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所创立的“贞观之治”,宛如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熠熠生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贞观之治”的后期,李世民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不再像从前那样,依靠才德与学识来选拔官员,而是更多地任用了一些有权势的贵族子弟。他对于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也显得有些不耐烦,表面上接受他们的意见,实际上心中并不完全认可。
最令人惋惜的是,李世民渐渐开始对曾与他并肩作战、共生死的老将们产生了怀疑。像秦琼、尉迟恭这样的忠臣都没有逃脱这一命运,甚至连那位用兵如神、立下赫赫战功的“军神”李靖,也未能幸免。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自出征高丽,而李靖因病未能随行。李世民听闻此事,亲自前往李靖的府上探视,并提起了一位名字,结果病中的李靖顿时从床上滚了下来,义无反顾地表示愿意立刻出征。
那么,李世民究竟说了什么,能让病重的李靖立刻决定出征呢?
李靖的经历充满了跌宕起伏。在隋朝时期,他并未受到重用,甚至曾一度打算揭发李渊有篡位之心,但却被李渊俘虏。最终,在李世民的劝说下,他决定归顺李渊。此后,李靖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南方的征战中,他更是功不可没,唐朝半壁江山几乎都可视作李靖的杰作。显然,北方战场要比南方复杂且困难得多,而李世民亲自率军作战的机会越来越少,最终将带兵打仗的重任交给了李靖。
在贞观四年,李靖成功平定突厥,助李世民一洗“渭水之耻”。然而,胜利归来的李靖却遭遇了诬陷,被指控纵容士兵掠夺财物,李世民因此对他展开问责。从此,李靖经常请病假,虽然李世民没有准许他彻底退休,但允许他偶尔到朝廷履行职责。随着土谷浑叛乱爆发,年逾六旬的李靖不得不再度亲自挂帅,他在一场大战中成功击败土谷浑,展现了不减当年的老将风采。但由于长期作战,李靖的腿疾越来越严重,最终他不得不宣布告老还乡。
贞观十八年,高丽国来犯,李世民决定亲自出征,并下令李靖随行。然而,李靖因重病无法随行,李世民为此亲自探访李靖,试图劝他一同出征。李靖坦言自己病重,恐怕成为李世民的负担。李世民却说道:“怎么会呢?当年司马懿年老体弱时,依旧为魏国立下赫赫战功。”李靖听后,立即从床上跳了起来,跪地请求出征。李世民微笑着回答:“那就让我们君臣同心协力,扫平辽东。你尽快准备,马上出征。”李靖感动不已,立刻开始准备行装。
李世民提到司马懿,显然是在暗示李靖,司马懿在年老且身体虚弱时,依然能够建立赫赫战功,李靖的病情或许并非不可克服。李世民的真正用意,或许是在防范李靖可能的反叛。若李靖留在京城,李世民担心一旦李靖有异心,他将无法及时应对,而把李靖带在身边,至少能避免这种风险。
李靖深知李世民的用心,尽管身体虚弱到几乎无法行走,但他依旧决定随军出征。在途经相州时,李靖的病情愈加严重,李世民见状,心中愈发忧虑。为了确保李靖得到良好的休养,李世民决定让他在相州暂时养病。相州远离京城,并且由李世民的儿子治理,若发生任何异动,李世民的儿子也能及时控制局势。于是,他命李靖在相州安养。
虽然李世民在许多方面堪称明君,继位后对许多功臣并未采取极端手段,甚至有宽容之心,但作为帝王,他同样难免心生猜忌。李靖的病情与忠诚,他都未敢完全信任,展现出即便是明君,也难以摆脱权力背后那份深沉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