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雅尔塔协定”对苏联是致命的,只是斯大林不知道
迪丽瓦拉
2025-09-18 13:32:05
0

二战时期,苏联、美国和英国三大盟国的领导人曾在开罗召开会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蒋介石也被邀请参与其中?难道他们真的如此关注中国的抗日战场吗?其实,邀请蒋介石出席会议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强烈要求。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此持冷漠态度,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则更为不情愿,只有在答应了“协助缅甸抗日”的条件下,他才勉强同意。然而,罗斯福之所以坚持让蒋介石参会,既是考虑到太平洋战场的需要,也有着更深远的战略考量:他希望为苏联设下一个不易察觉的“陷阱”。

历史证明,苏联最终的解体与罗斯福当时的战略构想息息相关,罗斯福早已预见到这一切的发生。

当二战爆发后,英国被德国希特勒压制得毫无还手之力,完全陷入困境。此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多次请求美国加入战争,但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相当高涨,罗斯福也因此以各种理由推迟做出决策。面对国内强烈的反对声音,罗斯福只能拖延,丘吉尔不得不在1941年8月,亲自乘坐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赶赴纽芬兰的阿金夏海湾,与罗斯福会面,最终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西洋宪章》。

《大西洋宪章》标志着英国正式承认美国在大西洋的主导地位,意味着美国开始在大西洋事务中占据话语权,从而改变了美国国内对参战的态度。然而,尽管美国政府在参战问题上做出了相应调整,民间的反战情绪依然强烈,罗斯福始终无法果断决策。

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炸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这一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局势。美国国内反战情绪瞬间消失,全体民众一致呼吁参战,政府也宣布加入战斗,尽管此时已经有很多人质疑,美国是否早就预知了日本的袭击,并故意让其发生,为参战提供借口。

那时,苏联和德国在东线鏖战,英国则被困在海岛之上,只有少数人像戴高乐一样在北非顽强抵抗。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参战,使其迅速成为盟国的领导者。为了协调各国的军事行动,盟军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会议,1943年和1945年分别有四次关键性会议。

1943年,最为重要的会议包括11月22日至26日的开罗会议和11月28日至12月1日的德黑兰会议;而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举行了雅尔塔会议,7月17日至8月2日则举行了波茨坦会议。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已不在场,由杜鲁门接替,丘吉尔也在会议中途接到消息,失去了英国首相的位置,由艾德礼接任。

开罗会议上,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是唯一的与会者,斯大林因正在与德军交战未能出席。会议结束后,三国签署了《开罗宣言》,尽管丘吉尔对会议并不感兴趣,他并未关心中国在战后如何安置。斯大林当时正在东线与德国作战,因此对宣言的内容也未表示反对。

会后,罗斯福和丘吉尔飞赴德黑兰与斯大林会面,蒋介石未能参加。此次会议的重点是讨论如何开辟第二战场以及战后欧洲的处理问题。罗斯福提出希望苏联能够在远东展开对日作战,以减轻美国在南太平洋的压力,而斯大林则表示愿意在欧洲战场结束后半年左右对日开战。然而,斯大林提出的要求中,有一条明显对中国不利——他要求大连成为“自由港”,以便苏军在战后能够控制大连等地。

对于斯大林的要求,罗斯福和丘吉尔未作明确回应。尽管如此,罗斯福心中早已做出隐性妥协,暗中同意了苏联的东北要求,实际上为后来的苏联扩张埋下了伏笔。这一“战略陷阱”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

到了1945年,二战的胜利在即,战后世界秩序和各国利益分配成为当务之急。罗斯福、丘吉尔与斯大林前往克里米亚半岛召开了雅尔塔会议,会议上,罗斯福已深受病痛困扰,而斯大林则意气风发。最终,三国达成协议:苏联将迅速对日本宣战,美国同意苏联获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并承认苏联对大连、旅顺的控制以及对东北铁路的优先权。

