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的一天,谭震林正准备在庐山会议期间稍作休息,秘书突然进来向他汇报:“黄克诚在门外,专程来拜访您。”听闻此言,谭震林立刻起身,语气急切地说:“快请他进来!”他的热情丝毫不减,仿佛迎接一位久别重逢的挚友。
黄克诚刚进屋,还未坐下,谭震林便忙不迭地为他泡上了一杯茶,又转身走进内室拿来了水果。两人见面时那种真挚而亲切的氛围,恰似多年未见的兄弟相聚,令人感受到深厚的情谊。
熟悉近代史的读者都知道,黄克诚起初并未计划参加庐山会议。会议即将结束时,彭老总突然递给伟人一封长达数万字的“万言书”,导致会议被迫延长。随后,经伟人提议,部分未参加会议的同志被紧急通知赶赴庐山,其中便包括黄克诚。
那么,黄克诚既然来到了庐山,为什么第一时间选择拜访谭震林?谭震林又为何将黄克诚视作亲如手足的兄弟?这背后,离不开他们私下深厚的交情。
谭震林和黄克诚同为湖南人,且年龄相仿,故乡距离也不远。黄克诚比谭震林早一年加入党组织,后来两人一同踏上井冈山,成为最早的老乡、老战友和老朋友。正因为如此,多年来谭震林一直把黄克诚当作自己亲兄弟般看待。
黄克诚接过谭震林递来的茶,喝了一口后说道:“我刚才去看望了李先念,跟他谈了许久,所以来晚了。”没想到这话一出,谭震林脸色骤变,带着几分责备地问:“你为什么不先来看看我?”见他这么一问,黄克诚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
为何黄克诚先去拜访李先念?而谭震林为何如此在意这先后来往?先来讲讲黄克诚与李先念之间的关系。
相比谭震林,黄克诚和李先念认识较晚。谭震林与黄克诚当年并肩战斗于井冈山时,李先念还在红四方面军。后来两人的轨迹才开始交织,均先后担任主力师长,携手作战。论交情,李先念与黄克诚远不及谭震林。按理说,黄克诚应该先去看谭震林才对。
然而,黄克诚偏偏先去了李先念那里。原因主要是因为彭老总的“万言书”。彼时,彭老总身兼国防部长并主持军委工作,黄克诚则是军委秘书长,直接为彭老总效力。而这封“万言书”的核心议题是经济问题,而李先念正任财政部长,对全国经济情况了如指掌。黄克诚刚到庐山,便想着先向李先念了解会议内容,因此首先去拜访了他。
这样的解释让人明白,黄克诚此次拜访李先念,更多的是出于工作需要,私人感情反倒不那么重要。
那么,谭震林为何对先来后到的顺序如此敏感?这里面其实也不是简单的私人情绪,而是他和李先念对彭老总“万言书”的观点截然不同。李先念倾向支持彭老总的立场,而谭震林则持反对态度。他担心黄克诚先去见李先念,会被对方的看法所影响,因此对黄克诚的“先见李先念”心存隐忧。
果然,黄克诚在听取李先念意见后,表示了赞同。与之相对,谭震林持不同意见,双方因此爆发了激烈争论,最终闹得不欢而散。
谭震林的出发点其实是好意,他担心黄克诚与彭老总走得太近,可能会招来麻烦。事实也印证了他的担忧,黄克诚后来确实因为彭老总的牵连而遭遇困境——这是后续故事了。
无论立场如何,先辈们心怀坦荡,胸襟宽广,绝无私心杂念,这一点令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