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躲着走,老年人往里冲:中国古玩行的骗局,为何专割“退休钱包”?
迪丽瓦拉
2025-09-21 11:04:14
0

一、75岁老人的“捡漏梦”:堆满假古董的房间,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悔

75岁的王秋生坐在北京朝阳区的老房子里,面前的八仙桌上摆着四五个“玉玺”——有的刻着“乾隆御制”,有的印着“慈禧之宝”,表面的红漆还泛着新光。他摸了摸其中一个的边角,指腹沾了点没干的油漆,却依然固执地说:“主播说这是从清东陵里‘流出来’的,要不是国家扶持民间收藏,根本轮不到我买。”

这是他两年来的“收藏成果”:从直播间买的“张大千字画”(后来被女儿用“百度识图”查出是印刷品)、“圆明园马首雕像”(树脂材质,批发市场卖200块)、“清代青花瓷瓶”(底部印着“Made in China”),还有一堆所谓的“稀有纸币”(其实是民国时期的仿制品)。算下来,他花了整整87万——这是他和老伴一辈子的养老钱,还有从儿子那里“借”的20万。

“我想着等这些古董升值了,就能给孙子买套学区房,也能在老伙计面前抬得起头。”王秋生说,他最信任的是一个自称“东北收藏协会副会长”的女主播,对方总说“国家要建一千家艺术品交易中心,提前买就是赚”。直到女儿把“副会长”的身份证信息查出来(其实是个28岁的无业游民),他才愣了愣:“她不是说自己是国家公职人员吗?”

二、古玩行的“骗局宇宙”:从直播间到拍卖场,每一步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王秋生的遭遇不是个例。在古玩行这个“江湖”里,骗局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产业链”,从“货源”到“销售”再到“售后”,每一步都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弱点”精准打击。

1. 直播间里的“文物剧本杀”:用“剧情”套牢“捡漏者”

如今,直播间已经成为古玩骗局的“主阵地”。主播们深谙“讲故事”的重要性,总能把“现代工艺品”包装成“有故事的古董”:

  • “家族内斗”剧情:“我爸是做古董生意的,现在和我叔闹分家,这些‘乾隆官窑’都是我偷偷拿出来卖的,便宜给家人们!”
  • “境外回流”剧情:“这是我从日本拍卖会拍回来的‘圆明园兽首’,本来想捐给国家,可家里急用钱,只能低价出!”
  • “国家扶持”剧情:“告诉家人们一个好消息,国家要在全国建1000家艺术品交易中心,现在买古董就是‘原始股’,明年就能翻10倍!”

这些剧情搭配主播夸张的表情(比如“急得直哭”“偷偷抹眼泪”)、直播间的“抢购氛围”(比如“只剩3件”“粉丝已经拍了5个”),总能让老年人“热血沸腾”。就像成都的张女士父亲,花9999元买了个“圆明园马首”,还坚信“以后能拍100万”——直到张女士把“马首”拿到博物馆鉴定,才发现是树脂做的,连“古董”的边都不沾。

2. 拍卖公司的“一夜暴富梦”:交了鉴定费,藏品变“仿品”

对于想“卖藏品”的老年人来说,拍卖公司的骗局更“高端”。骗子们往往打着“佳士得、保利合作”的旗号,声称“能把你的藏品拍出天价”,但前提是“先交鉴定费”“先交推广费”。

比如武汉的李先生,有一个“清代青花瓷碗”,被一家“东方保利”拍卖公司看中,说“能拍50万”。结果他交了3万元鉴定费、2万元推广费后,对方突然说“碗是仿品,不能上拍”。等他找过去,公司已经“人去楼空”。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正规拍卖公司根本不会收民间的‘无传承’藏品,那些打着‘高端拍卖’旗号的,都是骗鉴定费的。”

3. 回收市场的“高价诱饵”:你的“稀有纸币”,其实是骗子的“提款机”

还有一种骗局针对“有藏品想卖”的老年人——“高价回收纸币、古玩”。骗子们会在小区门口、菜市场贴广告,说“回收清代纸币、民国银元,价格高于市场30%”。等老年人把藏品拿过去,他们就会用“虚假鉴定”(比如“你的纸币是假的,只能卖100块”)或者“哄抬价格”(比如“你的银元值10万,但要先交2万‘手续费’”)骗钱。

