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丰富细节,字数变化不大。
---
诸葛姓本为小姓,全国人口不到四万,在所有姓氏中排第544位,在复姓中排名第六。虽然人数不多,但凭借诸葛亮这一历史名人的声望,诸葛姓闻名遐迩,广为人知。
关于诸葛氏的起源,大致可以归结为三条主要源流。
首先,诸葛氏起源于嬴姓,始祖是葛伯飞廉。飞廉是古代葛国的开国首领,葛国大约建立于公元前1700多年。飞廉是伯益的长子,伯益属于嬴姓氏族,最著名的事迹是协助大禹治理洪水,因功受舜赐姓嬴。大禹晚年曾指定伯益为继承人,但伯益谦让未即位,反由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启为报答伯益,封其长子飞廉为葛伯,成立葛国。葛国历经约1800年,共有40位国君,疆域大致位于今河南省宁陵县葛伯屯,至今尚存葛城遗址。公元前16世纪,商部落首领汤以葛伯不祭祖为由,率兵灭葛,掀起了灭夏的战争序幕。这是葛国第一次灭亡。此后,葛伯的后代以国名为姓,称葛氏。
约五百五十年后,即公元前1046年,商朝被周武王推翻,葛国复兴。周武王重新封葛伯后裔为诸侯,授予葛国(今河南长葛)为子爵,地位与楚国相当。葛国第二次存续约三百三十年,至公元前718年被郑庄公姬寤生所灭,郑国在此发动了“长葛之战”和“繻葛之战”。葛国灭亡后,其王族及民众仍以国名为姓,继续称葛氏。《通志·氏族略》载:“葛伯氏,嬴姓,夏时诸侯,为商所灭,子孙以国爵为氏。”《元和姓篡》和《姓氏考略》亦有类似记载。
那么,诸葛氏究竟是如何从葛氏中分化出来的呢?葛国两次灭亡后,葛氏后人主要聚居河南,部分族人逐渐迁徙至周边地区。其中一支迁至琅琊郡诸县(今山东诸城市),又有一支由诸城迁往阳都县(今山东沂南)。阳都已有葛姓族人,新迁的葛氏被当地人称为“诸城葛氏”,简称“诸葛氏”。这段历史见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徒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之为氏。”
第二条源流则是源自战国末期的葛婴。葛婴是陈胜的首席将领,曾在攻取陈、蕲两县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陈胜未称王时,葛婴率部前往九江,遇到楚国后裔襄疆,为争取正统并减少反秦阻力,拥襄疆为楚王。后来陈胜称王消息传来,葛婴杀襄疆归顺陈胜。陈胜心胸狭窄,疑忌葛婴心怀二意,最终将他处死。楚汉战争后,汉文帝刘恒追念葛婴反秦功劳,赐封其孙为诸县侯,世居诸县。葛氏因感恩汉文帝,将“葛”姓与地名“诸县”合并,改称“诸葛”。裴松之注引《风俗通》载:“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子孙诸县候。”
第三条源流则与姜姓有熊氏有关。远古时期,有熊氏族群已存在,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均为其分支。姜子牙属于炎帝系,有熊氏后代。后代中有人改称“詹葛氏”,后来因发音变化误传为“诸葛氏”,遂正式采用此姓。《世本·氏姓篇》载:“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其后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
上述三条源流中,前两者同源,皆为葛伯后代;地理和血缘均源于诸城,逐渐形成诸葛氏。
那么,诸葛亮到底出自哪一支诸葛氏呢?史学界普遍认为他是葛婴的后裔,其直系祖先是诸葛丰。诸葛丰是秦末人,因博学多才且性格刚直,受汉元帝提拔为司隶校尉,后因弹劾权贵被贬,晚年归隐家乡。其后代中,诸葛珪和诸葛玄最为著名,分别为诸葛亮的父亲和叔叔。诸葛珪任泰山郡丞,诸葛玄任豫章太守。至诸葛亮一代,家族地位显著提升。诸葛瑾官至东吴大将军、豫州牧,封宛陵侯;诸葛亮官至蜀汉丞相,封武乡侯;诸葛诞官至魏国征东大将军,封高平侯。关于诸葛亮与诸葛丰的代际关系,史料未详,推测约相隔二百五十年,故有“诸葛亮为诸葛丰十世孙”之说,但缺乏确凿证据。
如今,诸葛姓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山东、广西等省区,浙江人口占比约40%。
至于诸葛亮的后代,山东临沂诸葛家族自称为正宗后裔,且有家谱支持。根据家谱,诸葛亮孙子诸葛京(诸葛瞻次子)退休后回到山东老家繁衍,临沂诸葛人大多是其后裔。虽说此说难以完全确证,但至少证明他们是琅琊郡诸葛族人后代。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有著名诸葛村,据传聚居了四千多名诸葛亮后代。诸葛村始祖是诸葛亮14世孙诸葛利,公元952年官任寿昌县令,卒于寿昌。其子诸葛青于1018年迁居兰溪,后代繁衍至诸葛大师——诸葛亮27世孙。1280年,诸葛大师斥巨资从王姓购买土地,依诸葛亮“九宫八卦阵”布局建村,成就诸葛八卦村,至今已有七百四十余年历史。
至于哪些是真正的诸葛亮后人,据说“23魔方”能够解答,但这超出我的知识范围。
---
你看这样改写和增加细节是否符合你的需求?需要我帮你调整哪部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