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时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的顾祝同,接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电话。电话的另一端是第二游击区总指挥冷欣,他报告道:“顾长官,旌德县保安团刚刚通知,皖南出现了大量新四军的踪迹。”
顾祝同心头一震,随即问道:“你确定消息准确吗?”
冷欣毫不犹豫地回答:“绝对可靠!他们现在自称‘黄山游击队’,就在前天晚上,打掉了庙首乡公所,乡长和保安队长都被杀了。”
顾祝同气愤难平,愤怒地转身指着身旁的陈淡如,怒道:“你不是说新四军已经被斩尽杀绝了吗?这是什么情况?”
陈淡如是顾祝同的得力助手,也是他的亲信,皖南事变前,他曾在新四军军部担任中校联络参谋。在事变中,陈淡如极力执行清剿任务,因屠杀新四军立下赫赫战功,晋升为中将参谋长,并成为“清剿”行动的总指挥。面对上司的怒火,他语气迟疑:“可能是土匪假冒的,他们绝不可能是新四军。”
顾祝同对此深信不疑,拍了拍陈淡如的肩膀说:“我信你说的,新四军已经被彻底消灭,他们怎么可能死而复生?”
然而,正当顾祝同以为这一切都是空穴来风时,1942年2月的最后一天,令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国民党52师师部直属队在樵山遭遇了伏击,52师参谋长陈淡如的译电员被俘。更令人不安的是,52师的“清剿”计划、军用地图、电报密码等机密资料,也落入了新四军手中。
顾祝同勃然大怒,立即召来陈淡如,严厉质问:“你不是说新四军已经被消灭了吗?那你的译电员和密码本去哪了?这些土匪,竟然能有如此本事?”
面对上司的连珠炮质问,陈淡如羞愧难当,无言以对,只能低声道:“长官请放心,学生一定立即派兵,彻底消灭这支新四军。”
然而,顾祝同没有意识到,他所面对的并非土匪,而是那支在皖南事变中成功突围的新四军。这个队伍的主力,正是由一位名叫刘奎的年轻军官领导。刘奎,出生于江西吉安,从小便命运多舛,早年失去父母,由堂叔抚养长大。他自幼立志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战斗中屡屡死里逃生,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获得了“打不死的刘奎”的美誉。
刘奎,1910年生于江西吉安,吉安作为革命老区,培养了大量的革命干部。刘奎的成长之路异常坎坷,4岁时便失去了双亲,但他从未放弃过对革命理想的追求。1926年,党领导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刘奎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
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1930年,红军攻打长沙时,刘奎作为排长参加了战斗,并勇敢地投身主攻方向。在敌人的猛烈火力下,他带着几颗手榴弹,敢于冒死接近敌人的机枪阵地,将手榴弹投掷到敌人机枪眼内。尽管右臂和腹部受伤,脚踝也遭到击中,但他仍坚持指挥部队进入吉安城,最终插上了红旗。
在反围剿战斗中,刘奎多次负伤,却从未被打倒。即便是在长征时,他也没有选择撤离,而是继续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到了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时,刘奎被编入新四军,并在皖南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蒋介石受命清剿新四军,派遣10万精兵进攻。然而,由于敌众我寡,新四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奎与其他高层领导一起被迫撤入蜜蜂洞。在这片阴森的山洞中,项英和周子昆两位首领遭到暗杀,而刘奎和其他部下则勉强逃生。
经过艰苦的战斗和生死关头的考验,刘奎等人终于突破敌人的封锁,成功组成了黄山游击队。这支队伍为敌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也让顾祝同的心情更加沉重。1942年2月,黄山游击队在旌德县庙首乡公所的袭击,再次引发了顾祝同的愤怒。
面对黄山游击队的持续威胁,顾祝同命令陈淡如三个月内务必消灭这支队伍,并许诺重金奖励。陈淡如不敢怠慢,立即派出大量兵力进行围剿。
然而,游击队员刘奎凭借其过人的智慧与冷静,再次逃过一劫。在一次被包围的危机中,刘奎带着一名警卫员小李带领敌军上山引开敌人,为其他队员赢得了撤离的时间。然而,当敌人追上时,刘奎和小李的弹药耗尽,只剩下一颗手榴弹。在生死关头,刘奎高喊“共产党万岁”,然后拉响手榴弹,跳入深渊,与敌人同归于尽。
消息传回游击队驻地时,胡明等人悲痛万分,为刘奎举行了追悼会。可是,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刘奎居然带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出现在了队伍中。原来,他在深渊中侥幸生还,最终再次回到游击队的怀抱。
“打不死的刘奎”的传说在皖南大地迅速传播开来,而刘奎的坚韧与不屈,也成为了新四军精神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刘奎曾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并在1979年去世。他的一生,充满了血与火的奋斗,也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