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岳飞背上刻的四个字,其实不是精忠报国
迪丽瓦拉
2025-09-21 09:03:47
0

怒发冲冠,凭栏远眺,雨声渐歇,天地间一片清冷。抬头仰望苍天,长啸一声,心中壮志激荡,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南宋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写下的慷慨激昂之句。每当读到这几句,总能从心底涌出一股豪情壮志,恨不得披上铠甲,随他一起冲锋陷阵,践行“精忠报国”的誓言。

谈到“精忠报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岳飞背后那鲜明的刺字。然而,这一说法最早见于清代乾隆年间小说家钱彩的作品《说岳全传》。

书中第22回“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记载:南宋义军首领杨么非常赏识岳飞的才干,他派使者王佐带着金银财宝招揽岳飞加入义军,反抗南宋朝廷。但岳飞心志坚定,没有被诱惑所动,坚决拒绝。

目睹这一切的岳母心中既欣慰又忧虑,她担心儿子今后面对更多险恶诱惑可能难以抵挡。于是,她用绣花针蘸着醋墨,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时时刻刻提醒儿子不要忘记初心,忠心耿耿效忠南宋皇帝。

这个“岳母刺字”的故事,在民间有许多版本,但钱彩的说法最为流传广泛,也最深入人心。大家普遍认为,正是因为这几个字,岳飞在战场上才能势如破竹,成为忠孝兼备的民族英雄。

不过,《精忠说岳》毕竟是一部小说,虽然情节精彩感人,但其中的描述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真相,更多是文学创作的艺术加工。

想弄清岳飞身后刺的字是否真实,刺了什么字,还需从历史学界公认的正史资料中寻找线索。

《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作为抗金名将,自绍兴四年起到绍兴十一年,带领岳家军连年北伐,收复失地。他指挥英明,屡战屡胜,甚至攻入朱仙镇,距南宋故都汴京仅40里之遥。百姓欢欣鼓舞,携带美食佳肴前来慰劳,提前庆祝这场胜利。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权臣秦桧蒙蔽宋高宗,下令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虽心怀不甘,但皇命不可违,只得带着爱将张宪回京复命。

回京后,岳飞被解除兵权,张宪顶替其职,任鄂州驻军副都统制。

不料,秦桧不仅夺走岳飞兵权,还图谋彻底铲除他。他重金收买岳飞手下的王贵等人,诬陷岳飞谋反,所谓证据是一封岳飞儿子岳云写给张宪的密信。

这封信大意是:岳飞对皇帝剥夺兵权深感不满,密令张宪谎称金人入侵前线告急,以此逼迫朝廷重新启用自己。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莫须有”罪名,完全是秦桧自导自演的阴谋剧。

为了制造伪证,秦桧秘密拘捕张宪,施以严刑逼供,逼他承认收到岳云“造反信”。但张宪铁骨铮铮,即使身受重伤也始终不屈。无奈审讯官张俊虚构了口供,强行加盖张宪手印,上报秦桧。

秦桧知道这证据不足,便火速处死岳云和张宪,利用这份口供作为抓捕岳飞的依据。

《宋史·岳飞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

意即御史中丞何铸到岳飞处逮捕他,岳飞满腹冤屈无以辩解,遂撕开衣裳露出背部,赫然见“尽忠报国”四字深入肌理,不是新刺之物。岳飞坦言天地可鉴,自己忠诚无二,岂能反叛。

何铸虽奉命行事,却是明理之士。

《何铸传》记载,他见岳飞满身伤痕,态度坦然,心生怜悯与敬意。何铸并无确凿罪证,便上报秦桧,称岳飞或许被冤枉,应继续调查,莫要草率结案。

秦桧听后大怒,傲慢回应:“此上意也。”暗示何铸不需纠结是非,按皇命办事。

何铸虽明知无力回天,仍坚守正义,表示无故杀害大将只会伤害宋朝忠臣与百姓。

然而,封建王朝中,皇权至上,何铸的正义无力改变岳飞的悲惨结局。

1142年1月27日,这位抗金英雄惨死大理寺狱中,遗留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对经历沙场的岳飞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可名节受辱却令他难以承受。这位一生光明磊落的忠臣,不甘心这样的结局。

幸运的是,岳飞去世20年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为他平反昭雪,西子湖畔的栖霞岭上建起“岳庙”,成为后世敬仰英雄的圣地,香火不断。

