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党史对项英评价更客观了:贡献巨大被赞铁人
迪丽瓦拉
2025-09-18 14:03:02
0

近年来,随着党史研究的深入,项英在新四军期间的工作日益得到了全面展现,对项英的评价也逐渐趋于客观和全面。他曾与新四军的其他领导人一起,指导部队屡次打破日军的“扫荡”进攻,因此被人称为“铁人”。要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项英,成为党史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入探讨新四军时期革命历史的关键所在。

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之一,项英早在1920年便投身于工人运动,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革命生涯。年少时,项英在武昌的纺织厂做工,和大多数普通工人一样,饱受工头的压榨和待遇的不公。工资微薄,工作艰辛,但他并未被困境所压倒。虽然身世贫寒,项英在15岁便进入工厂开始工作,却从未放弃学习。在艰难的工作之余,他坚持读书,床头堆满了《劳动周刊》等进步性书籍,每日翻阅、思考,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并非天生注定要受压迫,工人应该团结起来,争取应得的权益,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一思想渐渐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1920年,项英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成功地发动了一场罢工,这也是他首次投入到工人运动的斗争中,并且从一个受压迫的工人转变为真正的革命力量。在这场罢工中,他对工人运动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增强。1921年8月,中共中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标志着党对工人运动的正式介入与指导。同年,项英被派往武汉江岸,负责筹建工人俱乐部,并在1921年12月成功成立了江岸工人俱乐部。

1922年,项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加入不仅是对自己革命信念的坚定,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一大步。在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中,项英是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无论是在京汉铁路大罢工,还是在“五卅运动”中,他都展现了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在京汉铁路罢工中,项英与林祥谦、陈潭秋等同志共同领导2万余名工人,成功瘫痪了总里程达1200公里的铁路。面对军阀的血腥镇压,项英冲锋在前,率领工人纠察队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被捕的工人。尽管此后他被列为通缉对象,项英依旧不畏危险,坚守在工作岗位,直到接到组织的转移通知。

1923年4月,项英与毛泽东在长沙火车站首次相遇。两人凭借着约定的标识物——红油纸伞和破布长衫认出了彼此。虽然没有过多言语的激动,但两人随后一起前往湖南自修大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在湖南自修大学,他们一起吃了简单的饭菜,分享了各自对工人运动的思考。毛泽东谈到中国革命的形势,指出要联合革命民主派和非革命民主派,共同对抗军阀和帝国主义。项英认真听着毛泽东的分析,心中不禁感到深深的触动。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项英的革命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1924年,他被安排到沪西平民学校担任教师,并一边宣传马列主义思想,一边组织工人力量。沪西的工人群众很快被组织起来,掀起了沪西日商纱厂大罢工和“五卅运动”的高潮。1926年5月,项英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项英转移至上海,继续在白色恐怖的威胁下从事革命工作。

1928年6月,项英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他逐渐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变成了党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1930年10月,项英与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人共同组建了苏区中央局,负责指导全国各苏维埃区域的工作。1934年,中央政府面临严重的形势,不得不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在这个关键时刻,项英临危受命,担任了中央分局书记,负责保卫中央苏区。

随着红军主力的撤离,项英肩负起了最后的掩护任务,决定留下来为红军主力争取时间。中央苏区的形势异常严峻,近3万名红军及政府工作人员的武器装备简陋,甚至大部分人没有枪,只能依靠刀、梭镖等原始武器抵抗敌人。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压力,项英首先稳定了人心,并下达了两道命令,要求全体人员无条件服从,保证红军主力能够安全转移。

项英还采用了“迷惑战术”,通过正常办公,向敌人隐瞒红军主力的撤离信息,成功拖延了敌人的追击,蒋介石直到一个多月后才意识到红军已全部撤离。国民党军随即发起了对中央苏区的全面清剿,但项英和他领导的部队依然顽强抵抗,进行游击战争,打破了敌人的封锁。直到中央政府的电报到达,项英才带领部队分散突围。

