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迩归把钓南塘曲,侧闻播诏重棆材:现代视野下明初荐举制有何借鉴
迪丽瓦拉
2025-09-20 05:02:27
0

在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也能让您更便捷地获取更多相关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选拔优秀人才,曾实施的高考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保送上大学的制度。直到70年代末期,才重新恢复了高考。其兴废原因至今未有定论,关于这一制度的得失与成败,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留待后人进一步评判。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鲜见,类似的局面也出现在明代初期。科举制度多次被开停,人才选拔方式多样化。在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荐举制,而对于科举制度则表现出较大的犹豫,甚至前后多次废除科举。正如《明史》所评:“荐举盛于国初,后因专用科目而罢。”通过了解明初荐举制的特点,我们依然能从中找到对今天人才选拔制度的积极借鉴。

明初,朱元璋治下的人才选拔主要有三种方式:荐举、科举和学校。这些方式各有其特点,且并行不悖。荐举制又分为三种途径:礼聘、征召和举荐。礼聘与征召的人才,如刘基、宋濂、叶琛、朱升等,都为朝廷的重要支持者。对于这些人才,朱元璋通常不再做过多的考核,出于对他们的尊重,通常让他们自行上表陈述“时务策”。

与礼聘和征召不同,举荐制度则是自下而上,由地方推荐的。这类人才基数庞大,因此需要经过一定的考核,避免人才的滥竽充数。事实上,除了礼聘和征召,明初的荐举制也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考核,尽管这种考核与正式的科举考试有所不同。

实际上,明初荐举制不仅在开国初期是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而且这一制度在洪武年间始终延续,贯穿了整个洪武朝。洪武时期的荐举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洪武元年至三年),荐举依据设官分职的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二、三阶段则对荐举科目进行细化,相关制度逐渐完善;第四阶段(洪武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则在规定上愈加严苛,标志着荐举制度的逐步成熟和合理化。

在洪武前,虽然朱元璋并未明确命令采用科目来举荐人才,但一些下属官员在实际操作中已经使用了这种方式。比如,杨琢便曾因“文学”推荐了人才。朱元璋对于“举科目”制度的认可,也无形中促进了荐举的规范化。这表明,洪武前期的荐举活动,在考试层面已经有了某些针对性,而不仅仅是洪武初年才开始设官分职。

朱元璋对被举荐者的态度,并非全盘接受,而是通过考试来筛选人才。例如,建国初期的“钱唐”案件便表明,朱元璋采取了举荐与考试结合的方式,以确保所选人才的质量。到了丁未年,朱元璋已经正式采用这种结合考试的方式,确保所选人才的能力。

洪武十五年,叶伯巨上奏批评荐举制度的弊端,认为选出的官员缺乏实用性,所学与所用不符。对此,朱元璋提出:“宜试其能否,考其优劣,然后任之以职。”并最终制定了详细的考试方法,将举荐科目分为六科,依据考试成绩授予不同职务:具备六科者为上,三科以上者为中,三科以下者为下,无一科通过者则被淘汰。这一细化的举荐制度,无疑是对明初举荐制的一种改革与完善。

明初重视荐举制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国家初定,科举尚不完备

明代初期,国家尚在建立之中,战乱导致人心不稳,许多读书人不愿意出仕。与此同时,科举考试所需的交通、物质条件、统一科目、考场、阅卷等基础设施远未成熟。特别是元代经历了长达97年的科举停滞,科举制度的恢复和完善需要时间。

2. 朝廷急需大量人才

明初,国家草创,朝廷和地方急需各类官吏。从战场到治国,既需要有军事经验的将领,也需要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和事务管理经验的文官。统计数据显示,明朝当时的官员数量远远高于东汉、隋朝、唐朝等时期,而这些职位的填补迫切需要大量的官员。

