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古神话里的“息壤”到底是何物?明朝才子早已道出了真相
迪丽瓦拉
2025-09-21 15:31:29
0

说起上古神话,你脑海中首先会浮现哪些画面呢?是盘古用力开天辟地的震撼场景?是愚公日复一日、不屈不挠地移山的坚韧?是牛郎织女在银河之畔鹊桥相会的温馨浪漫,还是别的什么神话故事?

神话之所以成为神话,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一些难以理解、超越常理的元素。即便到了今天,科技高度发达,我们依然无法准确解释这些故事背后的真实含义,甚至有人质疑,这些仅仅是古人丰富想象的产物,根本没有发生过。

然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正是出现在这些神话故事里的某种神秘事物——大禹治水时使用的“息壤”。这个“息壤”直到明朝才被揭开其真实面目,但至今仍充满谜团。

那么,这个息壤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鲧在治水过程中使用了它,却最终因此丧命?甚至连尧帝也因此大怒,究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番。

无论是东方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文明,纵使相隔千里万里,却常常可以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一个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关于上古大洪水的传说。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一情节几乎都能找到影子。

在西方,最著名的便是诺亚方舟的故事。即便到了现代,提到世界末日或大灾难,许多人依然会联想到诺亚方舟的情景,认为人类借助方舟得以生还。

而在东方文化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便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

传说中,远古时期,因共工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发生了碰撞,导致了“擎天柱”倒塌,天地塌陷,才有了女娲补天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洪水传说,都充满了神话的色彩。这些故事历经千年流传,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许多细节未能得以保存,因此我们将它们归为神话传说也并不为过。

现代生活中,科技和防洪设施已经大幅提升,防洪抗洪的技术手段应有尽有,河流周边的居民生活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因此,很多现代人可能会感到疑惑:当时的大禹如何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面对肆虐的洪水,用简陋的木器、石器来治理九州的水患呢?

《淮南子》一书中提到,大禹治水时,使用了“息壤”来填塞洪水。这种材料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仅能用来修筑堤坝,还能在遇水后膨胀,吸水性极强,随着水势的变化自行增长,从而起到抗洪的作用。这听起来,简直像是神奇的魔法!

而关于息壤的来历,据说是大禹的父亲鲧从天帝那里偷得的。这一行为引发了天帝的极大愤怒,鲧最终也因此被处死。

在唐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被贬谪而外出游览,他听说在一座寺庙中有大禹留下的息壤,于是便亲自前往一探究竟。柳宗元发现,寺庙旁的佛堂地面不知为何发生了不自然的鼓起,地砖竟被顶了起来。寺里的僧人告诉他,这块地即使重新铲平,过一段时间也会再次鼓起。然而,柳宗元并不相信这一说法,认为这不过是迷信之谈,便没有在意。

与柳宗元的态度不同,苏东坡则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传说中,他曾在荆州城南门外亲眼见过息壤,并在旁边的石碑上读到了有关其特性的文字。石碑上提到,息壤即使被铲除后,过一段时间也会自己复生。苏东坡认为这绝非巧合,他在诗文中称其为天帝神力的体现,是人间难得一见的奇景。

女娲是神话中的伟大人物,她所做的两件事至今被传为佳话:一是补天,二是造人。在她创造人的故事中,描述是这样的:女娲来到河边,捏起一团黄土,掺水揉成泥人。奇迹发生了,泥人一落地,立刻便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类。女娲的双手有限,于是她心生一计,将树藤浸泡泥浆,甩在地上,瞬间便有了成群的“人”出现。

这个故事或许也为息壤的神奇增添了一份佐证——息壤似乎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神物,可以自我生长。

时光流转,进入了明朝。明代才子杨慎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息壤其实不过是普通的农田土壤,命名为“息壤”是因为它让百姓能休养生息,误将其视作神物,曲解了其含义。

