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作为亚洲战争的策源地,活跃在东亚、东南亚及太平洋广阔战场,军威强大,令敌手胆寒。对于日本最终战败投降的决定性因素,历来众说纷纭,难以达成统一看法。多数观点认为,美国投下原子弹和苏联加入战争是终结战局的关键节点。但归根结底,战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政治、经济、军事与外交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战争的胜败。
日本战败,实质上是多重因素积累的必然结果。正如久病难愈,问题错综复杂,若仅以一场战役或单一事件来归结,难免片面失真。那段历史中复杂多变的外交角力和军事秘密,难以妄下定论。但透过大量清晰的史实材料,我们仍能一窥日本二战期间逐渐走向衰落的全貌。
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遭遇严重经济危机。为了缓解国内压力,政府加快了对外扩张步伐,大力掠夺资源,侵略行动日益升级。1937年,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历经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尽管日军在短期内占据优势,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也令其损失惨重,日军一度失去战略攻势的主动权,双方陷入僵持。
外部扩张和能源供应的紧迫需求促使日本策划新的侵略策略。日本军政高层围绕“北进”与“南下”两条路线展开激烈争论。“北进”计划旨在先入侵蒙古,再进攻苏联远东地区,掠夺丰富的石油资源,削弱苏联在远东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日本对太平洋西部东亚的霸权。然而,这一方案在日本内部备受质疑。
首先,苏联幅员辽阔,且经过1937年前后的五年计划,工业实力迅猛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较高,远超当时的中国。其次,德苏关系在当时虽复杂但保持微妙平衡,苏联与英法在欧洲防御上尚未达成一致,斯大林对英法“祸水东引”颇感不满,有意缓和与德国关系。德国亦为避免两线作战,积极示好苏联,双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短期内不会爆发冲突。
日本若开战苏联,将面临庞大且装备精良的敌军,且战线从中国东北延伸至西伯利亚过长,巨大人力物资投入及潜在风险令深陷中日战事的日本难以承受。尽管如此,部分军政领导仍倾向对苏采取强硬姿态,一方面借此制造国际舆论“反苏烟幕”,换取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侵华的宽容,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施压迫使苏联在远东让步,为侵华创造条件。
由此,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边境不断挑衅,最终于1939年引发震惊世界的满蒙边境战争。诺门坎战役中,苏联将多支机械化部队混编为第1集团军,由朱可夫统帅,展开猛烈反击。苏军大量投入新式武器,首次尝试多兵种协同作战,被誉为现代战争的试验场。日军伤亡惨重,参战兵力超过一万五千人,阵亡比例高达80%以上。此役后,日本彻底放弃“北进”计划,停下所有攻势,双方达成停战协议。
北进受阻后,日本转向“南下”战略,计划控制东南亚以获取宝贵石油资源,同时占领中南半岛上的法属殖民地机场。地理上,中南半岛连接中国云南边境与印度,邻近东南亚群岛。获得这些机场后,既可为日军扩张和石油转运提供便利,也能切断美英对中国的海上支援,堪称一举多得的战略举措。
然而,日本在中国战场并未取得预期的胜利,扩张节奏因地域辽阔和人口众多而明显放缓。对蒙古、苏联的军事行动同样未有突破。随着战争规模扩大,消耗极大,日本对石油等关键战略资源的需求迅速攀升。但本土矿产资源贫乏,自给率不足10%,长期依赖从美国进口石油维持战争机器运转。
日本对东南亚的侵略触及美英利益,引发美国强烈反应。美国当时奉行孤立主义,尽力避免直接卷入战争,且英国在欧洲苦战德国,形势危急,优先关注欧洲战场。美国因此对日本采取软硬兼施策略,一边积极寻求和谈,一边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停止对日石油出口。
