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毛泽东目光如炬?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且这种侵略完全公开化、赤裸裸。面对日本的直接挑衅,蒋介石在深感中国实力远远不及日本时,心情复杂。他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是一个弱国,因此在一方面被迫与日本进行抵抗时,另一方面却不断寻求各种可能的退路,甚至有过对日妥协的考虑。与此相反,毛泽东却看得更加透彻,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敢于轻视我们,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民众缺乏组织。
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敏锐地捕捉到中国民众蕴藏的巨大潜力。他提出,要将全体民众动员起来,通过组织力量将侵略者拖入一场广泛的人民战争,让日本侵略者最终付出惨重代价。这一战略思路,恰恰展现了毛泽东“目光如炬”的智慧。
蒋介石的忧虑与毛泽东的深远洞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野心几乎完全暴露于国际社会眼前。毛泽东始终不懈地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但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10天后,蒋介石才在庐山讲话中公开宣布,将以一切牺牲的决心守土抗战。然而,直到1941年12月9日,蒋介石才代表国民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这时日军已侵华长达十年之久。
蒋介石推迟宣战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美国对日宣战,迫使他也不得不做出同样的决定。在蒋介石的“庐山讲话”中,他一再强调,中国与日本相比,是一个明显的弱国。蒋介石的“弱国”定义,是指中国在军事力量、装备、训练等方面与日本的差距,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人民在面临国家存亡时,能够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蒋介石看不到这一点,而毛泽东却洞察了这一深刻的现实。
毛泽东的战略眼光:民众的力量
蒋介石只关注到中国的军事实力相较于日本明显不足,因此一方面不得不抵抗,另一方面却不断寻找与日本妥协的各种可能。蒋介石在1937年12月试图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进行“调停”,但因日本要求过高,最终这一外交努力无果而终。与此同时,蒋介石也曾试图通过秘密渠道与日本进行接触。比如1938年5月,蒋介石指示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与日本外相宇垣一成秘密接触,但由于日方提出要求蒋介石下野,这次谈判也最终破裂。
这些秘密接触表明,蒋介石的战略本质是寻找一条退路,而不是与日本的全面对抗。由于这种战略的摇摆不定,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也显得举步维艰,屡屡败退。在日本侵略者攻占每一座城市时,屠城暴行让全体中国人民深刻意识到亡国灭种的威胁。这种威胁激发了民众的反抗情绪,也促使中国人民逐渐觉醒,摒弃阶级和地域的差异,形成了全民族共同抵抗的局面。
毛泽东的战略动员:以人民为中心
孙中山曾经痛心地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屡遭列强的凌辱,是因为整个中国的民众就像是一盘散沙。毛泽东深刻领悟到这一点,他看到了中国民众蕴藏的强大潜力,认为日本敢于侵略中国,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和缺乏凝聚力。因此,毛泽东提出,弱国要想生存并战胜强敌,必须依靠民众,动员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只有全民参与,才能打赢这场持久战。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提出,必须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和最广泛的农民群体作为抗战的核心力量。他号召共产党人开辟农村抗日根据地,真正动员和组织民众,依靠民众力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决战。这一战略与国民政府军在正面战场上步步败退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共产党与民众的团结抗战
与国民政府军不断后退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坚决向敌后推进,并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成功地牵制了日本9个师团和12个旅团的兵力,令日本侵略者头痛不已。在百团大战期间,地方民众积极参与支援,甚至连妇女和儿童也为八路军运送手榴弹,展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
当地民众的抗日行动屡屡让日军陷入困境。有一次,日本特务抓捕了两名村民并要求他们带路,但当他们接近村子时,村民们突然呼喊“抓汉奸”,令特务陷入包围。还有一个日军中队,在脱离主力后被当地居民故意引入八路军的包围圈。这样的情况在抗日战争中屡见不鲜,民众的力量可见一斑。
感人事迹:民众的坚韧意志
在河北邯郸西部山区的一个村庄中,曾发生过感人的故事。这个村庄人口5000多人,其中1000多名是儿童。有一天,村庄被日军包围,部分区委干部也被困在村中。日军试图用糖果诱惑孩子们,要求他们指认村中的外来者。然而,孩子们无论如何都不接受糖果,即使日军强行将糖果塞进他们手中,孩子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把糖果扔掉,紧紧攥住双手。几十年后,当年其中的一位孩子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当有人问他是否害怕时,他回答说:“谁不害怕呢?但我们都知道,接了日本鬼子的糖果就成了汉奸!”
这段历史印证了毛泽东关于民众力量的预见,证明了毛泽东所说的“人民战争”确实能以惊人的力量推动整个民族抗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组织起全体民众,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最终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遭遇了彻底的失败。这正是毛泽东“目光如炬”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