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执政时期,士族逐渐衰落,人才短缺,政权逐渐失去控制。东晋余杭令范弘之,曾对会稽王司马道子感慨地说,晋朝自中兴以来,朝政大权多掌握在士族和权臣手中,直到孝武帝的时代,终于实现在王室的领导下,政令得以全面发出。
不得不承认,孝武帝司马曜在加强皇权方面确实作出了不少努力,包括压制士族、重用宗室以及提拔寒门之人等。然而,他本人虽有雄心,却因资质平庸,加上任用的宗室和大臣多为无能之辈,导致他的改革不仅未能挽救摇摇欲坠的东晋政权,反而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一)桓温摄政
司马曜的父亲,晋简文帝司马昱,原本是琅琊王,并未有继承帝位的可能。然而,在太和六年,权臣桓温发动了政变,废除了帝王司马奕,扶持琅琊王司马昱继位。于是,司马昱自登基之日起便沦为桓温的傀儡,朝政大权尽数掌握在桓温手中。
《晋书·简文帝纪》曾记载:“政由桓氏,祭则寡人。”当时简文帝身体虚弱,在即位仅八个月后便因病卧床不起。临终时,他曾留下遗诏,命桓温仿效周公辅政,若太子司马曜无法辅佐,则桓温可以代行政务。这份遗诏无疑是简文帝向桓温妥协的结果,若桓温依此篡位,便能顺利实现权力的巩固。然而,士族的利益此时受到严重威胁。王坦之亲自前往简文帝床前,将遗诏焚毁,改为让桓温以辅政的身份继续管理朝政。此举不仅阻止了桓温的篡位计划,还帮助司马曜顺利继位。
桓温在身患重病时,仍要求司马曜为其加九锡,但在士族的反对下未能实现。最终,他在病榻上去世,朝政大权随之转交给了太原王氏的王坦之和陈郡谢氏的谢安。
(二)谢安之死
宁康三年,王坦之去世,谢安逐渐独揽朝政。当时,谢安虽然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但其威望远不及桓温。直到太元八年,前秦苻坚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东晋朝廷只得八万兵力应战,眼看东晋岌岌可危。面对巨大的兵力差距,谢安迅速任命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一举击溃了苻坚的前秦大军。这场战役不仅挽救了东晋的国运,还消灭了前秦的威胁,谢安的威望也因此达到顶峰,超越了桓温的影响力。
然而,谢安与桓温不同,他并没有篡位的野心,始终希望维持皇室与士族共治的局面。尽管谢安已经掌握了大量军事权力并取得了重要的胜利,他依然选择在朝中低调行事,尽力避免与司马氏发生冲突。当司马氏开始怀疑他时,谢安主动请求北伐,然而这次北伐并未带来任何实质成果。事实上,东晋能战胜前秦,更多是因为前秦内部的矛盾,而非谢安及其指挥的军队有多么出色。
两年后,谢安病逝,谢家再也没有能够继承其权势的后人,朝政权力也再次回归到皇室的掌控中。
(三)司马道子弄权
在淝水之战后,孝武帝为了削弱士族的权力,开始依赖自己的胞弟——年轻的司马道子,任命他为“录尚书六条事”。在谢安因担心与帝王之间的猜疑而选择退让时,司马道子趁机开始了自己的权力之路。
谢安死后,司马道子在朝中已积累了相当大的势力。借着孝武帝的支持,司马道子迅速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拥有了“领扬州刺史、录尚书、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务。此时,孝武帝沉迷于酒色,疏于政事,几乎将所有政权交由司马道子掌控,朝政的腐化也开始加剧。
(四)重用寒门
司马道子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通过任用大量寒门之人来建立自己的党派。东晋时期,郡守和长吏等职务基本都由司马道子任命,这些寒门出身的人对司马道子忠心耿耿。尤其是他把自己的儿子司马元显也推上了权力的中心,尽管司马元显残忍无道,且擅长结党营私,他的任命使得东晋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便是赵牙。他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倡优,但通过重金为司马道子修建奢华的府邸,凭借讨好之术,很快就获得了晋升,最终成为扬州郡守。而茹千秋,起初仅是一个地方小吏,却因向司马道子行贿,最终升任骠骑谘议参军,权势一时无两。
司马道子对这些寒门之人任用有加,但其中许多人既无才能也不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政治腐败和官员的昏庸,使得东晋朝政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五)士族钳制司马道子
由于司马道子逐渐掌握大权且不再将皇帝放在眼里,这引起了孝武帝的愤怒。虽然孝武帝曾试图废黜司马道子,但由于母亲对其宠爱,孝武帝始终未能成功。最后,为了制衡司马道子,孝武帝依然选择信任士族的力量,任命太原王氏以及其他世家子弟为官。
然而,这些士族子弟的品行、能力都极其平庸,导致东晋朝廷的混乱更加严重。太原王氏的王忱,年少成名,却极为放荡,好饮酒、荒废政务;殷仲堪,虽然才学卓绝,但他将时间浪费在道教经典的诵读上,对政治毫无贡献。
这段时间,东晋朝堂更加混乱,藩镇的动向开始显现,原本安分的地方力量开始试图掌控更多的权力,朝政不稳已是显而易见。
(六)王恭之乱
太元二十一年,孝武帝在众人谋划之下被杀,年仅三十五岁,东晋政局急速崩溃。当时,司马道子已然掌握实权。王国宝和王恭之间由于政见不同而发生激烈冲突,王国宝以权谋私,最终被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尽管此次乱局最终平息,但司马道子却仍然面临着来自士族的巨大挑战。
更为复杂的是,王恭在第二次叛乱中,得到了五斗米教首领孙泰的支持,虽然最后孙泰被司马道子所杀,但这只是东晋腐化政权下不断爆发的动乱之一。随后,孙恩与卢循接替了孙泰的地位,带领旧部继续扰乱东晋。最终,刘裕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元兴元年成功镇压了孙恩叛乱,最终夺取政权,建立了刘宋,开启了南朝的乱世。
东晋的衰败与孝武帝一心想从士族手中夺回权力,建立皇权有关,然而这一系列的错乱与权力斗争加速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