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时,宗亲封爵制度与继承体制必然是一个重要话题。许多人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在设计宗藩制度时,未曾预见到子孙繁衍速度的过快增长,且不允许他们从事社会职业以自给自足,结果导致了一个庞大的负担,最终拖垮了明朝。这种看法从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太祖的错误。
从一个角度看,明朝宗室的快速扩张确实成为了朝廷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朱元璋作为设计者,显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加以应对。明朝宗藩制度规定,皇帝的子孙中,除了皇太子,其他子孙都会被封为亲王,而亲王的子孙则除世子外,其他子孙只能封为郡王。郡王的后代只有世子可以继承爵位,其余子孙则只能授予官职。因此,虽然宗室人口的增长对朝廷造成了压力,但太祖设立了严格的爵位继承规则,旨在控制宗室的膨胀。
此外,太祖规定郡王后代只能获得一定级别的官职,而这些官职并非世袭,因此,每一代宗室子孙都只能通过朝廷的考核获得晋升,无法一味依靠继承享受特权。这一设计似乎考虑到了宗室人口逐渐增多所带来的负担,避免了金饭碗的继承,从而减轻了朝廷的财政压力。然而,太祖对于宗室子孙的繁衍速度以及后续扩张的规模的估算显然过于乐观,没有充分意识到,随着时间推移,宗禄制度将带来更加沉重的财政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对宗室的宗禄制度也存在一定的漏洞。明朝初期,宗亲每年的禄米数量设定如下:亲王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虽然太祖希望通过这套制度让宗亲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随着宗室人口的增长,宗禄的负担变得愈发沉重。而太祖没有想到,随着后世宗室人口的激增,宗禄的总额也在不断膨胀,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另一个常被误解的地方是,朱元璋并没有想让子孙们靠这种方式白吃白喝、混日子。事实上,他的本意是,希望那些有能力的宗亲能为国家效力,而那些无能的,则由朝廷拿出钱粮供养,保持皇室的体面。太祖明确表示,不允许子孙从事农耕、工艺、商贸等低贱职业,以维护皇室尊严。尽管如此,太祖的这一愿景却未能在后代皇帝中得到贯彻。因为当太祖的子孙们登上皇帝宝座后,他们普遍选择了放任宗亲,甚至愿意出钱让宗亲在藩地中享受优渥的待遇,而不是让他们为国家效力。
虽然太祖的计算存在问题,导致明朝最终承受了宗藩制度的沉重负担,但他在设计宗藩制度时的初衷并非全然错误。实际上,他设立的这些制度往往比较简单,是出于对自己子孙的信任,认为他们会遵循这一规则。然而,后来的皇帝们却通过各种手段曲解这些规定,逐步降低朝廷的负担,将其制度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宗禄”制度的演变。
朱元璋仅仅设定了宗亲的宗禄数额,但并未明确规定发放的方式。这一空缺为后来的皇帝提供了修改和操作的空间。从明孝宗开始,历代皇帝都利用这一点,以“钞”替代宗禄的米。这一做法看似巧妙,实际上是利用了宝钞的贬值,把无法使用的“废纸”发给宗亲,从而节省了国家的粮食资源。
此外,关于宗亲爵位继承的规定也是一大问题。太祖特别强调“嫡子”在继承中的优先权,这一制度被称为“待嫡制度”。不过,太祖并未规定在亲王、郡王绝嗣后该如何处理。有人认为,这一空缺是故意留下的,暗示当宗藩绝嗣时,应该解除其封国。但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牵强。太祖并未专门规定皇帝的绝嗣问题,难道他认为明朝在皇帝绝嗣后就应该灭亡吗?实际上,明初宗藩因绝嗣除国,主要是因为缺乏适合继承的后代。如果允许其他宗藩的亲戚来继承,就可能导致宗藩之间的混乱,也可能形成多个藩国的局面,进而威胁到中央集权。
太祖没有明文规定,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宗位的传承已有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根据这些传统,即便发生绝嗣,也可以通过“过继”来避免问题的发生。如果一个大宗绝嗣了,往往会从第二位的小宗中选出继承人,而如果第二位的小宗也绝嗣,便可以逐级递补下去。
然而,由于太祖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后来的皇帝们便开始利用这一漏洞,设法限制郡王爵位的继承,逐渐减少宗藩的数量。明朝的宗藩制度,在最初设定时,并未过度泛滥封爵。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朝廷财政的压力,宗禄制度成为了国家经济负担的一个核心问题。
明朝宗藩的制度虽然有缺陷,但并非如一些人所言的那样泛滥成灾。根据学者的研究,明朝宗室的规模并未超出清朝的水平,而明朝的财政问题才是造成宗藩负担突出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