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得好:“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在今天,商人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六七十年代的社会中,也有“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的说法,将商人排在第三位。这种地位的高低变化,反映出社会对商人认知的进化和对其重要性的逐步承认。
但在古代,这种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商人在当时的社会几乎没有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被看作低贱、卑微的阶层,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鄙视。无论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还是在社会结构的严苛规范中,商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统治者普遍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认为农耕是国家的根本,商业则是附属的产业,甚至被看作“旁门左道”。商人的社会地位低得可怜,他们不仅财富丰厚,但却不能炫耀自己的成功——豪华的丝绸衣物和高档车驾都是被禁止的。
更为严重的是,商人和其他社会边缘阶层一样,无法参与政治,也不能担任官职。即便他们拥有庞大的财富,也只能默默忍受对自己地位的束缚。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他们甚至被流放到边疆开荒,远离政治和经济中心。许多富有的商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得不试图通过与权力层的接触,来寻求更大的机会与生存空间。
到了清朝末期,商人的地位才略有改变,尤其是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商人,可以通过某些特殊途径被授予官职,成为“红顶商人”。这些商人不仅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还可以在官场和商业之间游刃有余地运作。然而,即使如此,商人仍然必须小心翼翼地行事。就像胡雪岩,作为清朝第一个红顶商人,他的事业一度如日中天,但最终还是因为政权斗争的牵连,财富尽失,甚至面临了入狱的风险,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他的遗言更是让人深思:“胡家后人不得经商(勿近白虎)”。
这也再次印证了“在古代,皇帝和国家是皮,商人是毛”的说法。商人虽然富可敌国,但他们要时刻保持低调,不能高调炫耀,更不能与官府对立,否则极有可能遭遇灾难。沈万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一位巨富,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家庭条件极其拮据。为了改变命运,他的父亲沈佑带着家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通过勤劳的耕作积累了第一桶金。随着资产的逐渐积累,沈家逐渐成为了一个富裕之家。沈万三的名字,甚至成为了“富”的代名词,他的财富也使得他的地位逐渐提高。
然而,沈万三并非一开始就是大富商,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生命中的贵人——江南富商陆德源的帮助。陆德源看到沈万三的聪明才智和为人诚实,便将大部分财富转交给沈万三,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样一来,沈万三不仅得到了巨大的财富支持,还借此在商界站稳了脚跟,开始了大规模的商业投资。
沈万三从土地和地产起步,逐步扩展到银号、货运等高回报领域,短短几年,便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他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辉煌成绩,还通过收买官员、支持海盗,开辟了海上贸易,借着元朝末年的动荡局势,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商人。
然而,随着大明的建立,沈万三却遭遇了命运的转折点。在与朱元璋的对立中,他因支持张士诚而被卷入了权力斗争。朱元璋作为一个底层出身的皇帝,对商人的敌意尤为强烈。沈万三的财富和影响力,令朱元璋倍感威胁,最终决定以各种手段将其除去。
沈万三虽然一度尝试通过修建南京城来示好朱元璋,但无论如何,他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在一次宴会上,朱元璋设下了一个圈套,想通过“猪蹄”一事让沈万三犯下大逆不道的错误,然而沈万三机智地回答,化解了这一危机。即便如此,沈万三的命运依然没有改变,最终因触犯了朱元璋的权威,被判发配边远地区。
几年的流放生活使沈万三的财富荡然无存,他最终在困苦中死去。尽管如此,沈万三的故事却提醒着后人:即使身处商业巅峰,在封建社会中,商人依然难以摆脱命运的捉弄。封建时代的商人,若不小心,依然是纸老虎,无法抵抗权力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