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为什么需要打更人,不会吵到人睡觉吗?古人的智慧令人叹服
迪丽瓦拉
2025-09-20 04:31:37
0

在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每当梆子声划破寂静的夜空,打更人提着灯笼掠过坊门,便会惊起栖息在屋檐下的寒鸦。这个古老的夜间报时制度,已经持续了千年,不仅仅是对时间的刻画,也深深融入了古代城市的安全体系。这一机制看似简单,却隐藏着古人智慧的结晶。

那么,古代的“打更人”究竟为何存在?他们的工作不会影响人们的休息吗?其实,背后蕴含的是古人惊人的智慧与对城市安全的深刻洞察。

打更人,作为古代中国独有的夜间职业,主要负责报时、防火、防盗以及治安巡逻等职能。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鸡人”——古人通过观察鸡鸣来判断时间,逐渐发展为后来持梆和锣巡夜的更夫。打更人常常通过“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等警示语提醒居民安全,同时采用不同节奏的敲击声(如五更制、三远三近技法)传递时间与安全信息。

打更人通常由两人组成,一人提灯笼持梆,另一人敲锣,穿行于街道巷弄之间。他们不仅精通使用滴漏、燃香等原始计时工具,还需要在没有固定休息的情况下全天候工作,全年无休。除了报时外,打更人还肩负着巡查火情(通过登高观察并敲击紧急警报)、盘查可疑人员(检查夜行牌)以及维护街道秩序(调解纠纷)等任务。

历史上,打更人常由官府招募,或民间自发组织,费用来源则是住户的集资、商铺的打赏以及在特殊时期由官府补贴。这个制度已经延续近两千年,直到1938年广州禁宵令发布后,才逐渐被现代的钟表与警察制度所取代。

汉代《史记》记载:“京师置候官五百家,夜击鼓三百声。”这一记载揭示了最早期打更制度的军事性质。被称为“金吾”的夜间巡逻者,手持铜锣铁梆,穿行在街巷之间。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定时报时,还需要防范盗贼和火灾的发生。梆子的声音就如同当时的警报系统,通过不同的节奏向居民传递安全信息。

进入隋唐时期,随着坊市制度的完善,打更体系逐渐发展成了专业化的夜间管理体系。唐代《唐会要》记载:“每坊有巡夜人,持梆子以警不虞。”更夫们不仅仅是守夜人,他们更是城市秩序的守护者。每个更次的时间内,他们用特定次数的梆声来报时,同时还要巡查街巷,防止夜行的违规者。宋代开封府的“五更制”更是古代夜间管理的经典之作。五更分为五个时段,每个时段约为现代的两个小时。更夫们不仅要准时敲梆报时,还需要在交替五更时更换灯笼燃料,确保夜间照明不灭。这样的制度化管理,让汴京城的治安得到了有效保障,犯罪率显著下降。

打更人不仅仅是报时的工具,他们的“发声艺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唐代《酉阳杂俎》记载,更夫使用的梆子材质各异:戌时用木梆,亥时换铜梆,子时则用铁梆。这些材质的变化带来了不同的音色,既方便百姓分辨时辰,又能帮助更夫在不同街区形成声波定位系统。在音量控制方面,古人还发展出了“三远三近”的敲击技巧。当更夫站在十字路口时,会用最大的音量敲击三次,以确保三条街道的居民都能听见;而在小巷中,他则轻轻敲击,以免打扰休息的人们。

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声策略,展现了古人对居住环境的细腻理解。当然,在特殊时期,保持静默守候同样重要。明代《大明律例》规定:“更夫失更杖八十,纵火烛者流三千里。”因此,更夫在工作时必须保持高度警觉,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停止敲梆并用暗号传递危险信号。通过这种动静结合的策略,既满足了报时的需求,又能在紧急时刻迅速响应。

打更人的灯笼设计也充满了独到的智慧。宋代《梦粱录》记载的“鱼油灯笼”,采用了双层玻璃罩和防风罩的结构,能够在风雨中保持明亮。灯笼底部悬挂的铜铃不仅是装饰,还是一种警报装置,突发情况时能够发出清脆的铃声。灯笼和梆子的相互配合,形成了完整的夜间照明和警报系统。

