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悲剧,恐怕无出其右者,这便是由德国主导的两场世界大战。这两场浩劫夺去了近八千万条鲜活生命,令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变为焦土,使得昔日灯火辉煌的欧洲逐渐暗淡,全球人类也深陷苦难之中。虽然这两次空前绝后的战争有诸多复杂的诱因,但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核心:德国未能妥善处理与英国的关系。
从经济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德国并没有必然要与英国为敌。事实上,有无数理由支持英德两国应当维持紧密联系,世代分工协作,共同繁荣。我们可以轻松列举出一系列双方合作的基础,包括贸易互补、产业互利以及共同维护欧洲秩序的需要。
然而,历史的结局是众所周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与德国领导的同盟国之间。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未能得出明确的胜负,双方在经历二十年短暂和平后,再次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1914年至1945年是一场漫长战争的前后两幕,其最终结果是彻底摧毁了德国,极大消耗了英国的国力,同时让美国和苏联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导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德国非要选择与英国为敌?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角度反问,为何英国不愿与德国保持良好关系。但事实是,主动权更多地掌握在德国手中。英国历来奉行光荣孤立政策,致力于维持欧洲力量平衡,从未偏袒或仇视任何国家。深入研究史料不难发现,冲突的根源主要是德国自身的问题,尤其是威廉二世皇帝及其依附的容克地主集团的政治短视。德国本可以成为世界和平的支柱,却被保守腐朽的普鲁士旧势力绑架,最终沦为军国主义的象征。所有灾难本可避免,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简言之,19世纪后期的德国是一个分裂的国家。莱茵河畔的工业区烟囱林立,围绕工业崛起的现代资产阶级象征着德国文明开放和高度发展的一面;而东部广袤的平原上,庞大的庄园以及以农业为中心的古老容克地主阶级则代表着德国的保守、野蛮和封建传统。前者主导城市生活,但实权却掌握在后者手中。德意志帝国的陆军基本上就是普鲁士军队的延伸,几乎所有高级将领和总参谋长均出身容克阶层,俾斯麦和毛奇亦是典型代表。容克在经济文化方面贡献有限,唯有武力是其唯一资本。
因此,德国的未来走向实际上面临两道关键选择题:经济与外交。德国长期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俾斯麦推动了所谓的“钢铁与黑麦联姻”,即同时保护传统农业和新兴工业。起初工业界欢迎此政策,但进入1890年代,局势明朗化:联姻实质上主要保护了黑麦农业,因为若无关税保护,德国的黑麦产业将难以生存;而钢铁工业因全球领先地位,几乎不需要关税扶持。
到1902年,德意志帝国对进口黑麦征收每100公斤5至7马克的关税,猪肉的关税更是高达每100公斤45马克。这些沉重的关税让容克地主阶级富裕起来,维持了他们的统治和尚武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些政策无疑加重了普通劳动阶级的负担,使得德国工人的生活水平远逊于美国和英国同行。国内阶层矛盾愈发尖锐,而所有矛盾最终指向一个破局之地:战争。
俾斯麦在执政期间多次强调,德国已达到天然疆界,无需再扩张领土或建立殖民帝国。从现实利益看,此言不虚;但从民族自豪感和转移社会矛盾的角度,海外扩张是凝聚德意志民族的重要途径。只有制造外部敌人,才能将内部分裂的帝国紧紧绑在一起。不可忽视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是德国内部统一最快的时期,甚至连南德小邦也实现了与帝国的高度融合。对俄国和法国宣战时,帝国议会几乎全票通过,连左翼政党也大多支持。
道理十分清晰:持续高调备战和打战争牌是德意志帝国得以延续到1914年的基石;而错误使用战争牌则直接导致帝国1918年的解体。即使历史重演,威廉二世和容克地主集团恐怕依旧无法找到更好的选择——战争虽带来巨大损失,不战则可能慢慢失去一切。丘吉尔曾好奇为何德国要冒犯英国,大量建造实则难派上用场的战列舰。事实上,这些舰船并非为击败英国,而是用来凝聚德国民心。
最后,德意志帝国对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制度和文化的敌视,很可能成为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北的关键。容克地主的思维是西方世界最保守、最腐朽的代表,威廉二世甚至自诩为“反西方的东方领袖”。而现代西方绝大多数价值观、社会制度均发源于英国或法国。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权力,还是对内团结,容克主导的德国都必须对西方保持敌对态度,这也意味着无法联合当时潜力最强的国家——美国。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自一战爆发之初,美国上下普遍将这场战争视为“自由的英法与专制德国”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尽管这种刻板印象并不准确,因为协约国阵营中还有远比德国更落后的俄国,一战也非简单的意识形态战争,然而现实就是如此。德国对西方的根深蒂固敌意,换来了美国对德国的结构性对立。面对欧洲冲突,美国要么保持中立,要么必然加入反德阵营。
从德国整体利益出发,1914至1918年的悲剧完全没有必要发生。“钢铁与黑麦联姻”早该结束,与英国的海军竞赛毫无意义,德国根本不需对外扩张,妄图成为“东方领袖”更是荒谬。如果说这些冒险符合谁的利益,那无疑是容克地主这小撮旧式封建贵族的利益——他们以尚武精神为核心,远远落后于时代其他方面,绑架了充满活力的德国,迫使其走上一条本可避免的灾难之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进。
如今,容克已成历史尘埃。自1945年起,苏联铁蹄和盟军经济重建彻底摧毁了容克存在的土壤。他们的庄园和尚武传统早已淹没在东线战争的血海之中,付出惨重代价后,作为一个整体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考虑到德国人民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我认为他们并不冤枉——一切皆有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