然而,罗斯福签署了这些协议后不久便去世,波茨坦会议由杜鲁门接替召开。此时,苏联的对日参战意愿已经减弱,特别是在罗斯福去世后,斯大林更是对远东战场漠不关心。苏联当时最关心的,是在东欧的扩张,并尽量排挤美国与英国在德国的影响力。

在此时,杜鲁门在波茨坦会议上透露了美国成功进行原子弹实验的消息。斯大林迅速意识到,如果美国投放原子弹,日本很可能会立即投降。因此,在会议期间,斯大林立刻指示苏军进攻东北,争取尽可能多地获得雅尔塔协议中承诺的利益。

此后,苏联红军迅速进入东北,击败了关东军,并向南推进至旅顺。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苏军甚至拒绝了关东军的投降,一路追击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进入解放战争阶段时,斯大林依旧对中国国内局势冷眼旁观,他并不在乎哪方会取得最终胜利,但他关心的是苏联能否掌控东北以及辽东半岛,是否能够进入大连港口。这时,罗斯福当初所设下的“陷阱”开始显现作用。苏联对东北的占有欲,使得中国与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新中国的建立和中苏关系的恶化,成为了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转折。

1950年,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为国家争取利益,最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爆发,苏联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出击,苏联没有向朝鲜派兵,而是保持了相对的冷静。此举进一步加剧了中苏之间的裂痕,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日益恶化。

中苏交恶的根本原因在于沙皇时期的贪婪以及“雅尔塔协议”的不公,而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罗斯福在几次“巨头会议”中的不果断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唐天宝十四载,从李隆基到李白 天宝十四载(755)二月,安禄山派了副将何千年来到长安,请求以番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统兵。虽然唐帝国自...
《非洲的描述》:1526年首次... 一本早期标题页来自 《非洲史与描述》,作者为莱奥·阿非利加努斯(1485-1554),首次出版于 1...
原创 徐... 好的,我会帮你对这篇文章逐段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全文字数变化不大。以下是改...
古代中国的“计程车”如何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的记里鼓车复原模型。   中国科学技术馆供图 张荫麟复原《宋史》记载的记里鼓车齿...
150岁北京东莞会馆修缮完毕 盛夏时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烂缦胡同里槐香四溢。行至青砖灰瓦的东莞会馆门前,百年前曾见证东莞籍士人往...
原创 千... 人生仿佛一场豪赌,若赌对了,便可财源广进,权势滔天;若赌错了,便可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悲惨无比。李...
原创 明... 当然可以!我帮你把文章每段进行语义不变的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使内容更丰富一些,同时整体字数保持...
原创 为... 关中平原在唐朝之前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可归結为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关中地区的地...
原创 朝...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革命英烈,其中有五位英雄深受朝鲜人民的崇敬。即便时光流转,提起他们的名...
原创 汪... 汪精卫与陈独秀相继抵达武汉后,国共两党便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由汪精卫担任主席。起初,汪精卫似乎对团结...
原创 崩... 提起溥仪,几乎没有人不知晓他的名字,毕竟他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然而,提到李淑贤,却有很多人并不熟悉她...
原创 山... 山东省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红军时期的参与人数相对较少。这一历史原因,也让山东在...
原创 康... 大家在阅读前,记得点击页面上方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为大家带来愉快的阅读体...
原创 是...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和大致字数,并且加了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流畅: --- 一、...
原创 晚... 在清末的历史长河中,十余张珍贵的照片成为了记录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独特见证。比起那些堆砌的历史文字资料...
从民俗视野考察何以川主:老赵闲... 从民俗视野考察何以川主 宋代二郎神的蜀中情结3 老赵闲聊神怪中的二郎系列四十五 老赵闲聊二郎神祈雨主...
原创 什... 当然,下面是你文章的改写版,保持原意且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今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上古时...
宁夏中部首次发现白垩纪恐龙足迹 本报北京6月24日电(记者王美莹)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联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博物馆...
原创 骑... 中原王朝历史上,一些因养马与驯马能力不足,导致骑兵实力较弱,最终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屡屡失利。甚...
原创 马... 爱新觉罗溥仪,作为大清朝的末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坐上帝位的皇帝。他的命运充满了波折,虽然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