3. 朱元璋对读书人的疑虑

朱元璋对科举选出的文官常有疑虑,因为很多上任的官员只是擅长读书,却缺乏实际治理经验。例如,一位广东籍官员汇报时长时间啰嗦却始终没有点出重点,令朱元璋大怒,立即将其下狱。此外,“南北榜”事件也加剧了朱元璋对科举的怀疑,南方科举考试的优势导致北方士子不满,最终在南北方之间达成了名额平衡的妥协。

《明史·选举志》中提到:“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明代的选拔制度,由初期的荐举制过渡到科举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历史原因,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荐制的缺陷与科举制的合理性

从理论上讲,荐举制在某些历史阶段是合理的。它强调的是官员的实用性和真实才干,尤其在动荡时期,荐举能够有效避免形式化的考试选拔,真实的才能和实际的贡献是评价的标准。然而,荐举制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尤其在和平环境下,没有了危机的约束,人的私心和贪欲可能让荐举制度走向腐化。此外,荐举制的选拔标准较为抽象,缺乏公正、明确和可操作性。

相比之下,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最为严密和公正的选拔制度,通过公开、公平的考试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尤其是为广大平民阶层提供了向上流动的通道。这种公平的选拔机制不仅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基础。

总结来说,虽然朱元璋在明初强调荐举制,但他也意识到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并逐渐调整政策,力求在荐举与科举之间找到平衡。今天我们在高考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充分认识荐举制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探索如何在现代选拔机制中发挥其独特优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开... 开国中将走路到部队,结果却被门卫拦住质问:“你没有车怎么证明你是将军?”这位中将是谁?他为什么走路去...
原创 他... 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出使西域。尽管这一行程充满了曲折与艰难,但张骞坚定...
文明实践站开展铭记“七七事变”... 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铭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中山区葵英街道独立...
李渊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造反之路的... 关注 上篇文章,我们说了唐史的梗概,点出了“唐乌龟”的内涵,从今天开始,就详细开说大唐289年的具...
原创 谭... 1970年底,昆明军区的一位重要人物,政委谭甫仁不幸去世,这一噩耗传来的时候,陈士榘感到无比悲痛。尽...
原创 1...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与直系将领冯玉祥联手推翻了当时由曹锟领导的直系军阀政权。北方局势的...
原创 郭... 在历史这片浩瀚的舞台上,改朝换代的故事如同一部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交织出一个个跌宕起伏的篇章。大多数时...
原创 解... 一、铁托所建立的南斯拉夫联盟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南斯拉夫无产阶级革命家,生于1892年,出生地为...
原创 三... 三国 24 名将的榜单传了千年,可真要论斤两,超一流猛将顶多算 1 个,一流将领撑死 6 人,剩下的...
原创 邱... 1948年10月8日,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与参谋长刘亚楼专程前往8纵指挥部,严厉地批评了该部的指挥官...
原创 清... 好的,我会根据您的要求进行改写,保持每段的原意,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使其更具可读性和丰富性。 ---...
原创 苏...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存法则,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自人类诞生以来,战争几乎成了...
日本战犯,在新中国法庭下跪认罪... 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日本战犯在新中国法庭下跪认罪 国徽高悬 审判长朗声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
原创 家... 在广东省普宁市,张先生家中世代珍藏着一枚意义非凡的珍宝 —— 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十文。这枚钱币不...
原创 考... 头条创作挑战赛 今天的泸州市,包括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和古蔺县。这片土地...
原创 这... 1954年那条北纬17度线将越南分成了两半,北越南越对立严重,还爆发了一场历史性的大规模内战。 南...
原创 解... 好的,我会根据原文进行改写,保持核心内容不变,并加入一些细节描述来丰富文章。 --- 作者:相忘于江...
原创 西... 周殷是项羽麾下的重要将领,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东征西讨,屡次胜利地攻取敌地,建立了赫赫战功,成为项...
日中口述历史国际研讨会在东京召... 88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蓄意挑起军事冲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原创 诸...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有一个特别令人深思的故事,那便是诸葛亮所设的空城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