唐代的长安城还设有“烛台”制度,每条街巷都会设置固定位置的长明灯,保证城市的夜间可见度。更夫每次经过时会拨亮这些灯烛,以确认街道的安全。这种接力式的照明方式,确保了城市在黑夜中的每个角落都能得到照亮。

古代文人笔下的夜生活往往与更声交织在一起。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一情景正发生在五更将尽之时。当更夫敲响最后一轮梆声时,城市的喧嚣渐渐平息,进入了梦乡。人们等着新的一天的到来,等待着下一轮更声的响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打更制度逐渐消失,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然而,这一持续千年的夜间管理体系,不仅展现了古人应对黑暗威胁的智慧,也为现代城市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每当我们再次聆听那穿越时空的梆子声,仿佛能感受到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脉络,体会到人类在征服黑暗中永不放弃的精神追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改写后的文章 泸水一带的局势发生变化后,丞相迅速做出决定,指挥大军朝西南方向出发。 这个区域地形险峻...
原创 曹... 三国这段历史啊,真的是太精彩了,英雄辈出,谋士如云。今天咱就来讲讲其中一位,虽然名气可能比不上诸葛亮...
原创 拿... 郑州收藏家杨翔飞近日展示的日军手写 “卢沟桥事变日志”,以铁证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对历史的歪曲与粉饰。这...
原创 西...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孔子弟子南宫括(非周初南宫括)对鲁穆公的言辞,他说:“君独不曾听说成王决定定都‘成周...
原创 西... 1948年4月17日,西府战役在彭总的精心指挥下正式打响。西北野战军的士气在此时如同压抑的火山,随时...
原创 辛...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词人,他的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从语文课本里,我们便能了解到他的词大...
原创 逝... 这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拍摄的一组南门外大街的街景照片。通过这些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那...
原创 明... 杜松这个人,你要真和他同场打仗,心里多半会打鼓。他出现在战场上,像极了一头钢筋铁骨缠着怒火的野兽。传...
《三国志·战棋版》版本主推黄巾... 哈喽大家好啊,PK7黄天蔽汉的封面C位武将是SP张宝和SP张梁,很明显版本主推就是以SP张角、SP张...
原创 谭... 每当历史迎来转折,总会有一些英雄人物站在时代的前沿,掀起革命的风潮。被誉为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正...
原创 刘... 三国这段历史,精彩程度超乎想象,里头的人物故事,总是让人琢磨不透。今天咱就来唠唠刘备和赵云这对君臣之...
原创 溥... 1959 年冬天的北京,一辆绿皮火车缓缓驶入车站。人群中,一个穿着深蓝色干部服的中年男人拎着褪色的帆...
原创 野... 在中国历史的各个王朝中,开国皇帝和他的功臣们往往都披上了传奇的光环。尤其是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基作...
走进非洲|肯尼亚山:探寻赤道雪... 肯尼亚一年要经历两个雨季的洗礼:十月到十二月是小雨季,三月到六月是大雨季。每当阴云密布,或细雨织成银...
原创 开... 开国中将走路到部队,结果却被门卫拦住质问:“你没有车怎么证明你是将军?”这位中将是谁?他为什么走路去...
原创 他... 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出使西域。尽管这一行程充满了曲折与艰难,但张骞坚定...
文明实践站开展铭记“七七事变”... 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铭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中山区葵英街道独立...
李渊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造反之路的... 关注 上篇文章,我们说了唐史的梗概,点出了“唐乌龟”的内涵,从今天开始,就详细开说大唐289年的具...
原创 谭... 1970年底,昆明军区的一位重要人物,政委谭甫仁不幸去世,这一噩耗传来的时候,陈士榘感到无比悲痛。尽...
原创 1...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与直系将领冯玉祥联手推翻了当时由曹锟领导的直系军阀政权。北方局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