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司马懿遗嘱:子孙不得为我扫墓!过了1700多年,发现真是老奸巨猾
迪丽瓦拉
2025-09-21 19:34:54
0

司马懿,这位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被誉为“老狐狸”,以其卓越的忍耐力和谋略著称。在他的生涯中,司马懿不仅是唯一一个能够与诸葛亮抗衡的存在,而且凭借其深思熟虑的政治手段和对家族的保护意识,成功活到了七十三岁,为后来的司马家掌控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临终之际,他却留下了一份奇特的遗嘱,特别叮嘱子孙:“吾死后,不得为我扫墓,历代子孙必须遵守!”这种不寻常的嘱托似乎隐藏着深刻的道理。对于古代有学问的人来说,他们都知道祭祀和军事是国家大事,而祭祀更是自周朝以来的传统。孔子曾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即上位者的行为举止,是百姓效仿的标杆。那么,为什么司马懿会做出这种决定呢?

答案其实藏在他一生的经历中。司马懿的生平几乎与“忍”字为伴。他一生的战略目标不仅是保全自己,更是保全家族。他深知在曹操这个铁腕人物的阴影下,如何生存和发展。他的举动在很多人眼中或许显得低调,但正是这种低调和隐忍,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日后司马家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出身于世家,少年时期便以才名闻名洛阳。随着董卓的乱政,他的家族迁往许都。在曹操扩展势力之际,曹操闻得司马懿家族的才名,决定将其召入麾下。然而,司马懿深知,曹操的多疑和不信任,注定了他难以得到重用,甚至可能会因此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面对曹操的征召,司马懿早年展现出了极为老练的心机,他不想冒险,故意将马车撞伤自己的腿,以此推辞了曹操的好意。曹操虽为当时的丞相,势力庞大,但司马懿清楚,进入曹操阵营,意味着对自己家族命运的高度不确定。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征途中,司马懿一直保持低调,既不张扬,也不激进。他所做的,便是耐心等待一个翻盘的机会。这个机会终于在赤壁之战后到来。曹操虽然写下豪情万丈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赤壁的惨败,让他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图。曹操开始有意选择接班人,而年轻的曹植才学过人,逐渐赢得曹操的宠爱。司马懿凭此机会选择投向曹丕阵营,帮助曹丕稳固了世子之位。这个决定,不仅为他未来的功业铺平了道路,也为司马家后来最终掌控权力提供了契机。

随着曹丕的早逝,曹睿继位。曹睿虽然年轻,但他麾下的将领众多,能够与之对抗的唯有司马懿。司马懿也不负众望,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华,尤其是在与诸葛亮的对抗中,司马懿展现出的战略眼光与沉稳的心态使他成为了曹魏政权的一根支柱。对于诸葛亮的“空城计”,虽然有人批评其过于谨慎,但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他智慧的体现。毕竟,他知道一旦杀掉诸葛亮,自己也就失去了最强劲的对手,随之而来的便是整个国家的动荡,而他的家族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宁可让自己成为笑柄,也绝不让家族陷入深渊。

随着曹睿的去世,司马懿迎来了更大的挑战。此时曹芳成为皇帝,而曹芳身边最信任的人——曹爽,既无谋略又愚勇,极度忌惮司马懿。为了保护自己,司马懿再次展示了他的隐忍之术。一次,曹爽派人探访司马懿,实则是试图探察他的真实意图。司马懿迅速察觉了曹爽的心思,于是装病躺在床上,表面上表现得虚弱不堪。为了增强此事的可信度,他还故意答错了话题,将“荆州”错说为“并州”,而且故意让粥洒到胸前,假装自己已经接近死亡。曹爽看到这一幕,心中彻底放下了对司马懿的戒备,放心地将所见之事汇报给了曹爽。

然而,司马懿显然没有坐以待毙,他在曹爽外出祭祀之时,迅速摆脱病态,恢复了精神状态。此时,他已经暗中准备了许多死士,这些人原本是司马家秘密培养的忠实部下。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洛阳的军械库。曹爽得知洛阳发生叛乱,惊慌失措。司马懿趁机逼迫曹爽投降,并保证如果曹爽投降,曹氏一族可以免于满门抄斩。曹爽误信了司马懿的“承诺”,结果不仅自己失去了兵权,还导致整个曹氏家族的覆灭。

