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内战中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中,有一位性格极为复杂的人物。他自负而固执,清高且顽固,性格呆板,坚守己见,被人称作“死硬派”,甚至有人戏称他为“榆木脑袋”。令人意外的是,正是这种固执的性格在抗日战争期间,因其坚韧不拔和一以贯之的作风,赢得了上司的认可,屡次晋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却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成为反动势力的一员,仍然墨守成规,满脑子书呆子气,最终惨败而归,自己也沦为俘虏。即便被关押在管理所中多年,他依然拒绝悔改,甚至对那些积极接受改造的昔日战友冷嘲热讽,蔑视至极。因其顽固不化,被称为“最顽固的战犯”,在被关押了整整27年后才获得特赦释放。此人便是曾任12兵团司令长官,中将黄维,俗称“黄维兵团”。
黄维,字悟我,生于1904年2月,家乡位于江西贵溪流口乡盛源村黄家村民小组的一个普通农户之家。小时候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家境原本还算殷实,但父亲早逝后,家里经济陷入困境,他不得不进入鹅湖师范深造。师范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担任小学教员。教书期间因与乡绅结怨,被剥夺教师资格,不得已离家出走,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毕业后参加东征和北伐战争,因勇猛作战表现突出,迅速晋升为团长、旅长,24岁时升任师长。随后,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被派往德国深造,原计划学习一年,但因抗战爆发,被提前召回祖国。
1937年9月底,日本侵略军第11师团在川沙登陆。这支甲种师团是日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凭借先进的火炮和坦克力量,迅速突破国军56师的防线,占领了战略要地罗店。罗店地处重要位置,南可直插上海闸北、江湾、虹口,西可沿罗嘉公路直达嘉定,谁控制了罗店,谁就掌握了淞沪战场的主动权。时任师长的黄维率部奋勇收复罗店。
然而,刚夺回罗店尚未稳固阵地,日军凭借空中和炮火优势发起猛烈反攻,罗店顿时变成一片焦土,双方陷入胶着拉锯。新上任的黄维发挥其从德国国防军学到的战略指挥才能,指挥第67师死守阵地,誓死抵抗。日军炮火如雨,火力凶猛,炮弹轰炸带来烈焰冲天,守军浴血奋战,子弹打尽后便冲出壕沟与敌人白刃相搏;坦克压阵,守军则绑手榴弹贴近车辆,拼死同归于尽。
双方伤亡惨重,日军推进一寸土地付出高昂代价。国军在枪林弹雨中前进,弹匣空了还来不及换弹,就挥刺刀冲锋。炮弹爆炸掀起烟尘弥漫战场,热浪与冲击波震荡四散。此役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战斗最激烈时,黄维的指挥部仅剩他与一名电报员,文员、警卫和炊事员皆拿起武器上阵。
淞沪会战罗店战役中,黄维率领的一个师顽强坚守整整一周,最终仅存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三个团长一死两伤,营连排级军官几乎全部牺牲,罗店镇沦为废墟,连完整的瓦片也找不到。有人批评黄维指挥僵硬,忽视日军火力优势,盲目硬拼,导致不必要的伤亡,戏称他为“书呆子”,这个带贬义的绰号伴随他终身。
尽管饱受争议,黄维却受到上司的器重,获通电嘉奖,称其忠勇无比,随后晋升军长。他带领部队调整后投入武汉会战。日军第9师团部分兵力趁第30集团军部署未稳,突破阵地,沿瑞德公路骚扰南浔路马回岭一带。黄维的部队负责截击阻击,双方在马回岭展开激战。作为与日军多次交锋、以英勇著称的将领,黄维敏锐洞察敌方战术:日军集中兵力对阵地实施“点状突破”,先以飞机轰炸,再以炮火压制防御工事,然后战车掩护步兵冲锋,步兵采用纵深接力攻击。日军依靠火力压制和人数优势,这种“火海前锋,人海跟进”的战法屡试不爽。
黄维决定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正面硬挺,左右钳夹”的战术,使敌人陷入三面夹击。他依山形布阵,每个山头配兵力量独立防守三面,利用地形构筑工事隐蔽兵力,死角防护严密。其它部队分布于各要地夹击。结果日军虽猛攻,却力竭伤亡惨重。马回岭激战中,国军将士以高昂民族气节,置生死于度外,坚决抵抗日军飞机、大炮、毒气轰炸,在每座山头反复激战,打得日军溃不成军,为后续的万家岭大捷奠定基础。
因黄维令日本侵略者屡受挫折,日军对他怀恨在心,遂转而对其家乡盛源村黄家组发动报复。村中老人回忆,那年端午节,日军突袭村庄,残暴占领,纵火、杀戮、奸淫无所不用其极。年轻妇女不分昼夜遭受强暴,19岁的姚某在逃离时被三名日军捉住,惨遭轮奸。姚某丈夫躲在楼上,眼睁睁目睹妻子惨死,无力反抗。村中一名25岁的篾匠妻子也被日军轮奸后杀害,尸体被丢弃池塘。日军无差别屠杀,黄家村血肉横飞,百姓惊恐逃散,白天不敢进村,夜晚偷偷摸入,探查情形。
黄维接报家乡惨状,痛心疾首,日记中写道:日寇如此肆虐,全因我之故,家乡成了敌人眼中的敌对区域,他深感愧对乡亲。日本战败后,黄维虽为中将高参,职务多在后方,抗战时最高为军长,指挥大兵团能力不足,因内部派系平衡被推上12兵团司令重任。
淮海战役中,黄维率12兵团被中野重重围困于双堆集。虽兵力强大,18军素为王牌,补给断绝致使粮弹油草极度匮乏,仅靠几架飞机空投勉强维持。寒冷与饥饿逐渐削弱士气。关键时刻,师长廖运周叛变起义,致黄维兵团遭致沉重打击。最终黄维被俘,四名军长中一死三被俘,唯独副司令胡琏逃脱。
被捕后黄维拒不认罪,称“唯一罪名就是打了败仗”,坚决抵制改造,固执难改。关押期间,即使三年自然灾害,黄维每日餐桌上仍有牛奶、鸡蛋和肉,受到优待。1970年代获特赦,月薪高达200元,在当时属于高收入。获释后生活优越。有一天,他收到贵州一封信,寄信人周廷烈身份特殊,令黄维内心震动。
周廷烈,贵州平塘人,1936年考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1939年毕业后投身抗战,曾任黄维手下54军十四师42团一营一连上尉连长。后来随黄维部队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前线。后赴美接受飞行训练,曾参与欧洲战场对德空军及太平洋对日空战,抗战末期任陈纳德飞虎队上校领航员。解放后未随国民党赴台,留贵州。
因服役国军,战后遭遇排挤,抗战功绩无人认可,生活艰辛,子女流散。为避麻烦,沉默了27年。得知黄维获特赦,激动写信求助。黄维竟然还记得他,立即上书领导,证明其身份和功绩,建议妥善安置,安排为县政协委员,体现党和政府对抗战英雄的尊重。上级调查后确认其抗战经历属实,给予参事室参事职务,享受干部待遇。周廷烈感激地说,虽然黄维外表严肃刻板,却有一颗温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