项英与他的游击队进行了一场长达三年的艰苦斗争,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党内领导人如瞿秋白、何叔衡等英勇牺牲。由于敌人的封锁,项英和战士们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常常食不果腹,吃野菜、竹笋,甚至烧马蜂窝充饥。在这种困境下,项英依旧不忘教育身边的战士:“即便只剩下一个人,我们也要坚强活下去,游击队的旗帜不能倒。”

然而,尽管敌人采取了极其严酷的封锁手段,项英和游击队仍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无论敌人如何封锁,曾经得到过游击队帮助的群众总是设法为游击队提供食物和情报。项英感慨地说:“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早就饿死了。”这一切让项英深感人民群众与革命队伍之间紧密的血肉联系。

1941年3月14日,项英不幸遭遇了叛徒刘厚总的暗杀。刘厚总在夜深人静时悄然向项英等人开枪,将他们残忍杀害,并搜刮了他们的贵重物品。项英的死亡震动了整个革命队伍,尽管如此,他的英名和革命精神却永远流传下来。

1954年秋,项英的遗骨终于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以南一公里半处得到了安葬。在1991年,湖北青龙山森林公园为项英树立了一座铜像,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亲自为项英题词,表达对这位英勇烈士的深切敬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这本清末民初回忆录,看完久久不... 在不少人看来,正经人谁写日记和回忆录,尤其当写作者带着传之后世的心思,也就不免刻意和遮掩。可是,如果...
原创 邓... “小平同志要找你谈话。” 1980年,海军副政委杜义德接到通知,要与小平同志面谈。途中,他心中不免...
原创 两... 在两宋时期,如何应对“钱荒”这一经济问题,是当时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首先...
原创 清... 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由于清朝末期的丧权辱国,给人留下了非常恶劣的印象,许多人对这个朝代持有偏见...
原创 妲... 如果没有《封神演义》这部作品,妲己这个人物或许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掩埋,很难再引起后人的关注。然而,正是...
原创 南...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但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跟着名著学造反:历史上的著名反... 有粉丝老爷问我,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反诗,最好是引起过一段血雨腥风那种,正史或小说中的都算。我查了一下,...
原创 蜀... 好的,我帮你将文章改写一遍,保持每段原意不变,增加细节描写,总字数变化不大。 --- 三国时期,诸...
原创 霍... 自古英雄出少年,尤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少年英才更是屡见不鲜,英雄辈出。而在众多少年英雄中,最为人熟...
原创 镇... 1904年3月23日,一艘名为马尼拉号、排水量达到2700吨的货轮在德国不莱梅的造船厂顺利建成并下水...
原创 陈... 从学生时代起,毛泽东就身处革命的洪流中,几乎没有过一天能够安稳度日的时光。特别是在他成为党中央的领袖...
原创 埃... 1798年,随着拿破仑远征埃及的脚步,许多随军学者开始了对古埃及文明的探索。这些学者中有许多是当时法...
88年历史的火车站“退役” 新... 央视网消息:6月30日,在吉林通化,随着最后一趟旅客列车驶离通化站,这座有着88年历史的火车站完成使...
民国镇南教师委任状及教育概述 曾经见过很多份民国时期的委任状,曾被文书上那端庄、娟秀的字体所震撼,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意,那是一种书...
大唐天宝十四载,从李隆基到李白 天宝十四载(755)二月,安禄山派了副将何千年来到长安,请求以番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统兵。虽然唐帝国自...
《非洲的描述》:1526年首次... 一本早期标题页来自 《非洲史与描述》,作者为莱奥·阿非利加努斯(1485-1554),首次出版于 1...
原创 徐... 好的,我会帮你对这篇文章逐段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全文字数变化不大。以下是改...
古代中国的“计程车”如何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的记里鼓车复原模型。   中国科学技术馆供图 张荫麟复原《宋史》记载的记里鼓车齿...
150岁北京东莞会馆修缮完毕 盛夏时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烂缦胡同里槐香四溢。行至青砖灰瓦的东莞会馆门前,百年前曾见证东莞籍士人往...
原创 千... 人生仿佛一场豪赌,若赌对了,便可财源广进,权势滔天;若赌错了,便可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悲惨无比。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