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去世后,赵匡胤与魏仁浦迅速对禁军和核心节镇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洗,这一举措为赵匡胤后来的夺权铺平了道路。事实上,如果不是这一番大刀阔斧的调整,赵匡胤的篡位之路恐怕也不会如此顺利。与柴荣亲近、忠于其的势力几乎都被派往了外地,其中,柴荣的亲弟弟柴贵便被调任至虢州担任防御使。赵匡胤则得以升任宋州节度使,而慕容延钊则掌控了亶州。两者都位于汴京周边的关键区域,实际上已将政权牢牢掌控。
虽然柴荣在军队的布局看似有些不合时宜,但实际上也无可奈何。殿前司的扩展,正是柴荣亲自策划的,他在选人时也将重要的位置交给了赵匡胤,导致赵匡胤的亲信渐多,这在当时也不算什么异常。柴荣深知赵匡胤是自己多年的心腹,但由于赵匡胤的资历尚浅,他才将其提拔为点检职位。由于资历不足,赵匡胤的威望也较为有限,要在朝堂上完全控制局面,显然难度重重。但柴荣的逻辑是,资历浅的心腹更容易辅佐一个年轻的主公,所以他并未过多担忧,反而将与赵匡胤关系不和的袁彦派往外镇,这也是他对更新换人政策的一种体现。
柴荣的失误,真正出现在宰相人选上。魏仁浦、范质和王溥是明朝的三大宰相,柴荣在任期内曾安排魏仁浦兼任宰相,而原本的首相范质与副相王溥,则继续掌管枢密院事务。这种安排无疑是为了保持制衡与合作,理论上来说,这三位宰相的存在,能够有效地限制赵匡胤的权力。尽管赵匡胤是点检,但在没有枢密院的支持下,他根本无法调动军队。然而,柴荣在去世前却选择了王著接任宰相,结果被范质所抵制。范质本是王溥的支持者,而王溥与赵匡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如此,当契丹入侵时,王溥推荐赵匡胤带兵领战,这才让赵匡胤获得了统兵的机会。范质激动地握住王溥的手,也暗示了其中某些隐情。
柴荣最大的失误在于他虽能亲自掌控两支军队,却没有为这种局面建立长期的制度保障,也没有为接班人创造出能有效控制军队的机制。他试图让韩通接管军队的想法,显然过于理想化,未能考虑到这一过渡期的现实困难。柴荣死前,军事与文官体系的不平衡也埋下了祸根。文官系统的弱势,导致他无法在两军之间扮演中立的角色,最终没有有效地平衡军权。如果柴荣当时能够在继位之初就着力扩充文官体系,进行军队和文官的长期轮换,避免任何一方抱团,那即使是年轻的主公,也能在一定时间内稳定政权。
假如柴荣不早逝,他绝对有潜力成为与秦始皇、汉武帝并列的伟大帝王。他不仅成功地夺取了后周政权,还依赖赵普的战略思想,错过了继续拓展国土的绝佳时机。赵匡胤和赵普的战略眼光短浅,他们没有延续柴荣的遗志,反而把战略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导致了辽国得以喘息和恢复。赵匡胤在初期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权谋手段,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面对辽国的第一次大战失利,赵匡胤甚至有过临阵脱逃的行为,最终也导致了长期的屡战屡败,积弱的局面难以扭转。
赵匡胤和赵二兄弟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那些真正的雄才大略帝王相比,甚至无法与一些未能统一天下的开国皇帝相提并论。两宋政权虽然在表面上与辽、金、西夏等民族势力并列,但实际上不过是割据的王朝,与之前的北魏等少数民族政权相比,并无显著优势。赵匡胤的军事才能不容忽视,但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柴荣的基础之上。柴荣若在世,各国已被征服,统一只是一场时间的游戏。他深知战略的重要性,早有计划趁辽国内乱时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但命运却未能成全他。如果天公作美,华夏历史或许会进入一个新的强盛时代。
从整个历史来看,柴荣的英年早逝,直接导致了汉族失去了重振汉唐雄风的机会。这一悲剧不仅仅是国家的损失,也是整个民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