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管理古墓,日本宫内厅首次宣布,允许外部专家参与到挖掘调查工作中,并与当地政府进行密切合作。这一举措标志着对古墓调查和保护的新突破。堺市的文化财产科对此充满期待,认为这次合作挖掘对古墓研究具有非凡意义,特别是在保护和管理方面的贡献。
日本宫内厅负责全国各代天皇及皇族的陵墓管理,虽然其中一些墓地的埋葬者身份不明确,仍然包含着大量历史价值的古坟。然而,与中国重视古墓挖掘的方式不同,日本对这些古坟的挖掘一向较为保守。日本考古学界常通过古坟的规模与出土物品来推测墓主身份,然而这与中国的探索性发掘显然有所不同。中国考古界更注重通过挖掘来了解文化的脉络和历史的发展,尤其在古墓的发掘上相当积极。
每当日本进行古墓发掘后,宫内厅通常会举办讲座,向公众展示考古成果,并公开分享相关信息。随后的文物修复与墓葬维护工作由宫内厅负责,其他机构或个人无法干预。直到2018年10月15日,日本宫内厅突然宣布与大阪府堺市联合调查和挖掘日本最大的古墓——仁德天皇陵。这一消息一出,公众的反应十分强烈,不少人对于这种合作的背后原因产生了疑惑。
其实,早在此前,部分日本民众便提出过希望公开挖掘皇室陵墓、公开历史遗址的意见。然而,宫内厅一直坚持皇室陵墓是“需要安静与尊严”的私有财产,因此拒绝开放。此次变化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一方面,仁德天皇陵是日本最大的皇陵,涉及的文物价值巨大,单靠宫内厅无法充分研究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希望借此为仁德天皇陵争取世界遗产的申报资格。然而,由于长期没有进行系统性的挖掘,陵墓内的具体情况仍然不清晰,甚至墓主的身份也成了谜。
因此,宫内厅决定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这项重要的考古工作,并且对外的开放和研究结果也将适时公布。尽管如此,这对日本古墓研究而言,依然是一次巨大的突破。对此,陵墓研究专家、同志社女子大学的山田邦和教授指出:“这次合作虽然是一个进步,但是否能推广到其他陵墓的挖掘,如何公开研究成果,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不同于许多国家通过历史文献和史书进行历史研究,日本的考古学界更多依赖文物的发掘与解读。史书虽能提供历史线索,但因编纂者的主观性,难免存在偏差。因此,结合出土的文物,尤其是从实际遗址中获取的资料,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过去的社会与文化,进而纠正某些历史记载的误差。为了重视文物的发掘与研究,日本政府已意识到,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决定与大阪府堺市合作,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些文化瑰宝。
事实上,宫内厅与堺市的合作并非偶然,早在此之前,宫内厅就曾独立调查过百舌鸟古墓群,但并未获得太多突破。2016年,宫内厅曾对仁德天皇陵的沟渠下水道进行了声波探测,结果显示陵墓的规模相比建造时缩短了约40米。尽管当时有许多猜测,但由于无法进入陵墓内部进行进一步验证,宫内厅始终无法给出准确结论。随着沟渠的逐渐侵蚀,宫内厅决定尽快修复,然而修复过程涉及到的挖掘工作也必须伴随着对墓室的调查与研究。鉴于陵墓的神秘性,宫内厅决定联合地方政府,共同进行这项重大的考古工作。
当这一消息公开时,立即引发了广泛关注,虽然有不少民众支持开放陵墓进行挖掘,但也有反对声音。反对者认为,挖掘活动可能会打扰天皇的安宁,而有些人更为担心挖掘可能揭示古墓的主人与中国的历史关联。尤其是在此前的文物中,曾发现了晋代的遗物,这使得一些人猜测,陵墓的主人可能与中国有某种联系,甚至可能是中国古代的移民或后代。这种猜测虽然充满不确定性,但确实为公众的讨论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与好奇。
至于墓主的身份,至今仍然没有确凿的答案。日本方面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这次挖掘找到足够的证据,确认陵墓主人的真正身份。虽然目前该墓被称为仁德天皇陵,然而,古墓的规模与设计方式似乎更符合大和王朝的建造标准,因此不难推测,墓主可能就是仁德天皇本人。根据历史学者的推测,仁德天皇的陵墓建造规模庞大,堆土量巨大,这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中是一个相当费力且富有象征意义的工程,意味着其背后必然有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支持。
不过,真正的历史谜团远不止于此。根据日本考古学者的估算,建造这座古墓仅运送土壤一项,就需要563,200辆卡车。如果以每天2,000人参与运输计算,完成这个庞大的工程大约需要15年。显然,这样的工程不仅仅依赖于大量人力,还需要强大的资源支持,甚至是权力机构的参与。
根据现有的研究,仁德天皇陵位于大阪府堺市大仙町,是一座前园后方的三层古墓,长约486米,高33米。历史学者认为,这座陵墓的规模与大和王朝的富裕时期相符,可能属于公元4世纪到5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当时的社会还未完全统一,因此其他天皇的陵墓规模相对较小,而仁德天皇陵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力量。
当然,尽管有种种线索,墓室的真正主人仍然是一个谜。1872年,仁德天皇陵遭遇了自然灾害,宫内厅曾对陵墓进行过小规模的发掘,并发现了大量晋代文物。这一发现加剧了人们对陵墓主人可能与中国有关的猜测。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墓主与中国有直接联系,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墓主对中国文化可能确实有所偏好。
由于日本宫内厅的考古发掘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陵墓进行研究。如今,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视,宫内厅与堺市的合作挖掘为寻找陵墓主人提供了新的契机。这次合作也意味着,日本将重新审视其历史遗址的文化价值,力求通过考古发掘为公众揭开更多历史的面纱。
总的来说,虽然目前仍无法明确确定仁德天皇陵的墓主身份,但这次跨部门合作的考古挖掘无疑为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解开这个历史谜团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