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红军时期的参与人数相对较少。这一历史原因,也让山东在1955年授衔时的将军人数不算多。那么,究竟有多少位呢?答案是——没有元帅、大将,甚至连上将都没有,直到中将时,才有三位出将——孔庆德、孙继先和刘兴元。
这三位开国中将都是山东籍,他们在建国后担任了重要职务,取得了显著成就。那么,他们分别是如何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呢?谁的贡献更为突出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庆德将军。
孔庆德,出生于山东曲阜,是孔子的第73代后裔。年仅15岁,他便加入了国民党军的陈调元部队。1931年,他参加了起义,正式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在抗日战争期间,孔庆德参与了许多重大战斗,包括夜袭阳明堡、神头岭战斗以及百团大战等。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副司令、第二野战军第58军军长、河南军区副司令等重要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孔庆德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他被任命为中南军区炮兵代司令。在1955年,武汉军区成立,孔庆德被任命为副司令,并且同年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在担任武汉军区副司令期间,孔庆德还兼任湖北省委书记及鄂豫两省三线建设总指挥,主持建设了焦枝铁路、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国家重点工程。特别是在黄河大桥建设中,由于当时的人员短缺,负责人曾表示,一座桥墩至少需要5个月才能完成。而孔庆德当即指示:全力以赴,务必在10个月内完成,若未完成,负责人要负责。在孔庆德的严密监督下,大家全力以赴,最终仅用8个月便完成了黄河大桥的建设。孔庆德将军的魄力与决心,再次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开国将领的非凡气度。
孔庆德将军于1983年离休,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并于2010年9月29日在武汉去世,享年100虚岁。
接下来是孙继先将军。
孙继先,出生于山东曹县,与孔庆德同龄。最初他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后于1931年参加起义,成为红军战士。孙继先从小习武,加入红军后,他的勇猛表现为人称道,尤其是在湘江突围战役中,他手持大刀冲入敌阵,纵横捭阖,几乎砍坏了多把刀,身上的衣服全是血,但却没有一滴是他的血。孙继先在强渡大渡河时表现尤为突出,他亲自带领17名勇士突破敌军防线,为红军打开了生死通道。
建国后,孙继先先后担任了第7兵团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副司令。返回国内后,他被任命为第20训练基地司令,长期奔赴大西北,为“两弹一星”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正是有了这些在背后默默奉献的英雄,才有了我国核武器的成功。因此,值得我们铭记的不仅仅是“两弹一星”元勋们,还有那些默默为工程奉献的后勤保障部队。
1970年,孙继先调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并于1982年离休,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1990年4月,孙继先将军去世,享年80虚岁。
最后,我们来看刘兴元将军。
刘兴元,山东莒南人,早年加入冯玉祥部队,1931年参与与红军的战斗后,毅然决然加入了红军。与孔庆德和孙继先不同,刘兴元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早期在部队担任文书、秘书等职,后来担任了部队的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等职务,直至全面抗战时期才被调至前线。在新中国成立后,刘兴元的职务履历非常丰富,曾担任中南军区党委秘书长、干部部部长。1955年,广州军区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副政委,并同年被授予开国中将。
上世纪70年代,刘兴元的事业达到了巅峰。他历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司令、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等重要职务,还曾担任解放军军政大学政委和军事学院政委等职务。1990年8月14日,刘兴元将军去世,享年82岁。
通过对三位将军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孔庆德在新中国建设中,主持了湖北省的重要工程建设,孙继先为“两弹一星”工程提供了宝贵支持,而刘兴元则在多个重要岗位上,发挥了领导作用。虽然刘兴元的地位相对较高,但孔庆德和孙继先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三线建设,还是核武器的成功,都是新中国建设的重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位将军还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最初都曾加入军阀部队,在1931年参与起义加入红军;孙继先与孔庆德同年出生,刘兴元则在同年去世。历史的巧合,使得他们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
(参考资料:《一代将星孔庆德》《从大渡河勇士到导弹司令:开国中将孙继先》《沂蒙中将刘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