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读者私信询问《天下长河》中靳辅与阿席熙谁的品级更高。大多数人猜测,他们可能是平级的,皆为从一品大员。那么,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清代的官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尤其是品级制度的调整,直到乾隆中期才基本定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乾隆之后,个别官职的品级依然有所变动。因此,单纯询问某个官职的品级而不考虑具体的历史背景,未免过于简单和片面。
在《天下长河》中,靳辅担任的是“河道总督”,而阿席熙则是“两江总督”。这两个官职的比较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结合清代的官制历史来分析。御史通过史料来对比这两位官员的职位和品级,向大家讲解。
清代两江总督的设立与演变
在康熙二十一年之前,清朝并未设置“两江总督”这一职务。清朝入关后,为了镇压江南的反清力量,朝廷任命洪承畴负责江南各省的军事事务。顺治四年,朝廷在江南地区设置了江苏、安徽、江西、河南四省的总督,江宁成为其驻地。
直到顺治六年,江南、江西总督的职称进行了调整,并且在顺治九年,朝廷决定将江南、江西总督的驻地迁至南昌,这与当时的战事密切相关。随后,这一职务名称继续发生变化,直到康熙二十一年才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
靳辅与阿席熙的实际职务对比
《天下长河》中的靳辅,实际上是康熙十六年上任的河道总督。当时,吴三桂的势力正不断增强,康熙帝在江南和江西地区分别设立了两位总督,阿席熙便是江南总督。剧中所称阿席熙为“两江总督”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阿席熙担任江南总督期间,施行苛政,民生困苦。大约在康熙二十年左右,即三藩之乱平定后,阿席熙被罢免并召回京城,最后不久被处死。
康熙二十一年,朝廷调任直隶巡抚于成龙为江南总督,这一职务的正式名称才最终定为“两江总督”。因此,于成龙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江总督。
总督职务与品级的演变
很多人印象中,总督应当都是兼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实际上,在康熙时期,各省总督并不一定兼任兵部尚书或右都御史职务。总督和巡抚所加衔,通常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存在,且并非常态。
至雍正元年,雍正帝开始下旨特加总督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而其他省份的总督并无此规定。到了嘉庆十四年,朝廷规定:若总督是二品顶戴,则兼任侍郎职;若是头品顶戴,总督则可兼任兵部尚书职。
在康熙时期,六部尚书的品级通常为正二品,而各省总督的品级也是正二品。即使两江总督带有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的衔,其品级仍不发生根本变化,更多的是增加了兵权和监察百官的责任。雍正朝才对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职务进行了品级调整,明确大学士为正一品,尚书、左都御史为从一品,侍郎为正二品,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
河道总督的品级与职务
河道总督的职务变动较为复杂。清初,顺治和康熙两朝设有河道总督一职,也叫“总河”。不过,到了雍正时期,河道总督被拆分为北河、南河和东河,总督人数也相应增加。因此,“总河”这一名称仅存在于清初。
乾隆十四年,北河总督被取消,直隶总督开始兼管此职务。南河总督直到咸丰八年才被裁撤,南河事务改由漕运总督管理。到光绪二十四年,南河总督一职彻底废除,河务改由地方巡抚管理,河道总督也因此退出历史舞台。
在清初,河道总督与省级总督的品级是相同的,都是正二品。到了康熙和雍正时期,河道总督通常会兼任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职务。从这个角度来看,河道总督在清初的地位比省级总督略高,尤其是在乾隆初期,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的地位也是平行的。
然而,乾隆十八年,乾隆帝以“河道总督无管理地方之责”为由,取消了河道总督兼任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的职务,改为兼任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由此,河道总督的品级比省级总督低一级,和各省巡抚相当。
靳辅与阿席熙的权力对比
在《天下长河》中,靳辅担任的是“总河”,他拥有兵部、都察院的兼衔,而阿席熙则没有这些兼衔。虽然两者都是正二品,但从权力的角度看,靳辅的职位显然要比阿席熙更具权威。靳辅作为专业性的职官,掌握着实际的管理权限,而阿席熙则更多是行政职官,负责更广泛的地方治理。
尽管两者职务不同,靳辅和阿席熙偶尔也会有公务上的来往,必要时还需上报给上级批示。剧中所呈现的靳辅私自开粮仓等情节,在历史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他身为河道总督,必然会受到更严格的监察与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