但许多人不禁发问:既然息壤如此普通,鲧为何偷盗它会引发天帝愤怒?难道不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吗?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简单。鲧之所以激怒天帝,并非因为偷盗了息壤,而是他在治水过程中采取了错误的做法——一味堵塞,未能有效疏通水道,结果造成了更大的灾难,导致良田被淹。

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成功治理水患,并非依赖于神奇的息壤,而是因为他深知水的规律,了解如何通过疏导与筑堤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理洪水,最终实现了治水的伟大成就。杨慎的这一解释,在当时的思想背景下非常先进,具有明显的科学性,也因此受到许多后人的推崇。

随着研究的深入,后人对于息壤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些少数民族的神话认为息壤是神的皮肤、死皮,甚至有的说它是神的排泄物,这些解读无疑将息壤视为神的“遗弃之物”,充满了神秘色彩。

在宋代,有人认为息壤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若埋入地下便可防止洪灾。更有史书记载,秦武王曾“于息壤盟誓”,这让人怀疑,息壤可能仅仅是一个地名,而鲧当初治水的地点,恰好也可能位于此。

神话故事自古至今,随着时间的流逝,难免会出现偏差。那些坚信神话的人,多是浪漫主义的追随者,他们相信神力与神物,视其为信仰与希望的寄托。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探索与解读也逐渐浮出水面。或许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这些所谓的“神话”并非神迹,而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所体现。难道这不是一种全新的乐趣和视角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从... 在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之前,我们可以先通过一些细节了解为何明朝会设立两京制度,即为何会有两个首都。...
【申遗•圆梦】为何只有七号陵确... 西夏陵陵区内含风格独特的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以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
原创 美... 提到美洲大陆,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哥伦布。这位在欧洲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探险家,原本是为了寻找印度而出...
原创 袁... 袁术的初衷一直是想稳固自己的地盘并扩展势力,而他的最初目标便是豫州,尤其是掌控全境。然而,由于孙坚的...
何懋勋:南开抗战英烈的逸文重现 文/袁帆 何懋勋烈士(1917—1938) 何懋勋(1917-1938),又名何方,江苏扬州人,出身...
原创 从... 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动,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他做事的方式与性格。庞统随刘备进入川蜀已有三年多,这段时间...
原创 为... 当我们谈论中国古代历史时,夏朝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王朝。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颇...
原创 酒... 大神酒徒明朝历史新书《杂牌卧底》,是桃花酥呀《道起皇城》切书,千万字完结小说《大周不良人》,我要一步...
原创 冠... 众所周知,侯爵这一称号并非一开始就有固定的等级和明确的划分,实际上,随着历史的发展,同为侯爵的贵族之...
人文知识的命运齿轮,在300年... 这些年,由于多个国家的高校缩减文科专业,一种关于“文科衰落”的论调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此处的文科,大...
原创 曹... 文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曹操,素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美名,尤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原创 日... 钓鱼岛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中最为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之一。日本声称依据国际法中的“无主之地、先行占有”的原...
原创 日... 在日本爱知县幸田町,有一座别具一格的神社,专门供奉蒋氏,这座神社名为“中正神社”。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填海造陆:亚历山大大帝的提尔围...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队高歌猛进,在广袤的亚洲大陆犹入如无人之境。无论老对手希腊人,还是...
原创 历... 最近国际外交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历史算账大戏。德国基民盟主席默茨拿着计算器,气势汹汹地向俄罗斯提出...
“宋韵辽风——易县大北城窖藏金... 新京报讯 据“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消息,7月12日,“宋韵辽风——易县大北城窖藏金银器展”在...
唐代陶瓷版“西游记”:勾勒古代... 《西游记——唐代陶瓷中的丝路文明》展12日在河南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开展,展出唐代陶器、瓷器近百件,其...
原创 关...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英雄的气概贯穿天地,历经千秋,依然激荡人心。我们总是歌颂英雄,追随他们的步伐...
八边形东方古堡,四百年岭南乡情 航拍道韵楼 身穿旗袍的游客在道韵楼屋檐下拍照 总策...
文旅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谈... 权威访谈|生动讲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 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