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本是一场扭转乾坤的战略,却因马谡一个致命决策而功亏一篑。
街亭之战后,马谡面临斩首,军中其实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将领,若他开口求情,诸葛亮必会网开一面。
诸葛亮其实在等,等这个人为马谡说情,可直到最后,这个人都未开口。为何这位唯一能救马谡的人,选择了不开口呢?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超级对决
建兴五年,曹丕去世,他的儿子曹叡继位。
蜀国内部经过多年休养生息,粮草充足,军备完善。诸葛亮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北伐中原,恢复汉室。
当时魏国朝廷内部也不太平。曹丕在世时重用的一些大臣,如曹真、陈群等人,与曹叡的亲信大臣之间存在不小的矛盾。
曹叡刚刚继位,正需要时间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诸葛亮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决定利用魏国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诸葛亮先施连环计,派人散布谣言说蜀军会从陈仓古道出击。
接着又伪造情报称蜀军要走斜谷偷袭长安。这些假消息让曹叡焦头烂额,最终决定亲自从洛阳前往长安督战。
曹叡这一走,正中诸葛亮下怀。诸葛亮本想趁曹叡离开洛阳的机会,从汉中出兵,直取洛阳,或许一举就能改变整个战局。
可诸葛亮没想到,司马懿比他想象中更加精明。司马懿看穿了诸葛亮的计谋,立即派人劝阻曹叡,认为这是蜀军的调虎离山之计。
曹叡听从了司马懿的建议,立即返回洛阳,并任命司马懿为统帅,指挥抵抗蜀军的北伐。
司马懿接到任命后,立即分析战局。他认为诸葛亮为人谨慎,不会采取冒险的战术。
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谋",建议从这条险峻小路偷袭长安,但诸葛亮拒绝了。
司马懿断定诸葛亮会选择常规路线进攻,因此他把防御重点放在了祁山、街亭一线。
司马懿的部署非常巧妙:让曹真负责守卫郿城,安排孙礼、辛毗防守箕谷,而他自己则准备应对街亭方向的威胁。
事实证明,司马懿的判断完全正确,诸葛亮果然走了常规路线,双方很快在街亭附近形成对峙局面。
这时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就像两只老虎,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他们都明白,谁能在这次对决中取胜,谁就能掌握未来战局的主动权。
马谡请战街亭犯下致命错误
街亭是连接汉中和关中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本来打算派老将魏延镇守此地。魏延作战经验丰富,军事素养高,是守卫街亭的最佳人选。
没想到马谡却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守街亭。马谡在军中以聪明才智著称,但实际作战经验不足。
他对诸葛亮说:"丞相,我熟读兵书,深谙用兵之道。街亭虽重要,但由我去守,定能万无一失。"诸葛亮对马谡的请求犹豫不决。
思考再三,他做出一个看似周全的安排:
让马谡担任主将,统领一万军队驻守街亭;同时派王平为副将,辅助马谡;又令高翔在旁接应;还安排魏延在后方策应。
这样一来,诸葛亮认为即使马谡有什么闪失,也有其他将领可以补救。
为了慎重起见,诸葛亮还让马谡立下军令状:"若街亭有失,军法从事。"同时嘱咐王平:"你要画一份街亭的地形图和布防图,速速送回军中。"
马谡领命后,信心满满地前往街亭。到达目的地后,马谡完全无视常理,决定将军营设在山上。
王平见状大惊,劝阻道:"将军,咱们应该在山下扎营,靠近水源。山上虽易守难攻,但没有水源,一旦被围,将陷入绝境。"
马谡不以为然:"你懂什么?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我们占据高处,敌人就算人多也无法攻上来。"
王平见马谡不听劝,只好自己带着五千兵马在山下扎营,并按照诸葛亮的吩咐,绘制了地形图和布防图送回。
诸葛亮看到图后,顿时眉头紧锁。
他对身边的人说:"马谡把大军安置在山上,这是兵家大忌啊!山上没有水源,一旦被围,必成死地。"
果然,司马懿得知马谡在山上扎营的消息后,立刻抓住这个致命弱点。他派兵切断山上下联系,并在山下严密布防,断绝水源。
马谡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可为时已晚。
