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死因一直是历史爱好者热议的话题。根据《说岳全传》中的描述,这位抗金英雄死于临安大理寺的囚牢中,当时他被狱卒猛击胸肋而不幸去世。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说岳全传》是一部演义作品,其中不少情节经过艺术加工,并非历史的真实再现。
实际上,史料显示岳飞并非被秘密处死,而是经历了公开的处决。若要公开处决岳飞,必然涉及风险。岳飞是南宋时期的名将,在民间有极高的声望,并且他被害的原因也很冤枉。因此,若是秘密处决岳飞,必定会引发社会广泛质疑,甚至可能发生暴动或干扰法场秩序。
岳飞被判“谋反”的罪名,属十恶不赦之罪。在当时,若真的秘密处死他,将无法平息民间的愤怒与疑虑,反而可能激起更多人对朝廷的不满。为了让岳飞的死看起来“名正言顺”,宋高宗最终决定将其公开处死。
考虑到岳飞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确保法场秩序稳定成为一项严峻的任务。监斩官的选拔尤为关键,必须是军中威望极高、并对皇帝绝对忠诚的人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处决的顺利进行。除岳飞外,南宋有几位名将也拥有极高的军中声誉,其中包括韩世忠、刘光世与张俊。但张俊是直接参与陷害岳飞的人,出任监斩官显然不合适;韩世忠深知岳飞的冤屈,必然拒绝此任务。至于刘光世,他早在岳飞被陷害的四年前,因为军事失误已被剥夺兵权,因此也无法担此重任。
经过深思熟虑,秦桧最终推荐了一个人选——杨家将后代、百战名将杨存中(杨沂中)。这一决定让赵构拍案叫绝,认为杨存中正是最合适的监斩官。
杨存中出生于山西代州崞县,是杨家将的直系后代,史书上有确凿记载,证明他是杨业的玄孙。然而,杨存中是否继承了杨家将的忠烈精神,成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杨家将以忠诚、英勇而闻名,家族中的每一位后代,理应继承这份传承。杨存中虽然是杨家将的后代,但他接下了这一任务,这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和思考。
但杨存中并非一无是处。他的父辈也曾为国捐躯,杨存中继承了家族的勇武。他身形高大,性格沉稳、勇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将。从少年时起,杨存中便展现了出众的军事才能。他身手矫健,力大无穷,性格内敛且有着坚定的意志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杨存中的座右铭便是:“大丈夫应当用武功来博取功名,不可以成为腐儒。”他立志要成为一位英勇的将领,光耀门庭,传承家族的荣耀。
杨存中凭借其出色的军事天赋和艰苦的努力,逐渐成为一位出色的战将。晚饭后,他常常在灯下夜读,钻研兵法,为了研究一个阵法,他常常废寝忘食。他勤学苦练,最终在战场上展现出超凡的能力。
然而,杨存中最初的名声来自于一场战斗——他在家乡单枪匹马剿匪,凭借自己威猛的气势,轻易地震慑了盗贼,赢得了民众的赞誉。之后,金军进犯中原,杨存中随军驰援汴京。在战场上,他身穿白袍,勇猛无比,手起刀落,敌人纷纷倒下。赵构在城墙上亲眼见证了这一壮丽场景,并立即召见杨存中,盛情款待,表示对其的高度赞赏。自此,杨存中成为赵构的贴身护卫,日夜为其保驾护航。
除了军功,杨存中对百姓也充满同情心。在嘉兴征讨贼寇时,面对将领下令屠城,杨存中挺身而出,力劝宽容,保全了成千上万无辜的百姓。而在征战过程中,他还常常对俘虏手下留情,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仁慈。
然而,杨存中对高宗的忠诚,却让他最终为岳飞的处死作出了贡献。虽然岳飞是忠君爱国,但在高宗眼中,他的忠诚远不及杨存中的“愚忠”。岳飞在军事上屡战屡胜,正是因为他的忠诚与才能,成为和谈的障碍。而杨存中则完全不顾这些,他忠诚于赵构,认为皇帝的决定是无可非议的。
在岳飞被判“谋反”后,杨存中被任命为监斩官,负责确保法场的秩序。在临安的法场上,岳飞被处死,杨存中作为执行者,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岳飞的死,让无数百姓痛哭,而杨存中则获得了更高的荣誉。
此后,杨存中被封为恭国公,并继续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直到1166年去世,他的名声依然没有岳飞那么显赫。历史公正,岳飞忠诚于国家,忠诚于百姓,永载史册;而杨存中的忠诚,则成为一种“愚忠”,虽然功勋显赫,但他始终未能赢得真正的人民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