这次事件成为了司马懿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是他最终掌握魏国权力的关键。回想起曹操当年对自己的种种压迫与恐惧,司马懿感慨万千。曹操的影像始终深刻在他的心中,仿佛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而这次的成功似乎驱散了他心中的恐惧,但他并未彻底忘记过去的阴影。临终时,他再次将这种恐惧投射到未来,深知司马家若因权力而招致灭顶之灾。他告诫自己的儿子司马昭:“千万不要到我的坟前扫墓。”

司马昭深知父亲的心思,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深意。这不仅是为了避免后代出现潜在的威胁,防止家族不必要的隐患,更有防止盗墓之意。中国自古有盗墓之风,甚至在曹操时代,他还设置了“摸金校尉”专门负责盗墓。司马懿的家族贵重的陪葬品,以及他一生树立的众多敌人,可能会引发盗墓者的觊觎。因此,他嘱咐后代绝对不能进入他的墓地,以免引发灾难。司马懿的狡猾与深思熟虑让人惊叹不已,恐怕后人再难找到一位如此精明绝伦的统治者。

司马懿的坟墓至今依然是个谜,隐藏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或许有朝一日会被人发现,也许直到世界的尽头,都不会有人揭开这个谜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因胃血管破裂而病重,最终于九月二十七日(11月7日)在北京辞世,享...
原创 我... 1941年3月,陕北高原的寒风如刀割般刺骨。王震站在南泥湾荒凉的坡地上,脚下的荆棘纠缠交织,仿佛每一...
原创 明... “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谣在明朝传唱数百年,湖北平原沃野千里,稻浪翻涌,是帝国粮仓的象征。然而就在这片...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结下深... 柯棣华(左)在中国。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供图 博卡在家中阅读柯棣华传记。 受访者供图 赫留金娜。...
陶俑诗文探秦史 棉絮传艺扬才思... 7月13日,长安与唐人街“相聚长安 侨见未来”2025夏令营的海内外营员们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时空共振...
《清明上河图》给我们展示的宋代...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描述北宋的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原创 吴... 提起明宣宗朱瞻基的后宫,许多人自然会联想到那个被废除的皇后胡善祥和与他青梅竹马的第二任皇后孙氏。然而...
原创 盘... 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卓越的领袖,他们不仅影响了本国的命运,还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格局。这些领袖...
原创 1... (一) 金朝和蒙古帝国曾处于各自的巅峰时期,但要比较两者谁的战斗力更强,答案是无法确定的。毕竟,完颜...
原创 吕... 公元219年7月,刘备在汉中打败了曹操,自立为汉中王,实力和地盘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原创 “... 李广,这位被誉为“龙城飞将”的古代名将,似乎给人留下了一个极具英雄色彩的印象。历史中的李广,常被称作...
原创 第... 班布拉指出,殖民地的出口对英国战后迫切需要的美元收入至关重要。战后,美元短缺成为所有西欧国家普遍面临...
原创 南... 《满江红》和《狂飙》是近期在电影和电视剧圈引发热潮的两部作品,各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不同于大众...
村里老人不愿提:当年投日的普通... 日本投降了,天亮了。可对咱们这片土地来说,麻烦远没结束。你猜猜看,当时收拾了多少给日本人办事的人?说...
原创 一... 一旦战争爆发,美国军事力量暴露出一个致命弱点,这个缺陷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运乃至国家存亡。 本文首...
原创 姜... 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防御策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姜维对汉中防线的调整,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
原创 张... 头条创作挑战赛 张瑄是明朝中期的一位官员,出生于江浦,今南京浦口,他于正统七年顺利考中进士,随后被任...
原创 揭... 继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民国政权历经了37年的风雨飘摇。在这段期间,中...
原创 历... 我点燃了一根烟,目光投向地图上标记的“大公鸡”,心里想了想:作为一个汉族人,咱们自古以来就崇尚“和为...
原创 满... 公元1644年,满清政权踏入中国,使得封建时代的延续达到了268年之久。这一过程令中国在历史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