比如西安的王阿姨,有一张“民国三十一年的纸币”,被骗子说成“稀有品种,值5万”,结果她交了1万元“手续费”后,骗子就消失了。等她去银行鉴定,才知道那张纸币只值20块。

4. 专家的“嘴”:把“假货”说成“国宝”,把“老人”说成“幸运儿”

更可怕的是“专家”的参与。一些伪专家打着“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收藏协会理事”的旗号,专门给老年人的“假货”“高估价”,然后推荐他们去“合作的拍卖公司”或“直播间”卖,从中拿提成。

比如北京的刘大爷,有一个“明代紫砂壶”,被一个“伪专家”说成“值80万”,还推荐他去一家“拍卖公司”。结果刘大爷交了5万元“服务费”后,拍卖公司说“没人拍”,而“伪专家”早已不见踪影。

三、年轻人为什么“躲着走”?当“捡漏梦”遇到“反套路”

为什么年轻人不接盘?答案很简单:他们早就看穿了骗局

1. 信息对称:年轻人会用“科技”拆穿骗局

年轻人是“互联网原住民”,遇到“古董”问题,第一反应是“查资料”:用“百度识图”查“张大千字画”的落款,用“抖音”搜“圆明园马首仿品”的制作过程,用“知乎”问“拍卖公司的骗局”。就像王秋生的女儿,只用了5分钟就查出“东北收藏协会副会长”是个无业游民——而这,是老年人永远不会做的。

2. 价值观转变:年轻人不相信“一夜暴富”

比起“捡漏暴富”,年轻人更相信“一分钱一分货”。他们知道,真正的古董都是“传承有序”的,要么在博物馆,要么在收藏家手里,根本不会“流落到直播间”或“地摊上”。就像一个95后说的:“我宁愿花1000块买个正版的潮玩,也不会花1000块买个‘假古董’——至少潮玩是真的。”

3. 信任危机:骗局太多,年轻人不敢进

古玩行的“信任危机”早已蔓延到年轻人中。他们见过太多“老人被骗”的案例,听过太多“拍卖公司骗鉴定费”的故事,所以对“古玩”避之不及。就像一个00后说的:“我妈让我帮她看看‘古董’,我直接说‘别买,都是假的’——我可不想让她变成下一个王秋生。”

四、老年人为什么“往里冲”?当“退休焦虑”遇到“骗局话术”

年轻人躲着走,老年人却往里冲——这背后,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被骗子精准拿捏。

1. 退休后的“价值焦虑”:老人需要“捡漏梦”来证明自己

很多老年人退休后,会有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他们想通过“收藏”来证明自己“还有用”,想通过“捡漏”来“赚点钱”,让自己在子女面前“有面子”。就像王秋生说的:“我不想靠儿子养,我想自己赚点钱,给孙子买套学区房。”

2. 信息差的“鸿沟”:老人不懂网络,相信“主播是国家的”

老年人对网络的了解很少,他们以为“直播间里的主播都是国家的”“拍卖公司都是正规的”。就像王秋生,他相信“东北收藏协会副会长”是国家公职人员,因为“她的身份证上有‘协会’的章”(其实是假的)。

3. 社会支持的“缺失”:子女忙,没人提醒

很多子女平时工作忙,很少陪老人,更不会提醒他们“不要买古董”。就像张女士,她直到父亲花了30万才发现“不对劲”——而这时候,父亲已经买了10多件“假古董”。

五、当年轻人不再接盘,老人成了“最后一茬韭菜”

古玩行的“虚假繁荣”,全靠“骗”来维持。当年轻人不再接盘,老年人就成了“最后一茬韭菜”——他们的养老钱被骗光,最后没人接盘,市场崩溃。

就像业内人士说的:“古玩行的骗局,就像一个‘庞氏骗局’——前面的人赚后面人的钱。当年轻人不再进来,后面没人接盘,老人的‘古董’就变成了‘废品’。”

六、别让老人的“退休钱包”成为骗局的“提款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三方发力”:

1. 监管要“硬”:严厉打击古玩骗局

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直播间、拍卖公司、回收市场的监管:

