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提到东北抗日联军,很多人可能会有些许印象,然而由于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80多年,很多细节可能已被岁月冲淡。尽管如此,这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却是最早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武装抗争的队伍之一。在漫长的14年里,东北抗日联军坚守抗战阵地,面对着极其艰难的环境和敌人,他们用简陋的武器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战斗。即便是在困苦至极的条件下,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持高举抗日的大旗,直至中华民族最终获得解放。
在这14年的英勇抗战中,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成千上万的抗日战士为了民族解放英勇牺牲,血洒疆场。正是这些不屈的斗志与牺牲精神,推动了东北乃至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提到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杨靖宇、赵尚志、许亨植等人的名字依然清晰,令人动容,催人泪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其中一位杰出的抗日英雄——许亨植的事迹。
许亨植的革命历程
许亨植,原名许克,化名李熙山,朝鲜族,曾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第三军一师政治部主任、中共北满省委委员、第九军政治部主任、第三军军长和三路军总参谋长等。许亨植1909年出生于朝鲜庆尚北道的善山郡。日本侵略者占领朝鲜后,他随父亲来到中国东北,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
14岁时,许亨植随家人迁至辽宁省开原县李家台子,1929年春,全家再次迁往哈尔滨附近的宾县枷板站。宾县是中共组织在东北的重要活动区域,革命气息浓厚。许亨植在这里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熏陶,开始明白了革命的意义,并看到了为国家解放而奋斗的希望。从那时起,他决定走上革命道路,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
在宾县,许亨植与群众广泛接触,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困苦,并开始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反帝活动。同时,他也在不断学习,一口流利的汉语逐渐成为他与其他同胞沟通的重要工具。1930年,许亨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迅速投身到抗日斗争的前线。同年,他还组织并领导了哈尔滨的“五·一”游行,队伍高举红旗,口号震天,呼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向日本领事馆进发。在游行过程中,队伍分发传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这次游行引起了日军的恐慌,随后,许亨植和其他参与者被捕入狱。在沈阳的监狱里,许亨植遭遇了严刑拷打,但他依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的营救下,他才被释放,并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抗日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1935年1月,许亨植根据上级指示,参与组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他被任命为第二团团长。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许亨植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敌人的“春季大讨伐”中,他带领队伍灵活机动,成功打击了敌军,极大地震慑了敌人。
1936年初,许亨植被任命为第三师政治部主任,继续参与指挥抗战。在一次高丽营子战斗中,三师在没有增援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战斗力成功击退了敌人,获得了胜利。紧接着,在拉拉屯、五道岗和十八层甸子等战斗中,三师屡次获胜,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
同年9月,北满临时省委成立,许亨植被选为省委执行委员,并调任三军一师政治部主任。为了粉碎敌人对汤原根据地的“围剿”,三军实施了远征铁力、海伦的计划。许亨植率领二百余人作为先遣队,勇敢穿越北满严酷的林海雪原,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忍受着极端的艰难环境,抓住敌人的破绽,给予了敌军沉重的打击。
“火眼金睛”的智慧
1939年,许亨植调任抗联第九军政治部主任。在极其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任何疏忽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许亨植因此培养出了一种过人的敏锐感知力。有一次,部队在山地洼地休整做饭时,许亨植却在即将吃饭之时突然停下动作,警觉到一丝异常。
他发现一只色彩鲜艳的鸟停在枝头鸣叫,似乎并不怕人。虽然战士们觉得这只鸟很美,还想去喂食,但许亨植的直觉让他警觉到,这只鸟可能是敌人养的观赏鸟,而周围很可能藏有敌军。于是他果断命令全军撤离。等到队伍安全撤离后,侦察队报告称,日军包围了原地,只是错失了目标。如果不是许亨植的机警与果断,队伍极可能陷入敌人的包围圈,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结
许亨植同志一生忠诚于祖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他为此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牺牲。他的不朽业绩和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东北抗联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于前行,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不断奋斗、追求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