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秦汉历史的人都知道,蒙恬与蒙毅两兄弟是秦朝的重要支柱,为秦朝的统一与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蒙恬不但成功消灭了齐国,还修筑了万里长城,北击匈奴,捍卫了秦朝北疆的安全,堪称一代名将,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其地位也是极其崇高。然而,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对蒙恬兄弟的评价却极为苛刻,他提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在司马迁看来,蒙恬与蒙毅兄弟被赵高设计陷害致死,实则是他们自己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虽然蒙恬是抗击匈奴的英雄,司马迁却认为他未能在秦朝初期充分顾及民众的疾苦,因此为其最终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司马迁生活在汉朝初期,他对蒙恬的事迹非常了解。当时的汉朝正面对匈奴的威胁,按理说,像蒙恬这样出色的将领应该得到应有的尊敬。那么,为什么司马迁会在《史记》中如此贬低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呢?
虽然蒙恬是秦朝的名将,他的祖籍并非秦国,而是齐国境内的蒙山。蒙氏家族的历史其实并不显赫,直到蒙恬的祖父蒙骜这一代,家族才迎来了崛起的机会。蒙骜年轻时曾在齐魏边界一带为游侠,结识了魏冉,而魏冉则因其异父同母的姐姐——后来的芈月,被选为秦国的公主,这使得魏冉与蒙骜一同进入了秦国。二人借此机会逐渐在秦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蒙骜看到这是家族崛起的良机,便带着亲属迁移至秦国,最终通过支持芈月推举嬴稷为秦王,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蒙骜的勇猛与智慧,使得他在秦国军中快速晋升,他带领秦军攻下了八十多个城池,最终官至上卿,成为秦国的重要人物。其子蒙武继承了家族的武功,同样投身军旅,协助秦始皇攻灭了楚国,之后被封为上卿。然而蒙武深知权力之险,遂选择告老还乡,回到家乡享受安宁的生活。
蒙武的两个儿子则继续在秦朝仕途上获得重用。蒙毅任文职,成为秦始皇最宠信的近臣,常伴在皇帝左右,出谋划策。蒙恬则继承了父亲的武职,他天资出众,熟读兵书,经验丰富,深得军中将士的爱戴。随着秦国的统一,蒙恬被任命为北方防线的总指挥,带领三十万精锐之兵,击退了匈奴的侵袭,收复了肥沃的河套地区,并设置了三十四个县,极大扩展了秦朝的疆域。
然而,尽管秦朝军力强大,面对匈奴这种以骑兵为主的民族,单靠步兵难以有效应对。于是,蒙恬提出修建长城的构想,用以抵御匈奴骑兵的侵扰。秦始皇采纳了这一建议,开始了规模空前的长城修筑工程。上百万的百姓被征召前往,修建出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而这一庞大的工程也引发了后世对蒙恬决策的争议——修筑长城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还引发了民间的疾苦,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
在秦始皇时期,蒙氏家族可谓是权力的中心,蒙恬掌控着秦朝最精锐的三十万大军,且与扶苏关系密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秦朝的继承大计。蒙毅则深得秦始皇宠信,与赵高相抗衡。然而,赵高凭借其精于权谋、深得胡亥的信任,最终利用篡改遗诏、假传圣旨的手段,成功铲除了蒙氏兄弟。
赵高的政治手腕虽然巧妙,但他却不能完全忽视父亲秦始皇临终时的遗言。胡亥虽在赵高的操控下上位,但他最终还是决定释放蒙恬与蒙毅,并恢复他们的职务。然而,赵高巧妙地散布谣言,指责蒙毅曾在秦始皇生前诋毁胡亥,而蒙恬因家族三代为将,军中威望过高,也难以服从胡亥的统治。最终,胡亥屈服于赵高的说辞,决定处死蒙恬与蒙毅,蒙家在秦朝的辉煌历史也由此走到了终点。
蒙恬一生的最大成就无疑是修建长城。然而,这一壮丽的工程,也成了司马迁对他进行抨击的核心。司马迁认为,秦朝初期刚刚统一六国,民心尚未安定,民众疾苦未愈,而此时修建长城无异于进一步加重百姓的负担,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反抗情绪,最终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尽管如此,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长城的修建无疑是一次“功在千秋”的壮举。面对匈奴骑兵的侵扰,蒙恬的选择可谓是唯一合理的应对策略。而且,历史证明,长城的存在保护了中国北方的安全,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若从更广泛的历史视野来看,无论是蒙恬的长城,还是汉武帝的军事扩张,都为中国的疆域拓展打下了基础。即便司马迁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评论历史人物,他的评价也无法脱离当时历史背景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