石油供应骤断使日本迅速陷入能源危机,库存仅能支撑约十个月。多次外交谈判失败后,日本军方制定了消灭美军太平洋舰队、占领东南亚的作战计划。负责此计划的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深知美日工业生产能力差距巨大,构想先摧毁美舰队,趁美国尚未全面转入战时体制之际快速占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并彻底拔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基地,威胁美国本土,迫使对方谈判。
然而,实施此战略理想困难重重。1942年日军对中途岛的攻势失败后,他们转而策划占领澳大利亚东部岛链及重要港口,欲切断美军反击通路,筑起坚固防线。1941年偷袭珍珠港后,日军短期内占据主动,迅速攻占东南亚诸地。但在珊瑚海战役中败北,试图登陆澳大利亚东部的行动也损失惨重,近1.7万名士兵仅约三千余人生还。随后的中途岛海战,日军四艘顶级航母被击沉,战局出现转折。
此战标志太平洋战争局势逆转,美国转入全面战时经济体制,工业产值是日本的九倍,舰艇生产近四倍,飞机制造约六倍,太平洋战场对日军的火力压制愈发猛烈。美军采用麦克阿瑟提出的“跳岛战术”,灵活穿插逐岛推进,迅速逼近日本本土。同时以澳大利亚为基地,在东南亚展开反攻。
1942年马里亚纳海战和1944年莱特湾海战中,日本海军倾尽全力企图扭转局势,结果遭遇毁灭性失败。莱特湾战役后,日本海军主力几近覆灭,战斗力大减,无法维持战略作用,东南亚的能源补给线被彻底切断。
中国战场上,由于美军空袭加剧及太平洋方向防御压力,日本不得不抽调兵力,向鄂皖、川渝发动猛攻,试图速战速决。但中国军民顽强抵抗,日军数次会战未获实质进展,被迫撤退回原据点。攻势受阻,加之能源匮乏、经济崩溃、守军力量薄弱,日本形势愈发恶化。
尽管如此,日本仍顽强抵抗,组织敢死队实施自杀式攻击,拒绝联合公告,推崇“一亿玉碎”的精神。美军空军司令柯蒂斯·李梅为彻底摧毁日军军工生产,选择对东京进行大规模燃烧弹轰炸。日本军工零件多由分散在民居的小作坊生产,组装于大型工厂,常规轰炸难以奏效。但木结构房屋易燃,火势迅速蔓延,夜间轰炸面临的防空压力较小。
1945年2月,美军使用B-29轰炸机投放凝固汽油弹试探性轰炸东京,3月至5月燃烧弹轰炸频繁展开。3月9日至10日的空袭中,东京四分之一城区被毁,8万余人死亡,10万多人严重烧伤,超过100万人流离失所。至5月末,东京几乎全城废墟,城市基础设施瘫痪。除东京外,名古屋、横滨、神户等90多个大城市也遭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战时经济体系崩溃。
日军大本营开始谋求与盟军和谈。一方面收缩战线,摆出本土决战的姿态,推行“以战求和”政策;另一方面避战求和,试图借苏联调停。但日本也清楚此路难行,仍在东北、朝鲜集结大量关东军及伪满部队,加强防御工事,准备抵御苏联可能的进攻。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中,苏联与美英秘密协定,承认外蒙古独立换取苏联对日参战。德国投降后,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出动150万红军猛攻关东军。日军防线迅速崩溃,大本营在物资调配与指挥上陷入瘫痪,关东军失去战斗力,部分日军甚至在投降后仍继续零星抵抗。
美军则于8月6日和9日,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使日本彻底陷入绝境。最终,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本土国土狭小,资源贫乏,自战争伊始便面临能源短缺困境。中日战事陷入僵局,北进计划失败,苏联宣战,美方经济制裁全面实施,日本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赌上国运,挑起太平洋战争,导致与中、苏、美、英等多国陷入水火不容的局面。战争后期,随着德国、意大利相继投降,轴心国体系瓦解,日本孤立无援,海空主力损失殆尽,国防体系支离破碎,本土频遭轰炸,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秩序混乱,军力调度和资源调配能力荡然无存。
盟军持续强力打击下,即便无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参战,盟军对日本的占领已成必然。日本专家也认为,投降原因非单纯因原子弹,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反法西斯战争中,我们应铭记那些关键事件及其重要作用,但历史不同于戏剧,需保持客观,不夸大也不贬低。对日本战败投降的原因,仍有许多细节值得深入探讨。
总体来看,二战末期世界大势已定,日本败局不可逆转,无所谓“最后底牌”。纵观其战争历程,日本在国力与侵略野心间艰难权衡,屡次战略决策体现出竭力挣扎与困兽犹斗的状态。面对被侵略国家的坚决反击,日本的挣扎更显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