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5岁老人的“捡漏梦”:堆满假古董的房间,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悔
75岁的王秋生坐在北京朝阳区的老房子里,面前的八仙桌上摆着四五个“玉玺”——有的刻着“乾隆御制”,有的印着“慈禧之宝”,表面的红漆还泛着新光。他摸了摸其中一个的边角,指腹沾了点没干的油漆,却依然固执地说:“主播说这是从清东陵里‘流出来’的,要不是国家扶持民间收藏,根本轮不到我买。”
这是他两年来的“收藏成果”:从直播间买的“张大千字画”(后来被女儿用“百度识图”查出是印刷品)、“圆明园马首雕像”(树脂材质,批发市场卖200块)、“清代青花瓷瓶”(底部印着“Made in China”),还有一堆所谓的“稀有纸币”(其实是民国时期的仿制品)。算下来,他花了整整87万——这是他和老伴一辈子的养老钱,还有从儿子那里“借”的20万。
“我想着等这些古董升值了,就能给孙子买套学区房,也能在老伙计面前抬得起头。”王秋生说,他最信任的是一个自称“东北收藏协会副会长”的女主播,对方总说“国家要建一千家艺术品交易中心,提前买就是赚”。直到女儿把“副会长”的身份证信息查出来(其实是个28岁的无业游民),他才愣了愣:“她不是说自己是国家公职人员吗?”
二、古玩行的“骗局宇宙”:从直播间到拍卖场,每一步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王秋生的遭遇不是个例。在古玩行这个“江湖”里,骗局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产业链”,从“货源”到“销售”再到“售后”,每一步都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弱点”精准打击。
1. 直播间里的“文物剧本杀”:用“剧情”套牢“捡漏者”
如今,直播间已经成为古玩骗局的“主阵地”。主播们深谙“讲故事”的重要性,总能把“现代工艺品”包装成“有故事的古董”:
这些剧情搭配主播夸张的表情(比如“急得直哭”“偷偷抹眼泪”)、直播间的“抢购氛围”(比如“只剩3件”“粉丝已经拍了5个”),总能让老年人“热血沸腾”。就像成都的张女士父亲,花9999元买了个“圆明园马首”,还坚信“以后能拍100万”——直到张女士把“马首”拿到博物馆鉴定,才发现是树脂做的,连“古董”的边都不沾。
2. 拍卖公司的“一夜暴富梦”:交了鉴定费,藏品变“仿品”
对于想“卖藏品”的老年人来说,拍卖公司的骗局更“高端”。骗子们往往打着“佳士得、保利合作”的旗号,声称“能把你的藏品拍出天价”,但前提是“先交鉴定费”“先交推广费”。
比如武汉的李先生,有一个“清代青花瓷碗”,被一家“东方保利”拍卖公司看中,说“能拍50万”。结果他交了3万元鉴定费、2万元推广费后,对方突然说“碗是仿品,不能上拍”。等他找过去,公司已经“人去楼空”。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正规拍卖公司根本不会收民间的‘无传承’藏品,那些打着‘高端拍卖’旗号的,都是骗鉴定费的。”
3. 回收市场的“高价诱饵”:你的“稀有纸币”,其实是骗子的“提款机”
还有一种骗局针对“有藏品想卖”的老年人——“高价回收纸币、古玩”。骗子们会在小区门口、菜市场贴广告,说“回收清代纸币、民国银元,价格高于市场30%”。等老年人把藏品拿过去,他们就会用“虚假鉴定”(比如“你的纸币是假的,只能卖100块”)或者“哄抬价格”(比如“你的银元值10万,但要先交2万‘手续费’”)骗钱。
比如西安的王阿姨,有一张“民国三十一年的纸币”,被骗子说成“稀有品种,值5万”,结果她交了1万元“手续费”后,骗子就消失了。等她去银行鉴定,才知道那张纸币只值20块。
4. 专家的“嘴”:把“假货”说成“国宝”,把“老人”说成“幸运儿”
更可怕的是“专家”的参与。一些伪专家打着“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收藏协会理事”的旗号,专门给老年人的“假货”“高估价”,然后推荐他们去“合作的拍卖公司”或“直播间”卖,从中拿提成。
比如北京的刘大爷,有一个“明代紫砂壶”,被一个“伪专家”说成“值80万”,还推荐他去一家“拍卖公司”。结果刘大爷交了5万元“服务费”后,拍卖公司说“没人拍”,而“伪专家”早已不见踪影。
三、年轻人为什么“躲着走”?当“捡漏梦”遇到“反套路”
为什么年轻人不接盘?答案很简单:他们早就看穿了骗局。
1. 信息对称:年轻人会用“科技”拆穿骗局
