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整理书架,翻出本讲古代官场的闲书,看着里面描写读书人赶考的段落,突然就琢磨起一个事儿 —— 咱们常说科举科举,一搞就是一千三百多年,这制度到底是打哪个朝代开始的呢?
你别说,这问题看似简单,我小时候还真闹过笑话。那会儿看《隋唐演义》,见秦叔宝他们总提 “科举”,就想当然以为是唐朝弄出来的。后来上了中学,历史老师讲到隋文帝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错得离谱。
其实啊,在隋朝之前,选官可不是看考试成绩的。就说魏晋南北朝吧,那会儿流行 “九品中正制”,听着挺玄乎,说白了就是看门第出身。你要是生在世家大族,哪怕肚子里没多少墨水,照样能当大官;可要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哪怕才高八斗,也难有出头之日。我姥姥常说 “龙生龙凤生凤”,这话搁那会儿,还真没说错。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估计是瞧着那些世家大族太碍眼了。你想啊,地方上的权力都被他们攥着,皇帝想干点啥都不自在。他老人家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得找个法子,把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回来。
杨坚这人,虽说性子有点急躁,但脑子确实好使。他在位的时候,就开始尝试让各州每年送些有才华的人到中央来考试,这就算是科举的雏形了。不过真正把这事儿落到实处,还得算他儿子隋炀帝的功劳。
听说隋炀帝登基后,觉得老爹那套还不够完善,干脆下令设立 “进士科”,这可是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你可别小看这 “进士科”,它就像一把钥匙,突然给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门。以前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书生,只要肯下苦功读书,说不定就能凭着一手好文章,走进朝堂当官。
我有时候会想,那会儿第一个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读书人,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得是啥表情?八成是手抖得厉害,眼泪噼里啪啦往下掉吧。毕竟在那之前,普通人想当官,简直比登天还难。
不过话说回来,隋朝的科举跟后来唐宋明清的比,还显得有点简陋。那会儿考试科目不多,录取的人也少,好多规矩都还在摸索阶段。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一步迈得是真关键。就像盖房子打地基,隋朝就是给科举制度打下了第一块砖。
为啥偏偏是隋朝呢?我琢磨着,大概是因为这朝代刚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皇帝急需一批听话又有本事的人来帮着治理国家。那些靠家族势力起来的官员,往往拉帮结派,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科举选出来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大多是单打独斗上来的,对朝廷自然更忠心。
你看啊,从隋朝开始,这科举制度一步步完善,就像一棵小树慢慢长成参天大树。唐朝的时候,武则天还专门增设了殿试,亲自出题考考生;到了宋朝,又发明了糊名誊录,就是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防止阅卷官徇私;明清时期,更是形成了一套从县试到殿试的完整体系。
可不管怎么变,根子还是在隋朝那会儿扎下的。这一千三百多年里,多少读书人把 “金榜题名” 当成毕生梦想,多少寒门子弟靠着这制度改变了命运。说起来,咱们现在的考试制度,多多少少也能看到点科举的影子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任何制度都有它的局限。科举到了后期,也变得越来越僵化,尤其是明清的八股文,把读书人的思想都框死了。但不管怎么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想出这么一套相对公平的选官制度,已经很不容易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记住了没?科举制度,真正算起来是从隋朝开始的。下次跟朋友聊起古代历史,这事儿你可就知道得比别人多一点啦。要是觉得我说得还有点意思,不妨点个赞,加个关注,说不定下次聊历史,咱们还能碰出更多火花呢。祝大伙儿都顺顺当当,多发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