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的张爱萍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对于这个决定,张爱萍内心并没有太多激动,反而是复杂的情绪交织在心头。这时的张爱萍正全力组织部队,准备解放一江山岛,他也是这场战斗的总指挥。战斗还未开始,上级便希望他能赶往北京履新,但张爱萍并不愿意在关键时刻中断作战。他在向军委和总参汇报后,决定继续留在华东军区,直到一江山岛战役取得胜利。
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胜利后,距离张爱萍被任命副总参谋长已经过去半年。刘帅见到他时,惊讶地问:“你怎么还在南京?为什么不去北京报到?” 对张爱萍来说,这个问题让他十分纠结。他回答道:“上面认识复杂。”意思是留在军区工作可能更为稳妥,但哪里又有不复杂的地方呢?其实,经过一江山岛战役后,他与军区一些领导产生了分歧和矛盾,关系变得微妙。
具体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敌目标的选择上。许世友作为猛将,擅长打硬仗,他认为应直接攻击敌人的核心防线——大陈岛,直捣黄龙。张爱萍则认为应该采取更为稳妥的策略。他指出,考虑到我军陆、海、空三军尚未进行过联合作战,虽然我空军在朝鲜战场有所历练,但装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张爱萍提议先打一江山岛,这是一个规模较小的目标,避免长时间航行,也能为全军鼓舞士气。而且,相比于大陈岛,我军新装备还不够成熟,特别是飞机和军舰不能承受太大的损失。如果直接攻打大陈岛,不仅困难重重,敌人曾经切断退路,还可能会影响整体战局。大陈岛上驻有万余人,作战风险极高,因此张爱萍认为先打小规模的战斗,稳步推进,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胜算。
在讨论作战方案的过程中,军区领导之间的意见分歧也是常见的,偶尔会发生争执。影视剧中往往呈现出团结一致的领导画面,然而,现实中的决策过程并非总是如此顺畅。各位指挥员对作战策略常常有不同的看法,争论和分歧是难以避免的。而张爱萍本人是一个务实的将领,他的做事风格非常亲力亲为。无论是早期的军区工作,还是后来的国防科委,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有时也显得有些桀骜不驯和执拗,以至于一些领导曾形容他为“惹不起的人”。
刘帅对张爱萍在军区的处境有一定的了解。他对张爱萍说:“我们了解你的情况,留在这里能做的事情有限,还是去总参工作吧。” 这番话让张爱萍陷入深思。军区领导之间的隔阂让他感到留下来会加剧矛盾,倒不如换个环境工作。毕竟,去总参谋部或许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且,总参谋长粟裕是他的老战友,两人曾在抗战胜利后共同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共事过,但粟裕是一位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的领导,且与军委和彭老总也有紧密联系。彭老总曾在抗美援朝时希望张爱萍担任志愿军参谋长,虽然由于华东军区缺乏干部而未能成行,但张爱萍与彭老总的关系一直很深厚。
此外,张爱萍与副总长陈赓也有过深厚的战友情谊,二人曾在红军抵达陕北前后并肩作战,彼此非常了解。1955年后,张爱萍担任副总长,主要负责军队行政和武器装备工作;到了1960年,他又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后期更是成为主任,主导了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的研发。尽管张爱萍性格上有些特立独行,耿直无私,得罪了一些人,但他在工作上的能力无可挑剔,始终以公为先。
他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认可,尽管两次被边缘化,但叶帅依然两次请他“出山”,这在其他将领中是极为罕见的荣誉。张爱萍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军事领域,在科技创新上,他的角色同样不可或缺,展现了一个军人既有坚韧品格,又具备超凡智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