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争议,苏联的解体与戈尔巴乔夫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不仅是苏联历史上的最后一位“执剑者”,更是在美苏冷战的激烈角逐中最后一位掌舵者。
然而,他未能挽救当时风雨飘摇的苏联,反而亲手推动了苏联的解体进程。在戈尔巴乔夫的阴影之下,叶利钦的身影逐渐显现出来。
作为俄罗斯的首任总统,叶利钦给大众留下的印象多半停留在他扶持普京上台的角色上。而普京更是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成为新闻的焦点,频频占据各大头条。
那么,这三位领导人在历史上的真实评价究竟如何呢?或许只有与他们三位关系密切的知情者,才能给出最客观、深入的见解。
跨越近百年的历史,苏联的最后一位元帅德米特里·亚佐夫,无疑是评价这段历史最有资格的人物之一。
2020年2月25日,德米特里·亚佐夫离世,享年96岁。他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洗礼,在一次次惨烈的战役中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入侵行动。尽管盟国曾多次警告苏联将面临侵略,但当时依然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的斯大林坚信希特勒不会轻举妄动。
他选择忽视这些警告,甚至当德军已接近苏联边境时,苏联边防部队依旧毫无准备。
这导致了灾难的爆发。320万德军、47万芬兰军队和大量增援兵力如潮水般涌入苏联领土,闪电般的攻势令苏联大片土地瞬间沦陷。
基辅战役中,苏军损失惨重,超过19万战士战死沙场,65万被俘虏。苏联元气大伤,开始全面动员全民投入战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年仅17岁的德米特里·亚佐夫谎报年龄,毅然加入了苏联红军。
1941年9月,莫斯科保卫战爆发,亚佐夫首次经历生死洗礼。在这血与火的炼狱中,他顽强求生,但很快他又陷入了更加严酷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这场围困长达872天,是现代史上死亡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破坏最严重的战役之一。
超过百万的列宁格勒市民在饥饿和炮火中丧生,133万苏军战士伤亡或失踪,而亚佐夫幸运地生还下来。
从参军开始,亚佐夫几乎参与了卫国战争的全部重要战役。凭借卓越的战功,他于1978年被晋升为苏联上将。
1987年,一名19岁的西德青年驾驶飞机突破号称世界最严的苏联防空网,降落在莫斯科红场,令戈尔巴乔夫震怒。
为了震慑军队,戈尔巴乔夫撤销了国防部长索科洛夫的职务,提拔了已经成为大将的亚佐夫出任新的国防部长。
凭借这份荣誉,1990年4月28日,亚佐夫被授予苏联最后一位元帅称号。
亚佐夫经历了无数残酷的战役,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及超过20枚国际荣誉勋章。作为建国初期的老兵,他的资历和话语权在历史评价中举足轻重。
临终前,他接受了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的采访,并嘱托该报在其去世后才公布对三位领导人的评价。
尽管戈尔巴乔夫曾提拔过亚佐夫,亚佐夫对这位领导人却毫不留情。
在苏联崩溃前夕,亚佐夫组织了“八一九政变”,试图以软禁戈尔巴乔夫、架空其权力的方式,用铁腕手段挽救苏联命运。
但政变行动仓促且缺乏明确责任划分,最终失败,亚佐夫被拘禁直到1994年获释。
亚佐夫认为,戈尔巴乔夫当年上任时虽年轻、才华横溢,受到不少期待,但他过于软弱,缺乏领导苏联的决断力。
1985年3月10日,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及国防会议主席。起初人们期望他带来变革,然而结果却是失望。
晚期执政时,他多次在国际事务中向美国倾斜,推行所谓“新思维”外交,试图缓和美苏对抗,却换来美国的强势扩张。
为了避免冲突,他主动提出减少核武库,并宣布裁军计划,甘愿示弱。
而这使得美国在中东迅速扩大影响,苏联原本在该地区的势力被边缘化。
国内方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混乱无序。他试图把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却缺乏长远规划。
当美国全力发展信息技术时,他却重押机械制造,导致产能过剩。企业为完成指标生产劣质产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轻工业和农业受到重工业压制,物资供应更加紧张。试图禁酒反而催生黑市酒吧。
1988年居民收入暴涨,但卢布购买力暴跌,市场一片混乱。
他的改革既失去了计划经济的优势,也没能实现市场经济的效益。
在中国已经废除粮票政策之时,戈尔巴乔夫却在1990年重新启用了粮票。
2004年,戈尔巴乔夫在一次外交场合被李肇星问及苏联解体原因时,落寞地称:“我最敬佩的是邓小平,但苏联缺乏这样的人才。”
2022年8月30日,戈尔巴乔夫逝世,享年91岁。政治上他或许是失败者,但从寿命上,他活得比撒切尔夫人和昂纳克都长。
叶利钦曾公开批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虽然宏大,却因实施无能而失败。
然而,亚佐夫对叶利钦的评价也不留情面:“如果叶利钦真想保留苏联,他不会做那些事。他和手下只顾自己的天堂,却忽视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991年12月,他背着戈尔巴乔夫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苏联终结。
戈尔巴乔夫愤怒却无力回天。有人称叶利钦为“苏联的罪人,俄罗斯的功臣”,然而他的统治并未带来国家复兴,反而让俄罗斯陷入更深的危机。
苏联国旗落下时,叶利钦推行“休克疗法”,造成物价暴涨。若说戈尔巴乔夫时期人民排队买面包,叶利钦时期则是排队也买不到面包。
他大规模私有化国有资产,家族和亲信从中渔利,滋生寡头。为保连任,他依赖寡头的资金支持,换取他们的经济保护。
亚佐夫虽被叶利钦释放,但对其毫无好感。叶利钦时期,俄罗斯不仅经济萧条,甚至有传闻他试图将南千岛群岛换给日本。
其家族沉迷奢靡,而整个国家则成了他手中的烫手山芋,更别提当时车臣冲突日益严峻。
就在此时,普京登场。
虽然叶利钦是俄罗斯的灾难,但没有叶利钦,恐怕也没有普京的崛起。
叶利钦选继承人时设有三大标准:一是获得守旧派认可,普京作为前克格勃特工,且为叶利钦亲信,符合此项。
二是获得强大改革派的支持,普京的“伯乐”索布恰克正是改革派代表,普京也曾因支持索布恰克而短暂退出政坛。
三是要懂得感恩,避免“秋后算账”。普京在担任总统办公室助理时帮助索布恰克,这展现了他的感恩之心,且执政后未对叶利钦追责。
亚佐夫认为,普京将在实践中逐步成长为伟大战略家。
从平息车臣冲突到挽救危机中的俄罗斯,普京用行动赢得了民众的认可。
如果说叶利钦把俄罗斯拖入严冬,那么普京上台则为国家带来了曙光。
他严厉打击寡头,与叶利钦的勾结形成鲜明对比。
正如人们评价他那样,普京对朋友如春风般温暖,对敌人则冷酷无情。
在经历多年动荡后,俄罗斯百姓终于看到了希望。
他不再轻信欧美的甜言蜜语,敢于与欧盟和美国针锋相对,这在戈尔巴乔夫时代是罕见的。
亚佐夫认为,普京能够在掌权后保持初心,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之前,正是其被看好的原因。
普京也给予了亚佐夫足够尊重,多次在其80岁和90岁大寿时亲自授勋。
自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到2022年普京继续在位,短短37年间,俄罗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苏联解体,到国家苦难,再到如今的复兴,无疑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时代已然落幕,现在是普京的时代。
至于普京能带领俄罗斯走多远,历史和后人自会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