年轻人是“互联网原住民”,遇到“古董”问题,第一反应是“查资料”:用“百度识图”查“张大千字画”的落款,用“抖音”搜“圆明园马首仿品”的制作过程,用“知乎”问“拍卖公司的骗局”。就像王秋生的女儿,只用了5分钟就查出“东北收藏协会副会长”是个无业游民——而这,是老年人永远不会做的。
2. 价值观转变:年轻人不相信“一夜暴富”
比起“捡漏暴富”,年轻人更相信“一分钱一分货”。他们知道,真正的古董都是“传承有序”的,要么在博物馆,要么在收藏家手里,根本不会“流落到直播间”或“地摊上”。就像一个95后说的:“我宁愿花1000块买个正版的潮玩,也不会花1000块买个‘假古董’——至少潮玩是真的。”
3. 信任危机:骗局太多,年轻人不敢进
古玩行的“信任危机”早已蔓延到年轻人中。他们见过太多“老人被骗”的案例,听过太多“拍卖公司骗鉴定费”的故事,所以对“古玩”避之不及。就像一个00后说的:“我妈让我帮她看看‘古董’,我直接说‘别买,都是假的’——我可不想让她变成下一个王秋生。”
四、老年人为什么“往里冲”?当“退休焦虑”遇到“骗局话术”
年轻人躲着走,老年人却往里冲——这背后,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被骗子精准拿捏。
1. 退休后的“价值焦虑”:老人需要“捡漏梦”来证明自己
很多老年人退休后,会有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他们想通过“收藏”来证明自己“还有用”,想通过“捡漏”来“赚点钱”,让自己在子女面前“有面子”。就像王秋生说的:“我不想靠儿子养,我想自己赚点钱,给孙子买套学区房。”
2. 信息差的“鸿沟”:老人不懂网络,相信“主播是国家的”
老年人对网络的了解很少,他们以为“直播间里的主播都是国家的”“拍卖公司都是正规的”。就像王秋生,他相信“东北收藏协会副会长”是国家公职人员,因为“她的身份证上有‘协会’的章”(其实是假的)。
3. 社会支持的“缺失”:子女忙,没人提醒
很多子女平时工作忙,很少陪老人,更不会提醒他们“不要买古董”。就像张女士,她直到父亲花了30万才发现“不对劲”——而这时候,父亲已经买了10多件“假古董”。
五、当年轻人不再接盘,老人成了“最后一茬韭菜”
古玩行的“虚假繁荣”,全靠“骗”来维持。当年轻人不再接盘,老年人就成了“最后一茬韭菜”——他们的养老钱被骗光,最后没人接盘,市场崩溃。
就像业内人士说的:“古玩行的骗局,就像一个‘庞氏骗局’——前面的人赚后面人的钱。当年轻人不再进来,后面没人接盘,老人的‘古董’就变成了‘废品’。”
六、别让老人的“退休钱包”成为骗局的“提款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三方发力”:
1. 监管要“硬”:严厉打击古玩骗局
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直播间、拍卖公司、回收市场的监管:
2. 子女要“关心”:多陪老人,提醒他们“不要捡漏”
子女要多陪老人,多和他们聊天,提醒他们“不要相信直播间的‘捡漏’”“不要交拍卖公司的‘鉴定费’”。就像张女士,她现在每天都会陪父亲看“鉴宝节目”,教他“如何分辨假古董”。
3. 老人要“清醒”:放弃“捡漏梦”,理性收藏
老人要放弃“一夜暴富”的幻想,理性收藏。可以买一些“现代工艺品”(比如紫砂壶、字画),但不要买“所谓的古董”。就像王秋生,他现在把“假古董”都捐给了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说:“我再也不买了,还是好好享受晚年吧。”
结尾:古玩行的未来,需要“真收藏”,而不是“假骗局”
中国的古玩行,本来是一个“传承文化”的行业,却被“骗局”搞得乌烟瘴气。当年轻人不再接盘,老人成了“最后一茬韭菜”,我们应该反思:古玩行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或许正如东南亚最大古玩商李鉴宸:回归“真收藏”——让真正的古董得到保护,让真正的收藏爱好者受益,让“骗局”无处遁形。
就像一位老收藏家说的:“收藏的意义,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传承文化’。如果连这一点都忘了,古玩行就完了。”
希望有一天,王秋生这样的老人,不再为“假古董”发愁;希望有一天,年轻人愿意走进古玩行,去感受“文化的魅力”;希望有一天,古玩行的“镰刀”,再也挥不到老人的“退休钱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