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贺龙元帅,许多读者可能会知道他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而南昌起义的爆发时间,也正好定在了“八一建军节”,因此贺龙的名字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但实际上,贺龙的“厉害”之处远不止这些。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其规模比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更为庞大,且发生的时间也比这两场起义更早。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当时担任起义总指挥的贺龙,竟然并不是共产党员,这在常理上似乎不太合乎逻辑。然而,由于南昌起义所依托的主要部队大多来自贺龙所领导的20军,这也让他不得不被重用。南昌起义首次启用了“党外人士”担任军事总指挥,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从更深层次来看,贺龙之所以能在起义之前拥有如此强大的作战力量,原因有多方面。贺龙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下辖两个师,兵员约2万,是当时国民党军中不可忽视的主力之一。在那时,贺龙并非中央政府的高级将领,也不是某个边远地区的军阀。他的出身非常普通,属于“草根”阶层,手下的这支2万人的部队,不是来自国民党政府的支援,也没有继承什么显赫的背景,而是他凭借自身的能力、个人魅力和坚韧意志,自己组建起来的。
贺龙的性格特点之一是愤世嫉俗,富有同情心,尤其对劳苦百姓充满怜悯。贺龙的出身是贫困农村,他深知平民百姓的艰难困苦,因此他非常崇敬孙中山先生。在1916年,贺龙曾在湖南桑植领导过暴动,当时他与乡亲们一起用“两把菜刀”闹革命,这个故事成为了贺龙早期革命活动的象征。尽管他成功地组织了一支队伍,但他并没有选择成为军阀,而是积极参与护国和护法战争,表现出他极强的道义感和责任感。贺龙投身革命的初衷非常纯粹,他并没有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的起义行为是为了救助穷苦百姓、为民请命,而不是为了私利,这也是他能够获得下属忠心追随的原因之一。
1926年,国民革命军发起北伐,目标是打倒地方军阀,贺龙毫不犹豫地参与其中,担任第9军第1师的师长。由于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并且成功扩展了自己的队伍,他最终升任为20军军长。贺龙属于出身较为贫寒的军人,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像他这样背景特殊的人并不多。上层对贺龙既有拉拢,也有忌惮,蒋介石多次许诺给予他高官厚禄,但贺龙并不为所动,对蒋介石的为人极为不屑。北伐中途,贺龙因为不满被迫撤军,心中充满了愤懑。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贺龙受到了共产党的影响,逐渐成为左派,并且在这段时间内,他的红色信仰逐步建立。他决定将自己的部队交给党组织调遣,最终参与了南昌起义的策划和指挥。
在十大元帅之中,像贺龙和彭德怀这样,真正有过“拉队伍”经验的并不多。彭德怀虽然早期职级低于贺龙,但他在平江起义中建立了自己的革命队伍,后来与滕代远一同上井冈山,与朱德和毛泽东的队伍会师,形成了中央红军的基干。虽然朱德最后成为元帅之首,但在南昌起义时,朱德的地位还不算高,相比之下,他在拉队伍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远不及贺龙和彭德怀。
其他元帅如徐向前,尽管军事才能出众,曾担任四方面军总指挥,但他并非从零开始建立队伍,而是属于“空降干部”。而像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等人,他们的建军贡献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相比之下,那时的政治环境和军事任务相对容易。因此,从“拉队伍”这方面来看,贺龙和彭德怀无疑是最为出色的。
尤其让人敬佩的是,南昌起义后期,贺龙所指挥的队伍几乎全部瓦解,但他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而是依旧坚持革命信念。经过多次辗转,贺龙回到了湖南,并在几乎从零开始的情况下,又重新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部队,并建立了红军在湘鄂西地区的重要根据地。这个根据地也培养了许多后来成为开国将领的红军指挥员。贺龙的“二次创业”不仅让他再次组建了强大的部队,还成为了红二军团、红二方面军的基石,这支部队后来演变成了八路军120师和第一野战军的重要力量。从“建军拉队伍”的角度来看,贺龙的成就堪称出类拔萃,在元帅之中几乎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人”。实际上,贺龙不仅一次,而是两次成功地拉起了大军,凭这一点,他就足以名列元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