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明代科举取士为何特别留意后场表现
迪丽瓦拉
2025-09-21 16:04:31
0

提及明清科举,很多人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可能是“八股取士”四个字。这种将明清科举与“八股取士”画上等号的观念暗含两层意思:一是以为科举考试“全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出题”,二是“八股文”水平高低是决定考生能否中试的唯一因素。但揆诸史实可以发现,明代科举取士具有多面向的“虚实”空间,“八股取士”并不足以概括其整体面貌。

「“八股文”占三分之一」

明代,科举体系自下至上分为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庶吉士考选五个层级。其中,科考是各地提学官为甄选具备乡试入场资格者而举行的考试,对象以今人较为熟知的生员或秀才为主。由于科考的目的是为乡试筛选应试人员,故试题数量少于乡试,但试题类型与乡试大体保持一致。万历三十九年,礼部规定:各地科考试题,除《四书》义两道、《五经》义各一道外,“论、策、表必兼出”。也就是说,参加科考的士子不仅要应答测验“八股文”技巧的经义,还需应答论、策、表等题型。

对于想要蟾宫折桂的考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乡试和会试。明代,乡试中式的举人开始成为一项终身功名,不仅可以连续参加会试,而且具备出仕为官的资格;会试录取的士子,则基本上不会被之后的殿试黜落。据洪武十七年《科举程式》,乡试、会试每三年一次,乡试于八月举行,会试于次年二月举行,试题的类型和数量相同。考试均分三个场次举行: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道、判五道,另由考生从诏、诰、章、表内自由选择一道;第三场,则是经、史、时务策五道。

《四书》义、《五经》义考查的自然是士子对于儒家经典的记忆、理解,以及“八股文”的写作水平。第二场的试题类型较为多元,主要考察对性理和政治伦理的理解,以及测验对《大明律》等法律知识的掌握,而诏、诰、表、章重在进一步考察文学修辞和公文写作水平。第三场的策问,目的是考察士子对经学、历史和时务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可见,“八股”所依凭的《四书》义、《五经》义,尽管因地位重要而放在首场,但仅占整体的三分之一而已。

至于名义上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主要是分为一、二、三甲,以示新科进士皆为天子门生。由于殿试时间仅有一日,且须在考试结束后两三天内公示结果,故试题仅有时务策一道,“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永乐以后,明代开始在殿试二、三甲新科进士内选拔“文学优等”为翰林院庶吉士,作为高级官僚的储备人才。据载,在参加考试前,新科进士还需呈交平日所作文章,体裁为“论、策、诗、赋、序、纪”,也没有包括以“八股”格套写作的经义。

「特别留意后场答卷」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科举考试的试题类型较多,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泛,考生逐渐倾向于将主要精力放在知识量相对较少、答题格式套路化的《四书》义、《五经》义上面。加之随着投身科举的人越来越多,负责乡试、会试阅卷工作的考官却未见显著增多,阅卷时间也未适当延长,故考官更倾向于依赖最早看到的第一场《四书》义、《五经》义答卷来进行取舍。在此大背景下,明代中期开始,批评科举过于偏重经义答卷,忽视论、策成绩的声音此起彼伏。最具代表性的当为成化十一年探花王鏊之言:“主司所重,惟在经义;士子所习,亦惟经义。”

科举考试显露出的这一倾向,既不利于引导士子在日常学习中留心实学,也不利于国家经由科举途径选拔出具备综合才能的官员,亦有悖于科举“三场匀称,方许中式”的基本原则。从嘉靖开始,官方多次颁发命令,要求提学官和考官在阅卷、录取时需综合衡量各类答卷的成绩,不能单凭“八股文”水平就作出决定。嘉靖十二年,礼部明确规定:在筛选乡试入试资格的科考中,“不熟三场初学之士”不得录取。这意味着,如果考生只会写作“八股文”,不能应答第二、三场论和表、策等试题,就无法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至于更高级别的乡试、会试,官方也连番要求考官阅卷、录取必须“参取后场,以采实学”,将“八股文”之外的论、策成绩作为考量录取与否的重要因素。

隆庆元年,礼部对乡试、会试的阅卷程序进行大幅度调整,确立了后场“分房互阅”原则。此刻的明代科举,考生需从《易》《诗》《尚书》《礼记》《春秋》五部经书中选择一种作为“本经”,考官也分为不同经房,各经房考官负责评阅某一本经考生三个场次的答卷。明人高仪曾说:“三场以一人总阅,势必偏重初场。”有鉴于此,礼部题准,此后乡试、会试,第一场《四书》义、《五经》义考卷交付各自本经的考官,第二、三场的论、表、策等其他考卷则交由其他考官评阅。最后,由主考根据三个场次答卷的名次,决定考生的录取结果。

万历四十年乡试举行前,礼部进一步强调“后场果博雅过人,即前场稍未纯,亦当简拔”,意即假若考生第二、三场论、表、策答卷表现优异,即使第一场的“八股文”略显逊色,也应当录取。崇祯六年,礼部尚书黄汝良题请,考官评阅试卷过程中需特别留意考生后场答卷表现,倘若发现考生通晓天文、地理、兵农、屯盐、鼓铸、律令、河渠等时务知识,即使“前场平平”,也应该予以录取。

