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当年的德国为什么一定要与英国为敌?
迪丽瓦拉
2025-09-21 19:32:16
0

20世纪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悲剧,恐怕无出其右者,这便是由德国主导的两场世界大战。这两场浩劫夺去了近八千万条鲜活生命,令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变为焦土,使得昔日灯火辉煌的欧洲逐渐暗淡,全球人类也深陷苦难之中。虽然这两次空前绝后的战争有诸多复杂的诱因,但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核心:德国未能妥善处理与英国的关系。

从经济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德国并没有必然要与英国为敌。事实上,有无数理由支持英德两国应当维持紧密联系,世代分工协作,共同繁荣。我们可以轻松列举出一系列双方合作的基础,包括贸易互补、产业互利以及共同维护欧洲秩序的需要。

然而,历史的结局是众所周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与德国领导的同盟国之间。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未能得出明确的胜负,双方在经历二十年短暂和平后,再次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1914年至1945年是一场漫长战争的前后两幕,其最终结果是彻底摧毁了德国,极大消耗了英国的国力,同时让美国和苏联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导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德国非要选择与英国为敌?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角度反问,为何英国不愿与德国保持良好关系。但事实是,主动权更多地掌握在德国手中。英国历来奉行光荣孤立政策,致力于维持欧洲力量平衡,从未偏袒或仇视任何国家。深入研究史料不难发现,冲突的根源主要是德国自身的问题,尤其是威廉二世皇帝及其依附的容克地主集团的政治短视。德国本可以成为世界和平的支柱,却被保守腐朽的普鲁士旧势力绑架,最终沦为军国主义的象征。所有灾难本可避免,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简言之,19世纪后期的德国是一个分裂的国家。莱茵河畔的工业区烟囱林立,围绕工业崛起的现代资产阶级象征着德国文明开放和高度发展的一面;而东部广袤的平原上,庞大的庄园以及以农业为中心的古老容克地主阶级则代表着德国的保守、野蛮和封建传统。前者主导城市生活,但实权却掌握在后者手中。德意志帝国的陆军基本上就是普鲁士军队的延伸,几乎所有高级将领和总参谋长均出身容克阶层,俾斯麦和毛奇亦是典型代表。容克在经济文化方面贡献有限,唯有武力是其唯一资本。

因此,德国的未来走向实际上面临两道关键选择题:经济与外交。德国长期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俾斯麦推动了所谓的“钢铁与黑麦联姻”,即同时保护传统农业和新兴工业。起初工业界欢迎此政策,但进入1890年代,局势明朗化:联姻实质上主要保护了黑麦农业,因为若无关税保护,德国的黑麦产业将难以生存;而钢铁工业因全球领先地位,几乎不需要关税扶持。

到1902年,德意志帝国对进口黑麦征收每100公斤5至7马克的关税,猪肉的关税更是高达每100公斤45马克。这些沉重的关税让容克地主阶级富裕起来,维持了他们的统治和尚武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些政策无疑加重了普通劳动阶级的负担,使得德国工人的生活水平远逊于美国和英国同行。国内阶层矛盾愈发尖锐,而所有矛盾最终指向一个破局之地:战争。

俾斯麦在执政期间多次强调,德国已达到天然疆界,无需再扩张领土或建立殖民帝国。从现实利益看,此言不虚;但从民族自豪感和转移社会矛盾的角度,海外扩张是凝聚德意志民族的重要途径。只有制造外部敌人,才能将内部分裂的帝国紧紧绑在一起。不可忽视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是德国内部统一最快的时期,甚至连南德小邦也实现了与帝国的高度融合。对俄国和法国宣战时,帝国议会几乎全票通过,连左翼政党也大多支持。

道理十分清晰:持续高调备战和打战争牌是德意志帝国得以延续到1914年的基石;而错误使用战争牌则直接导致帝国1918年的解体。即使历史重演,威廉二世和容克地主集团恐怕依旧无法找到更好的选择——战争虽带来巨大损失,不战则可能慢慢失去一切。丘吉尔曾好奇为何德国要冒犯英国,大量建造实则难派上用场的战列舰。事实上,这些舰船并非为击败英国,而是用来凝聚德国民心。

