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唐玄宗李隆基啊,年轻时那叫一个风光。谁能想到,一手创下开元盛世的帝王,到老了会落得那般境地。
记得刚登基那会儿,他眼里的光都跟别人不一样。朝堂上,盯着大臣们奏事的眼神,那叫一个锐利,仿佛能看穿每句话背后的心思。退朝后,不是扎在奏章里就是跟谋士们讨论国事,有时候能熬到后半夜,太监们端进去的热茶都凉透了好几回。
可谁能想到,这股子劲头,会慢慢被岁月磨没呢?
大概是开元盛世那几十年太顺了吧。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每天车水马龙,西域来的商队带着香料和宝石,跟咱们这边的丝绸茶叶做买卖,连路边卖胡饼的摊子前都排着长队。宫里的宴会一场接一场,丝竹声能传到宫外头去。李隆基坐在龙椅上,看着底下歌舞升平,估计心里头也犯嘀咕:这辈子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够了吧?
就从他开始频繁去华清宫那会儿起,好像有什么东西悄悄变了。你想啊,一个皇帝,放着长安的正事不管,总往临潼跑,美其名曰 “避寒”,可谁不知道,那里有杨玉环等着呢。
听说有一回,安禄山来朝拜,在华清池见着唐玄宗和杨贵妃。那安禄山,一个大男人,居然扑通一声跪在杨玉环面前,要认她当干娘。李隆基坐在旁边,端着酒杯的手顿了一下,随即哈哈笑起来,居然还觉得这事儿挺有趣。你说他当时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是真觉得安禄山憨直可爱,还是被杨贵妃在旁边一撒娇,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
慢慢地,朝堂上能说上话的,不是杨贵妃的亲戚,就是那些顺着他心思说话的人。张九龄那样敢直言进谏的老臣,早就被他打发回老家了。有次宰相杨国忠跟安禄山闹矛盾,李隆基居然拍着胸脯说:“你们俩都是我的左膀右臂,别闹别扭,回头我请你们喝酒。” 这话听着像街坊邻居劝架,哪有半分帝王的威严和决断?
安史之乱爆发的消息传到长安那天,据说李隆基正在跟杨贵妃下棋。太监慌慌张张跑进来,手里的奏报都掉在了地上。他先是愣了半天,然后猛地一拍桌子,棋子撒了一地,嘴里念叨着:“不可能,安禄山那小子,去年还跟我讨赏呢,怎么敢……” 那表情,有震惊,有愤怒,可更多的是一种不知所措,就像家里突然遭了贼,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后来的事儿,说起来都让人叹气。带着杨贵妃跑路,走到马嵬坡,士兵们不干了,黑压压的一片跪在地上,说不杀杨国忠和杨贵妃,就不往前走。李隆基站在驿站门口,风吹着他的龙袍,那上面的金线都有些褪色了。他看着杨贵妃梨花带雨的脸,又看看底下群情激愤的士兵,手攥了又松,松了又攥,最后闭上眼睛,摆了摆手。那一刻,他大概明白了,自己这个皇帝,早就不是说一不二了。
等他逃到成都,听说太子在灵武登基了,成了新皇帝。派来的太监跪在地上,头都不敢抬。李隆基拿起那份诏书,手抖得厉害,看了半天,突然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他跟身边的老太监说:“你看,我这爹当的,连儿子都不等我说话了。” 那语气,酸溜溜的,带着一股子无奈。
再后来回长安,住在兴庆宫,那日子才叫真憋屈。以前走路都带风的人,如今天天坐在窗前,看着宫墙外的行人发呆。有回重阳节,底下人给他摆了宴席,他拿起酒杯,却怎么也喝不下去,喃喃自语:“去年这个时候,玉环还陪我登高呢。” 说着,眼泪就掉进了酒杯里。
你说他后悔吗?我觉得肯定是后悔的。只是这世上哪有回头路可走?年轻时的英明神武,晚年的糊涂荒唐,就像一场大梦。醒来时,身边空无一人,只有满院子的落叶,陪着他这个孤家寡人。
其实啊,人这一辈子,不也跟李隆基似的?有时候顺境过久了,就容易忘了当初的不容易。只是咱们普通人犯错,顶多自己受点委屈,可他是皇帝,一步错了,就是万里江山的事儿。
行了,今天就跟你唠到这儿。要是觉得我说的还有点意思,不妨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说不定下次还能给你讲点更有意思的故事呢,或许还能沾沾好运发大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