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春秋五霸与秦穆公的治国之道
提到春秋五霸,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另一种则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相较而言,第一种观点较为流行,并且获得了孔子和孟子的认同。因此,齐桓公与晋文公在五霸中,公认地被认为是最具实质性影响的霸主。而秦穆公与楚庄王尽管名声略逊,但同样名副其实。
其中,秦穆公的突出之处在于他的破局能力。在他之前和之后,秦国几乎一直是春秋时期的边缘国家,影响力较小。正因如此,秦穆公能在如此限制下崛起为霸主,实在可谓是一位杰出的治国之才。然而,就在他即将去世之际,做出了一个重大失误,这一决定给秦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后果。
秦穆公是秦国的第九任国君。在他之前,秦国长期处于西北的偏远地区,根本未能引起中原各国的关注。正是秦穆公的领导,使得这个曾被轻视的小国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在春秋各国的君主中,秦穆公对人才的重视是最为突出的。可以说,正是这种对人才的极度渴求,使得秦国迅速崛起。若论对贤臣良相的渴望,秦穆公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历史上,都堪称最顶尖的那一拨。实际上,“求贤若渴”这一词语几乎可以专门为他量身定制。
而秦穆公如此追求贤才的原因,也与秦国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由于秦国远离中原,且地势偏僻,许多人并不愿意来这里安家立业,因此他不得不花费大量心思来招揽优秀人才。
在招揽人才方面,秦穆公实施了许多有效的策略,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羊皮换贤”的故事。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的贤臣,在虞国被晋国灭掉后被俘。尽管晋国曾多次欲引荐他为官,但百里奚始终拒绝,决定逃往楚国。最终,他被楚国安置为牧羊人,未能得到重用。
秦穆公得知百里奚的才华后,决定从楚国把他带回来。为了不引起楚国的警觉,秦穆公巧妙地以赎回奴仆的名义,利用五张羊皮换回了百里奚。百里奚回到秦国后,受到了热情款待,并与秦穆公相谈了三天三夜,深入交流。秦穆公被其才华深深折服,最终任命他为秦国的宰相。
百里奚到任后,迅速实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帮助秦国迅速崛起。首先,他推动秦国实施文化教育,倡导“重施于民”;其次,他建立了完善的外交政策,为秦国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除了百里奚,秦穆公还吸引了许多外来的贤士,像蹇叔、由余等人都因秦穆公的客卿制度得到了重用。
秦穆公不仅温和有礼,但他心中始终怀有称霸天下的宏大抱负。随着百里奚、蹇叔等人的辅佐,秦国的国力开始节节攀升,秦穆公的雄图大志愈发显现。此时,秦穆公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东进,攻打中原诸国;二是西进,征服蛮夷之地。尽管从实际难度上看,西进要容易得多,但从最终称霸天下的角度来看,东进显然更具战略意义。
秦穆公最初倾向于向东拓展,但由于当时秦国与晋国的实力差距较大,他选择了结交晋国,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日后东征打下基础。公元前648年,晋国发生大旱,粮食严重短缺。秦穆公及时提供粮食援助,帮助晋国度过难关。虽然此举未能获得晋国君主晋惠公的认可,双方关系依旧未能改善。
然而,秦穆公并未气馁,他改为扶持晋国王位的继承人,最终帮助流亡楚国的晋国公子重耳登上了晋国的王位,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和秦国进入了长达十多年的合作期,双方的合作关系稳固,为秦国后来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晋文公的去世,秦穆公开始了新的军事行动。他曾不顾百里奚和蹇叔的反对,决定进攻郑国,尽管这次军事行动失败,但在回程的途中,秦军顺便消灭了滑国。然而,滑国是晋国的附属国,晋襄公对此非常愤怒,立即调兵追击秦军,最终在崤山一战中,秦军全军覆没。
这一战的失败让秦穆公意识到,想要越过晋国、向东扩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迅速调整战略,开始向西征伐戎族。秦穆公采取了巧妙的外交手段,通过策反西戎的臣子由余,为秦国的西进准备了有力的支持。公元前623年,秦穆公发动了对西戎的战争,凭借强大的军力和精密的战略,秦军如破竹之势,成功消灭了十二个戎国,扩大了秦国的领土。
然而,尽管秦穆公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他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的风评却并不好。尤其是在秦穆公去世时,他竟然为自己殉葬了177名活人,这一做法震惊了整个春秋时期的社会。尽管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罕见,但由于殉葬者中有三位是重要的贤臣——奄息、仲行和针虎,他们的死对秦国政治产生了巨大冲击。
这些贤臣的死亡导致秦国的政局动荡,内外问题不断,百姓对此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为此,秦国人民甚至创作了《黄鸟》一诗,悼念这些名臣,批评秦穆公的做法过于暴虐。
这种殉葬的举动使得秦国在后续的发展中面临了更加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许多才俊更是不愿意投身秦国,最终导致秦国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始终处于偏安一隅的状态,鲜有存在感。
直到秦孝公即位,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才迎来了强大的复兴。然而,即便没有这种殉葬的事件,秦国在春秋时期依旧由于强邻晋国的压制,几乎无法在中原地区展开实际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