最后,德意志帝国对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制度和文化的敌视,很可能成为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北的关键。容克地主的思维是西方世界最保守、最腐朽的代表,威廉二世甚至自诩为“反西方的东方领袖”。而现代西方绝大多数价值观、社会制度均发源于英国或法国。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权力,还是对内团结,容克主导的德国都必须对西方保持敌对态度,这也意味着无法联合当时潜力最强的国家——美国。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自一战爆发之初,美国上下普遍将这场战争视为“自由的英法与专制德国”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尽管这种刻板印象并不准确,因为协约国阵营中还有远比德国更落后的俄国,一战也非简单的意识形态战争,然而现实就是如此。德国对西方的根深蒂固敌意,换来了美国对德国的结构性对立。面对欧洲冲突,美国要么保持中立,要么必然加入反德阵营。

从德国整体利益出发,1914至1918年的悲剧完全没有必要发生。“钢铁与黑麦联姻”早该结束,与英国的海军竞赛毫无意义,德国根本不需对外扩张,妄图成为“东方领袖”更是荒谬。如果说这些冒险符合谁的利益,那无疑是容克地主这小撮旧式封建贵族的利益——他们以尚武精神为核心,远远落后于时代其他方面,绑架了充满活力的德国,迫使其走上一条本可避免的灾难之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进。

如今,容克已成历史尘埃。自1945年起,苏联铁蹄和盟军经济重建彻底摧毁了容克存在的土壤。他们的庄园和尚武传统早已淹没在东线战争的血海之中,付出惨重代价后,作为一个整体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考虑到德国人民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我认为他们并不冤枉——一切皆有因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那个卖香料的男人,和两个从他公... 19世纪中叶,世界闻起来……挺有味道的。城市里到处是马,马车是主流交通工具。这意味着街道上到处是马粪...
原创 末...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
蒋经国为何被称作“建丰同志” 作者 |星火·薪火 无论是前几年热播的《北平无战事》,还是今年热播的《沉默的荣耀》,剧中都有一个相...
原创 宋... 宋朝建立不到一百年,文治武功的基础尚在巩固之中,国家的未来需要一位贤能的君主来继续传承和发展。皇位的...
三星堆四号祭祀坑研究新成果:坑... 记者18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近日该院与首都师范大学等合作单位在国际权威科技考古期刊《考古科...
原创 美... 问一个问题:日本侵华到底图的是什么?抢土地?抢资源?不。几十年来,日本右翼不断否认自己的罪行,提出所...
毛泽东称赞“了不起的奇迹”:红...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后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二十五军,红...
原创 波... 1924年夏天,波兰当局接到消息,说在布列斯特的山脉中,隐藏着一座一战时期的军需库。知情人士透露,这...
原创 诸...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被广泛认为是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之一。他的智慧和策略至今仍为人称道,大...
原创 关... 云长的威名震慑华夏,孟起的名字则传遍关中。马超自有吕布的勇气,曾与“万人敌”张飞激战,势均力敌,难分...
“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馆... 新华社香港11月18日电(黄茜恬)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重磅特展“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馆珍藏”18...
原创 项... 当你完成了一项任务,感到十分得意,甚至略带自豪地大喊“还有谁?”时,可能并不知道,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
原创 西... 西周初期,周武王、周公和周成王通过封建制度来稳定政权,给亲戚们分封土地,以此来防守和巩固周朝的统治。...
原创 关... 这个观点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虽然黄忠已经是年纪偏大,但依然体力充沛,表现出不输年轻人的英勇。然而,庞德...
原创 有...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是满洲入关并建立大清王朝的重要人物,没有他们,明朝或许还会继续存在,历史上也就没有“...
原创 诸... 一部《三国演义》里有太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许多经典桥段也常成为我们饭后茶余的谈资。作为一个三国铁粉...
原创 太...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王朝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封建社会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百姓...
原创 朱...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贫困家庭,年少时经历了流浪和困苦的生活。他对民间经济的不平等有着深刻的了解。即位后...
原创 韩... 韩信是西汉开国的重要功臣和军事家,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武将的战斗力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超一流猛将、一流猛将、二流武将、三流武将和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