回到岳飞背后刺字问题,据《宋史》记载,他背上的字是“尽忠报国”,而非民间广为流传的“精忠报国”。虽只差一字,意义相近,但也证明了民间版本存在百余年的误传。

此外,这四个字究竟何时刺上,是否由岳母亲自所为,仍是疑团。史料未能给出确切答案,只能根据线索做合理推断。

岳飞毕生四次从军经历为他刺字提供了背景。

第一次从军是在宣和四年(1122年),年仅19岁的岳飞因擅长弓马枪术,被征召加入对抗辽国的“敢战士”特种部队。

他初出茅庐,勇猛善战,立下战功。因父亲去世,他遵守守孝三年规矩,离队回家守灵。

第二次从军是宣和六年(1124年),岳飞守孝期满后,再次应征,成为“效用士”,这是比普通士兵更高等级的自愿士兵,俸禄丰厚,享受特殊待遇。

他在禁军骑兵部队服役一年多,参与太原救援战,但因太原、东京失守,离开军队,返回家乡相州。

第三次从军是靖康元年(1127年),金军入侵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

24岁的岳飞毅然披甲上阵,任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前军统制,力抗金军。

但主帅赵构主张逃避,南撤撤退,岳飞多次上书朝廷主张抗敌,因越级上奏被驱逐军营,结束此阶段军旅生涯。

第四次从军是在被赵构驱逐后,岳飞未放弃,投奔河北西路招抚司张所,凭借武艺与谋略赢得信任,继续抗金。

他组建的“岳家军”令金军闻风丧胆,成为抗金主力。

结合岳飞四次入伍经历,“尽忠报国”四字极可能是在第三或第四次从军期间刺上的。

岳飞前两次参军时间短且年少,未经历国破家亡之痛,尚未形成坚定报国之志,因而不大可能刺此字。

转折点是在他第二次退伍回乡后,目睹家国破碎,百姓苦难,胸中驱逐鞑虏、誓死捍卫祖国的决心初生。

从第三次参军起,他便立志“尽忠报国”,可能找了纹身师在背后刺字,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

对比“精忠”与“尽忠”,“精忠”强调极度忠诚,“尽忠”则更突出尽心竭力、不惜牺牲的精神,类似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能体现岳飞钢铁般的报国决心。

无论这四字究竟是岳母刺的,还是岳飞自刺,这都不影响我们对其爱国精神的敬仰。岳飞作为铁血男儿,面对强敌勇往直前,遭遇冤屈也不放弃信念,从未背叛国家。

他并非盲目愚忠,而是不愿将才华浪费于内部纷争,不让敌人坐收渔利。在狱中他坦然面对命运,展现了问心无愧的胸怀。

我们学习历史,正是为了汲取前辈坚韧不拔的品质,将其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推动民族前行的动力。

岳飞“尽忠报国”的精神告诉我们:大丈夫立身处世,问心无愧,无论生死,历史终将公正评判是非功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张... 张信是明代初期一位重要的将领,他出生于临淮。其父亲张兴曾在永宁卫担任指挥佥事,直到去世。在父亲的职业...
原创 读... 作者:李大奎 《三国演义》有名的桥段"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中,已是一方诸侯的曹操唯独对投奔他的久困之...
原创 如... 中国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英国人民为什么会在丘吉尔贡献最大最耀眼的时日,非但没有推崇他,反倒硬生生地把...
原创 敢... 《三国演义》中,赵云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以勇猛善战、忠义无双著称。他一生征战无数,单挑战绩极为辉煌,...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张冲:率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南人民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创 汉... 公元前202年,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战,最终分出了胜负。出身寒微的刘邦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
原创 韩... 韩信是西汉时期的杰出军事家,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独特的军事战略而闻名。然而,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波折与坎...
成语“半老徐娘”,“徐娘”是谁... 关注 “哗啦——”井水吞没华服的那一刻,梁朝皇宫的死寂被彻底砸碎。 南朝梁元帝萧绎面无表情地看着侍...
蒋维崧︱俄藏敦煌、黑水城文献出... 编者按:从1989 年开始,上海古籍社启动抢救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西域文献文物项目,1992 年开始出...
原创 溥... 封建王朝经历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封建时代不仅是历代人们的记忆,它还见...
原创 这... 《——【·前言·】——》 三国后期,魏国人才济济,可惜不少顶梁柱还没熬到关键时刻就早早去世了。 尤其...
原创 古... 古代中国社会非常重视宗祧继承,而这一制度的核心源于“血食”观念。古人认为“人死曰鬼”,即人在死后虽肉...
三国乱世里,他是智勇足备的江东... 建安五年的丹徒山,晨光穿透薄雾,照在孙策年轻的脸上。他勒住战马,望着远处滚滚东流的长江,嘴角扬起自信...
原创 民... 刘正安:民国时期苏州的传奇商界人物 刘正安,民国时期的苏州商界和江湖的传奇人物。自20世纪20年代至...
戴向明:中原何以成为中华文明核... 作者:戴向明 来源:《历史评论》2025年第3期 中原腹地自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一直处于东、西两大文化...
记晚清《吉金志存》收录的一件二... 最近,西北大学刘威博士在《四川文物》2025年第3期发表文章(以下简称“刘文”),披露了一件收录于晚...
原创 皖... 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同志拨通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的电话,电话那端传来了周恩来愤...
原创 皇... 《——【·前言·】——》 战国时期的秦国,神童甘罗,十二岁就能言善辩,智慧超群。 一次,皇帝在朝堂上...
原创 被... “斩立决?” “流放。” “去哪?” “宁古塔。” “那不还是个死吗?” 在古装剧...
唐晓峰:“以佛道释耶”——唐代... 关于古代基督教入华有诸多传说,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耶稣门徒多玛自印度到中国传教,多玛使徒生活的年代对应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