「涉猎法律、时务知识」

有人可能会问:在科举考试实际运作过程中,不仅凭“八股”而录取士子的原则是否真正得以体现呢?姑且以崇祯三年湖广乡试同考官徐开禧、崇祯四年会试同考官陈仁锡的记载为例,略为申述。

崇祯三年八月,南北直隶、十三省循例举行乡试,湖广临武知县徐开禧被聘为该省乡试《春秋》房同考官。考试结束后,徐氏将其参与这次乡试阅卷的经历汇辑为《楚闱类记》。该书记载,徐氏于八月初六进入考场,初九、十二、十五分别举行第一、二、三场考试。

十三日,徐开禧开始阅卷。当天评阅首场试卷60份,取中正卷4份,编号是“列十三”“霜十四”“月二”“月十八”(备卷2份,编号为“月八”“列十七”)。十四日,评阅试卷115份,取中正卷2份,编号是“代十七”“余十四”(备卷3份,编号为“月十七”“余三”“冈十九”)。十五日,评阅试卷44份,未取中正卷、备卷。十六日开始,徐开禧开始评阅送入内帘的第二、三场试卷,并将三场正卷、备卷悉数呈交给正、副主考,评定正式的录取名单。最后,徐开禧负责的《春秋》房录取七人,编号分别是“列十三”“霜十四”“月二”“月八”“余十四”“月十七”“代十七”。

其中,编号为“月八”“月十七”的第一场“八股文”并不是很出色。但两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依靠的就是第二、三场考试的出色表现。据徐开禧记载,“月八”考生第一场“八股文”成绩被列入备卷,至其三个场次的考卷全部交至主考后,主考“翻二、三场,晓畅古今,是由本末之士也”,因而决定录取。其他5名首场取中的考生,他们的第二、三场的考卷同样不俗,如“霜十四”卷“前后场宏博奇伟,居然有名家之致”。

这样的录取原则,同样反映在接下来崇祯四年举行的会试中。在各省乡试结束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举人陆续汇聚北京,参加由礼部举行的会试。该科会试,翰林院侍讲陈仁锡被任命为《春秋》房的同考官。据《陈太史无梦园初集·春秋同门稿序》载,陈仁锡负责的《春秋》房取中26名士子,10人的第二场论、表成绩优异,4人在第三场策问中表现出色,依靠第一场“八股文”的成绩而被最终取中的仅有12人。

总之,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无疑是中国古代对政治运作、社会结构、知识传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制度设计。至少就明代而言,科举既非仅仅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考官亦非仅凭考生写作“八股文”的表现而决定录取与否。与之相呼应,明代考生不仅需研读《四书》《五经》,也要涉猎历史、文学、法律、时务等不同类别的知识。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耿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展龙)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xm01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头条创作挑战赛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在中国大地上蜿蜒流淌,勾画...
《西夏陵》中英双语专题片②|西... 7月11日,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原创 “... 1. 项羽:英雄的悲剧,君主的失败 项羽,西楚霸王,历史上举世闻名的强者,曾一度统领千军万马,摧枯...
原创 从... 文/玉箫苒 编辑/玉箫苒 在中国古代,自封建制度确立以来,边疆与军队往往与罪犯和刑罚紧密相连。...
原创 科... 那天整理书架,翻出本讲古代官场的闲书,看着里面描写读书人赶考的段落,突然就琢磨起一个事儿 —— 咱们...
原创 日... 日本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对于许多日本政客来说,“国家正常化”是他...
原创 我... 蚂蚁庄园2025年7月14日庄园小课堂知识问答的最新问题是我国的活字印刷术最早发明于哪个朝代?宋代还...
原创 家... 导读: “卧薪尝胆”这一成语,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具励志色彩的传奇。它讲述了越王勾践的故事——他在与吴...
原创 唐... 唐朝是在隋朝衰弱、接近灭亡之时崭露头角,迅速建立起的新兴王朝。唐朝初期,很多政治体制内容承袭了隋文帝...
原创 从... 在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之前,我们可以先通过一些细节了解为何明朝会设立两京制度,即为何会有两个首都。...
【申遗•圆梦】为何只有七号陵确... 西夏陵陵区内含风格独特的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以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
原创 美... 提到美洲大陆,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哥伦布。这位在欧洲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探险家,原本是为了寻找印度而出...
原创 袁... 袁术的初衷一直是想稳固自己的地盘并扩展势力,而他的最初目标便是豫州,尤其是掌控全境。然而,由于孙坚的...
何懋勋:南开抗战英烈的逸文重现 文/袁帆 何懋勋烈士(1917—1938) 何懋勋(1917-1938),又名何方,江苏扬州人,出身...
原创 从... 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动,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他做事的方式与性格。庞统随刘备进入川蜀已有三年多,这段时间...
原创 为... 当我们谈论中国古代历史时,夏朝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王朝。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颇...
原创 酒... 大神酒徒明朝历史新书《杂牌卧底》,是桃花酥呀《道起皇城》切书,千万字完结小说《大周不良人》,我要一步...
原创 冠... 众所周知,侯爵这一称号并非一开始就有固定的等级和明确的划分,实际上,随着历史的发展,同为侯爵的贵族之...
人文知识的命运齿轮,在300年... 这些年,由于多个国家的高校缩减文科专业,一种关于“文科衰落”的论调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此处的文科,大...
原创 曹... 文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曹操,素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美名,尤以“挟天子以令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