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地下尖兵》讲述了地下工作者在敌占区开展秘密工作,寻找重要情报的故事,而这部电影的素材来源,正是隐蔽战线英雄张友恒的真实经历。
1941年初至1948年秋,张友恒在八年的时间里三度潜入北平、天津,执行危险的情报任务。他深知敌人的威胁,却依然不畏生死,成功完成了组建、巩固和扩展地下情报网络的重任。在这期间,张友恒面临了怎样的困境和生死考验?他又是如何巧妙完成秘密使命的?
张友恒的背景与初次潜入敌占区
张友恒,1919年出生在河北昌黎,1936年加入革命组织,随后奉命前往莫斯科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三年后,他回到延安继续工作。1941年1月,北方社会部长许建国对他说:“组织决定让你担任平西情报站副站长,这个任务艰巨且重要,你要发展情报网络,争取尽早获得关键情报。”
张友恒深感责任重大,接下这一任务后,迅速熟悉北平的街道、地标和方位。他背熟了北平的地图,并暗中打听当地的风俗和生活状况。在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全新身份后,他联系上了北平情报组的负责人陈叔亮,开始了为期数年的地下工作。
第一阶段的危险与突破
陈叔亮为张友恒安排了掩护身份,要求他以记账员的身份掩饰真实身份,并购置了一个商铺。在完成电台组装任务后,张友恒的妻子周时也被调到北平,以家庭身份掩护,避免被敌人察觉。
然而,1942年2月,周时在前往北平的途中,由于“良民证”上的一处疏漏被敌人识破,遭到了逮捕。张友恒通过与敌人的特务接头,利用钱财和巧妙的言辞成功救出了妻子。通过密切配合,张友恒和周时对敌人所言一致,最终周时安全归来。
北平情报工作中的又一波风波
1942年5月,情报组的一名成员急匆匆来到张友恒的商铺,告知他陈叔亮被捕,情报组织已被破坏,要求他小心应对。经过分析,张友恒迅速接到上级命令,撤离北平,返回抗日根据地。
三个月后,张友恒再次接受了新的任务,成为平津情报联络站的站长。他重返北平,恢复了原有的情报网络,并进一步发展新的关系网。
第二阶段:情报网络的扩展与危机
1943年,张友恒通过与上海特工李时雨的接触,进一步了解了上海的情报工作情况,并建议派遣人手到上海加强情报工作。随后的情报网扩展使得地下工作更加细致有效。1944年,张友恒根据上级命令,秘密前往伪满沈阳视察情报工作,并将重要情报送回延安,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同年,他还通过与陈卓毅的关系,得到了与“剿委”主任马鹤筹的接触机会,成功渗透至天津“剿委”调查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情报网络的深入与广度。
第三阶段:紧急任务与生死考验
1946年,张友恒第三次返回北平,开始秘密运营电台,继续扩展情报组织。他化名为怡和化工厂的营业主任,与两地情报组迅速取得联系,组织了一个精干的情报小组,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948年6月,张友恒面临了他情报生涯中最为危险的一次事件。6月15日,张友恒与地下交通员刘致祥按约定在东四接头,突然遭遇敌特的追捕。张友恒在被击中腹部后,凭借自己对北平街道的熟悉,一边忍痛奔跑,一边巧妙躲避追击,最终成功逃脱。这场轰动一时的“615事件”也因此被历史铭记。
敌特如何发现接头的秘密
事实上,刘致祥被特务跟踪的原因,正源于叛徒谢文凯的出卖。谢文凯在被捕后投敌,特务通过他掌握了地下交通员的行踪,最终揭露了张友恒与刘致祥的接头地点。
张友恒伤势严重,但他被隐藏在一个情报员的家中,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治疗,最终恢复健康。8月下旬,张友恒回到河北平山东冶村,结束了近八年的秘密情报工作。
解放后的工作与贡献
解放后,张友恒继续为国家服务,曾任公安一局副局长、黑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广东省国安厅厅长等职务,为新中国的情报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友恒的地下工作经历,不仅是抗日战争中一段鲜为人知的英雄传奇,也为后来的战争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素材。他的勇敢与智慧,至今依然激励着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