  • 对直播间的“古董”进行“溯源”,要求主播提供“文物鉴定证书”;
  • 对拍卖公司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禁止“无资质”公司从事拍卖业务;
  • 对“伪专家”进行“黑名单”管理,禁止他们从事“鉴定”工作。

2. 子女要“关心”:多陪老人,提醒他们“不要捡漏”

子女要多陪老人,多和他们聊天,提醒他们“不要相信直播间的‘捡漏’”“不要交拍卖公司的‘鉴定费’”。就像张女士,她现在每天都会陪父亲看“鉴宝节目”,教他“如何分辨假古董”。

3. 老人要“清醒”:放弃“捡漏梦”,理性收藏

老人要放弃“一夜暴富”的幻想,理性收藏。可以买一些“现代工艺品”(比如紫砂壶、字画),但不要买“所谓的古董”。就像王秋生,他现在把“假古董”都捐给了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说:“我再也不买了,还是好好享受晚年吧。”

结尾:古玩行的未来,需要“真收藏”,而不是“假骗局”

中国的古玩行,本来是一个“传承文化”的行业,却被“骗局”搞得乌烟瘴气。当年轻人不再接盘,老人成了“最后一茬韭菜”,我们应该反思:古玩行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或许正如东南亚最大古玩商李鉴宸:回归“真收藏”——让真正的古董得到保护,让真正的收藏爱好者受益,让“骗局”无处遁形。

就像一位老收藏家说的:“收藏的意义,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传承文化’。如果连这一点都忘了,古玩行就完了。”

希望有一天,王秋生这样的老人,不再为“假古董”发愁;希望有一天,年轻人愿意走进古玩行,去感受“文化的魅力”;希望有一天,古玩行的“镰刀”,再也挥不到老人的“退休钱包”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河... 最近,《天下长河》这部电视剧在热播,讲述了康熙年间皇帝治理黄河的故事。剧中有一段情节,河道总督与两江...
原创 野...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皇帝,他从贫困潦倒的乞丐起步,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坚韧,逐步建立起强大的...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文化... 西夏绿釉鸱吻。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 西夏鎏金铜牛。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 西夏灰砂岩石马。...
陈良为:“西方伪史论”可以休矣 近日,中国互联网上一批宣扬“西方伪史论”的自媒体账号,据报集体被封禁,出现被禁言的情况。 “西方伪史...
原创 春... 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 隋朝的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重大变化。此举...
原创 李...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唐僧孙悟空等人组成的取经队伍,历尽艰难险阻,前往西天求取佛法的...
原创 仅... 咸淳三年(1267年),当蒙古军队逼近襄阳城时,南宋与蒙古之间的生死较量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场对决...
原创 吕...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俗语在中国广为流传,而其中提到的吕洞宾,更是中国神话历史中的一位传奇人...
原创 吕...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争霸天下。吕布,这位来自并州的年轻猛将,武力堪称一绝,时人称他为“人中吕布,马中...
原创 日... 近来,一篇帖子持续引发广泛关注。一位名叫山田一郎的网友表达了他的困惑:二战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为什么日...
原创 朝... 在您阅读此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能让您便于分享和讨论,也能带给您更多参与感,感谢您的支...
“西夏陵”,申遗成功!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
原创 郭... 后人常常把郭嘉和诸葛亮这两位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拿来比较,甚至有人提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样的说法...
原创 古... 老子,本名重耳,字伯阳,出身于楚国苦县曲仁里。他的母亲在一次目睹大流星划过天空后,怀孕了。虽然据说是...
原创 名... 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被誉为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这一称号无疑是对他们卓越军事才能的认可。然而,在这四...
原创 公...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国家科委(今科技部)在上世纪末组织了一个由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
开启历史奇幻之旅,这个研学宝藏... 中山国研学基地依托业内专家、高校资源,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互动性强的研学课程,让青少年得以亲手触...
原创 万... 说起万家岭战役,得先弄明白这仗是怎么回事。这场仗是1938年10月打的,属于抗日战争里武汉会战的一部...
原创 从... 前言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七月,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刚满一个月,便收到了一封来自陕西平凉的奏表。...
原创 从... 阅读本文之前,麻烦您点击关注,这样您不仅能方便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体验到更多的互动乐趣,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