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越复杂,我们越要往回看。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史学家吕思勉说:“要前进,必先了解现状;而要了解现状,则非追溯到既往不可,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
▲吕思勉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会如同尘埃一样随风逝去,只有一样东西会留下来,那就是历史。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当我们翻开历史,我们才能读懂我们的现实世界。因为,人的生命不过百年,世界却跨越万年之久。
因此,我们要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就不可以不读历史。读历史,首先要读的就是本国史。
钱穆说:“知道了中国史才算知道我们各自的自己”。
通读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眼里才能有更大的世界,心里有更广的格局。
但只要一提到中国史,很多小伙伴的脑海里都想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类似这些“花一辈子也看不明白”的史书巨作。
其实身为普通读者,要了解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古史,在林林总总的浩瀚史籍中,想 “不费力就能知晓中国千年历史的来龙去脉”,一部《纲鉴易知录》足矣,它极适合作为学习中国史入门之钥匙,登堂之阶梯。
即可下单▲
风靡世界的史诗级巨作
至今不衰的清代畅销历史书
不论在哪个时代,总有人会痴迷于历史,简明易读的史书,也自然层出不穷。
《纲鉴易知录》编著于清康熙年间,此时的“纲鉴体”史书已经屡见不鲜。
注:纲鉴体:纲是历代史事的提纲,目是对历代史事较详细的记述,以这种形式记录历代兴废、制度沿革、人物事件等。
然而这本《纲鉴易知录》仍旧能从一众史书中脱颖而出,成为清代书生人手一部的畅销历史书。
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它的编作者,吴乘权。
他的另一部作品就是《古文观止》,说到这部作品,想必很多书友都知道。这可是中国人学习古文必读的一部文学著作,连巴金、鲁迅一生都极力推介此书。
那么问题来了,一位文学著作家,怎么会突然跑去编写史书呢?
原来,吴乘权酷爱读史,但他和很多人一样,看到鸿篇巨制的史书就发怵,想找一部繁简适宜、雅俗共赏的通史著作也找不到。
后来他受挚友周之炯、周之灿启迪,约二人共同编辑一部自古迄今的简明编年体史籍。
他们相互砥砺,爬梳剔抉,不间祁寒暑雨,穷六载之心力,终于康熙五十年完成这部史料丰富、系统、适合所有人看的史书——《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能够经久不衰,深受读者所喜爱而捧读不尽的主要原因,是它“简明易知”的特点。
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二十五史部帙浩繁,难以卒读。
而《纲鉴易知录》恰是一部古史精华的荟萃。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即便对历史颇感兴趣,可是依然难以持之以恒地读完近数百万字的文言文,但这本书用极其简要的语言,通常也就是一句话,便能记录一件大事。
套用今天的流行语,这部历史作品精准地切中了读史人的痛点,在复杂的数千年历史中理清头绪,简化叙说,让人一目了然,于是这部作品活了、火了,其传播力经久不衰,至今依然被奉为史学经典。
此书问世好评如云,不仅多次刊刻,还被翻译成外文,远播海外。
即可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