没有水源补给,蜀军士气迅速低落,不少士兵开始投降。短短几天,马谡的军队就陷入了绝境。
马谡只好向王平求救。王平率领山下的五千兵马奋力突围,勉强护送马谡突出重围。
但街亭已经失守,蜀军在这场关键战役中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空城妙计,诸葛亮死里逃生
街亭失守的消息传来,诸葛亮的处境变得极其危险。
司马懿大军乘胜追击,直扑诸葛亮大营。此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五千疲惫的士兵,面对司马懿的十万大军,形势危急。
诸葛亮迅速分析局势,意识到常规战术已经无法应对。他决定用计谋脱身。
诸葛亮下令打开城门,清扫街道,自己则坐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城墙上空无一人,城门大开,看上去毫无防备。
司马懿率军来到城下,看到这一幕,不禁心生疑惑。以诸葛亮的智谋,怎么会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
司马懿曾多次与诸葛亮交手,深知对方足智多谋。他猜测这可能是诸葛亮的又一个陷阱,城中必有埋伏。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父亲,诸葛亮已经穷途末路,这明显是虚张声势。我们应该立即进攻,一举歼灭敌军。"
司马懿摇摇头:"不可。诸葛亮用兵谨慎,从不冒险。他既然敢这样做,必有后招。宁可错过,不可中计。"说完,司马懿下令大军撤退。
诸葛亮见司马懿退兵,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一招"空城计"虽然冒险,但成功地化解了危机。等到司马懿的大军走远,诸葛亮立即率领残部撤退,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整顿军队,开始清算街亭失守的责任。按照军令状,马谡犯下如此重大的错误,应当处斩。
蒋琬等人出面求情:"马谡虽有过错,但毕竟是难得的人才。望丞相念在他才华出众的份上,从轻发落。"
诸葛亮面色沉重:"我岂不知马谡是难得的人才?但军中无法,何以令行禁止?若今日我不依法处置马谡,日后军令如何施行?"蒋琬无言以对,只能退下。
赵云为何不救马谡
诸葛亮决定等赵云回营后再处置马谡。
众人都知道,赵云在蜀汉军中威望极高,是刘备生前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也是诸葛亮最为敬重的老将。若赵云开口为马谡求情,诸葛亮很可能会网开一面。
马谡也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赵云身上。他派人给赵云送信,恳请救命。
赵云收到信后,面无表情地将信放在一旁,什么也没说。他的亲信不解地问:"将军,马谡毕竟是有才之人,您为何不愿意救他?"
赵云叹了口气,道出了实情。原来在街亭之战前,诸葛亮派赵云率领五千精兵在侧翼策应。
当时赵云已经察觉到马谡的部署有问题,便派人通知马谡调整战术。马谡不仅不听,还讥讽赵云老朽不堪,只会纸上谈兵。
更糟的是,马谡的愚蠢决策差点让赵云陷入危险。
当街亭失守后,司马懿派一支奇兵绕到赵云的侧翼。赵云险些被围,幸亏他经验丰富,带领士兵连夜突围,才避免了全军覆没。
街亭一战,不仅让蜀汉北伐功亏一篑,还让赵云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赵云对马谡的鲁莽和自大深感愤怒,认为这样的人不配得到宽恕。
当赵云回到大营后,诸葛亮特意安排他与马谡见面。
诸葛亮其实是给赵云一个机会,希望他能为马谡求情。但赵云面对马谡,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一言不发。
诸葛亮见赵云不开口,知道他内心已有决断。
次日一早,诸葛亮命人将马谡押到军营外,按照军法处斩。临刑前,马谡望向赵云,希望奇迹出现。但赵云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马谡最终被处决,街亭之战后,诸葛亮明白,北伐之路比他想象的更加艰难。
司马懿不是易与之辈,蜀汉想要恢复汉室,还需更多的准备和更加谨慎的战略。
马谡之死,表面上是因为违背军令、贻误战机,实则是一个人才华再高,若没有谦虚务实的态度,终将自食其果。
赵云不救马谡,也并非冷血无情,而是军人严守纪律、大局为重的体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能救你的不是你的才华,而是你平日里积累的人品和信任。
信息来源:《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