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一统中国以来,历经的第一个动荡时期便是三国时期。公元220年,曹丕在许都接受汉献帝的禅位,荣耀登基,自此创建了曹魏;次年,刘备继承汉朝的正统,在成都宣告称帝,建立蜀汉;而在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以天降祥瑞为由,亦宣告称帝,建立东吴。瞬间,天下之大竟然出现了三位皇帝,各自声称自己是正统的继承者。从法理上分析,曹魏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正统,毕竟曹丕的皇位是通过正规的禅让程序获得的,而在南宋之前,各朝代普遍如同曹魏般认为其为三国中的正统。
为何曹魏作为正统的地位能够延续八百年,而到了南宋却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前朝承认曹魏为正统,还是南宋支持蜀汉正统,究其根本,都是出于统治的利益,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求。早前的王朝之所以承认曹魏的地位,是因为许多王朝也与曹丕情况相似,通过禅让来获取政权。例如,杨坚强迫北周的静帝宇文衍禅让而建立隋朝,李渊迫使隋朝的恭帝杨侑禅让而创立唐朝,赵匡胤则是通过威逼迫使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最终建立北宋。但在南宋时期,统治者并不再有维持这种正统认同的需要,反而蜀汉的理念与当时南宋的形势更加契合,承认蜀汉的正统地位对南宋的统治更具优势。
南宋虽然是北宋的继承者,但其开国皇帝赵构却是在其家族被金国俘掳的情况下,自行登基的,连正统的禅让程序都没有完全遵循。尽管如此,赵构仍是赵宋鼎盛时期的血脉,是宋徽宗的亲生儿子以及宋钦宗的弟弟,这使得即便是在皇族被屠戮的情况下,他继位也显得合乎情理。因此,赵构并不需要通过承认曹魏的正统来巩固自己的皇位,反而承认蜀汉的正统,展现了南宋志向中原、恢复失地的进取心,能够有效安抚民心。
此时,蜀汉的北方面临着篡汉的曹魏,而南宋的北方则是金国所扶持的傀儡政权“伪楚”。蜀汉的标语是振兴汉室,收复中原;南宋的目标同样是取回失去的北方领土,迎回徽、钦二帝。可见,南宋与蜀汉这两个政权有着高度的相似性,都是居于偏远之地,却心系中原。
此外,蜀汉政权中忠义的精神深深契合南宋的需要。自古以来,汉族的王朝都是天朝上国,四方的蛮夷都应向其俯首称臣。然而到了南宋时期,情况发生了颠倒,金国掌控了中原,使南宋不得不屈从于其压力。这让南宋的臣民心中愈发感到不平,对于赵宋的统治缺乏信服。而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则是忠臣的典范,承认蜀汉的正统地位,亦有助于大臣们向诸葛亮学习。
归根结底,正统之争并没有绝对的答案。今天,南宋在偏安一隅之地承认蜀汉为正统,而若未来成功收复失地,甚至可能会再度承认曹魏为正统。历史的流转,皆是为统治的需要,服务于政治的灵活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