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杀功臣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胡惟庸案、蓝玉案里那些曾经的开国元勋,最终都难逃一死。
可汤和这位发小兄弟,不仅在朱元璋疑心病最重的时期全身而退,甚至在"退休"后还过起了花天酒地的日子,朱元璋非但不怪罪,还让他的子孙后代享福三百年。
汤和到底用了什么绝招,能在朱元璋的猜忌中全身而退?
发小情深
汤和和朱元璋的关系,得从小时候说起。这两人是地道的发小,住在同一条街上,从小就混在一起。
当时的朱元璋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早早就去世了,他只能寄人篱下,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
汤和家境虽然好一些,但也是普通百姓,谁能想到这两个街头玩耍的孩子,有一天会成为一代帝王和开国元勋呢?
年少时期的他们曾一起偷过地主家的牛,这在当时可是要吃大苦头的事。这种共患难的经历让他们的感情更加牢固。
汤和年龄比朱元璋大几岁,朱元璋一直把他当作大哥看待。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汤和先投奔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因为能力出众,很快就被提拔为千户,成为红巾军中的一员大将。
这时候的朱元璋还在老家过着苦日子,后来因为瘟疫失去了所有家人,孤身一人流落他乡。
朱元璋在25岁那年,经过汤和的介绍,也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刚入军营的朱元璋身无长物,在众多新兵中并不起眼。
汤和二话不说,立刻把朱元璋引荐给郭子兴,并极力推荐这位发小的才能。
在汤和的帮助下,朱元璋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不仅被安排了差事,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
可以说,如果没有汤和的这次拉拔,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随着战事的推进,朱元璋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他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开始独立作战。
而汤和始终追随左右,成为他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汤和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明朝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酒后真言,皇帝心中结疙瘩
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推翻元朝的主力军。
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派汤和镇守常州,这是个战略要地,可见朱元璋对汤和的信任。
就在这个看似平静的任期里,汤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有一次,他在酒后对前来探访的朋友说了这样一句话:"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右为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的处境很尴尬,如果朱元璋这边出了问题,他可能会另寻出路。
虽然这只是酒后的一句胡话,但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这样的言论简直就是政治自杀。
果然,这话很快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听到这样的话肯定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虽然汤和是他的发小,帮过他很多,但在权力面前,朱元璋从来不会感情用事。
许多比汤和功劳更大的将领都因为朱元璋的猜忌而惨遭杀害,汤和的处境可想而知。
当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后,论功行赏时,汤和的表现和贡献本应该被封为公爵,但朱元璋只给了他一个侯爵,显然朱元璋这是对汤和已经有了芥蒂。
更可怕的是,朱元璋还在丹书铁券上刻下了汤和的那句失言,作为永久的警告。
“丹书铁券”是皇帝赐给功臣的一种特殊凭证,上面记载的内容往往关系到功臣的生死存亡。
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会惶恐不安,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结果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但汤和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他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功成身退有玄机
汤和深知朱元璋的性格,明白自己必须采取行动才能自保。
于是,在62岁那年,他主动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交出了手中的兵权。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朱元璋在内。
按理说,在那个时代,能得到皇帝的信任担任要职是莫大的荣耀,很少有人会主动放弃。
但汤和却选择了退出权力中心,回到家乡过起了平静的生活。
这一决定让朱元璋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不必再担心汤和会利用手中的兵权做什么不利于他的事情。
回到家乡后,汤和采取了一系列的"自保策略"。
首先,他闭门谢客,不与任何朝臣来往。通过断绝与朝臣的联系,汤和向朱元璋表明自己已经完全退出了政治舞台。
再就是每当朝廷需要出兵平定叛乱时,汤和都会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再次为皇帝效力。
朱元璋当然不会让一个已经退休的老将再上战场,但汤和的这种态度无疑会让朱元璋感到安心。
最精明的一招是,汤和每年都会进京觐见朱元璋,借机叙旧。
在这些会面中,他刻意展示自己日渐衰老的形象,让朱元璋亲眼看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
这种策略非常高明,因为它直接打消了朱元璋对他可能构成威胁的担忧。
但汤和最出人意料的举动是在退休后开始花天酒地,娶了几十个妻妾,过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这种行为在旁人看来可能是荒唐无度,但对汤和来说却是精心设计的一部分。
通过自毁形象,他向朱元璋和所有人展示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政治野心,只想在晚年享受生活。
朱元璋虽然多疑,但并不糊涂。
他派锦衣卫监视退休后的汤和,得到的报告却总是老将军又娶了新妻子,又买了新宅子,整天沉浸在酒色之中。
这样的人还能有什么威胁呢?久而久之,朱元璋对汤和的猜忌逐渐消散。
皇帝放下最后戒备
转眼间汤和已经69岁了。这一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病重,命在旦夕。
消息传到朱元璋那里,这位已经统治天下多年的皇帝竟然表现出了少有的情感波动。
朱元璋立即派人召见汤和,要他进京面圣。
当时的汤和已经病得起不了床,但他还是勉强支撑着,在侍从的搀扶下前往皇宫。这一次的见面,是两位老友最后的诀别。
朱元璋见到汤和的那一刻,心中的戒备彻底消失了。
眼前的不再是那个能与他并肩作战的猛将,而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两人相对而坐,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不禁感慨万千。朱元璋亲自为汤和斟酒,就像当年他们还是无名小卒时那样。
在这次会面中,朱元璋对汤和说了很多话,表达了对这位老友的感激之情。
他承认自己曾经猜忌过汤和,但现在已经完全释怀了。
朱元璋还特别提到了汤和主动退休的决定,称赞这是明智之举,避免了不必要的猜忌和冲突。
这次见面后不久,汤和就去世了。朱元璋对汤和的去世表现出了真诚的悲痛,他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这是非常高的荣誉。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下令厚待汤和的后人,使他们在接下来的三百年里都享受到了特殊的待遇。
汤和的子孙因此逃过了明朝多次大规模诛杀功臣后代的灾难,一直安稳地生活到了明朝灭亡。
这在朱元璋手下的功臣中是极为罕见的,几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例子。
汤和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在朱元璋的猜忌中找到了生存之道,不仅保全了自己,还让后代享福三百年。
这或许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大智若愚"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明史·汤和传》、《洪武实录》、《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