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虽然初期的进展异常顺利,势如破竹,然而随着战事的推移,麻烦也逐渐增多。首先,清朝当局强制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这一命令激起了汉人广泛的反抗;其次,八旗军兵力有限,不得不依赖明朝投降的军队作战,但这些降军的忠诚问题成为清朝的一大隐患。正因为如此,清朝与南明势力的战争才变得异常漫长。
南明军最为显著的反击发生在1652年,李定国在桂林和衡阳的两次大捷,尤其是李定国的胜利,令天下的汉人一度看到了希望。接下来,我们将讲述李定国在桂林和衡阳的胜利经过。
(一)
张献忠死后,他创建的大西国由他的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接管。孙可望等人最初都以张献忠为义父,改姓张,但此后他们纷纷恢复了原姓,大西政权进入了“四王议政”时期。在四王之中,孙可望年长且威望最高,所以其余三人均表示愿意支持他。在这个动荡时期,孙可望表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才干,带领大西军实行联合抗清政策,首先从四川撤退到贵州,再通过贵州进入云南,在云南得到了一段休养生息的时光。
此时,抗清的战场主要集中在湖广和两广地区。何腾蛟、瞿式耜等前明大臣建立了永历政权,并联合大顺军与清军激战,为大西军起到了缓冲作用。
由于八旗军兵力不足,清朝只能将曾投降的前明将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任命为统帅,指挥他们的汉族部队在湖广和两广地区与南明的抗清力量作战。然而,由于永历政权内部的勾心斗角,矛盾不断,清军逐渐占据了优势,至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等主要抗清力量相继被捕杀,长沙、桂林、广州等地相继陷落,永历皇帝朱由榔不得不向大西政权求援,被孙可望接纳到了贵州安龙。
此时,抗清的力量仅剩下大西政权、郑成功以及藏匿于鄂西北山区的大顺军残部。而李定国领导的大西军,也开始了反攻清军的战略。
孙可望早在1649年就已试图与永历政权结盟,经过多番波折,终于成功。大西军变成了名义上的明军,永历帝朱由榔也在贵州安龙找到避难所。经过几年的恢复,大西军兵力充足,士气高涨。相反,此时的清军因占领地区过广,兵力分散,湖广、广西等地防线薄弱。于是,在1651年,李定国和孙可望商定,开始向湖南和广西的清军发起反击。
孙可望虽然是名义上的总指挥,但实际操作中,李定国、冯双礼和刘文秀等人分头出击。李定国和冯双礼主攻湖南,刘文秀则负责四川的反攻,而孙可望则准备随时提供支援。李定国和刘文秀都表示完全服从,至1652年4月,李定国与冯双礼兵分两路,向湖南发起进攻。
(二)
现在,许多网友熟知李定国在桂林、衡阳的两次大捷,但在这两次胜利之前,他先取得了靖州大捷。只不过,靖州战役中,李定国并没有斩杀清朝的亲王。
李定国当时年仅三十一岁,他与冯双礼指挥的明军约有八万,其中包括一万骑兵和数只“战象”这一新型武器;而湖南的清军仅有约两万,由湖南将军续顺公沈永忠指挥。对比之下,明军显然占据了优势。
1652年5月,李定国与冯双礼开始向湘西靖州进攻。湖南将军沈永忠急忙派总兵张国柱率八千兵马前来援助。5月22日,李定国率军与张国柱展开激战。明军的战象如同重型坦克,将清军冲得七零八落。同时,李定国凭借兵力优势实施合围,最终清军大败。明军斩杀清军5163人,其中包括满洲兵103人,俘获809匹战马,张国柱带着残兵败将狼狈而逃。
李定国随后占领了靖州、武冈等地,并继续向宝庆(湖南邵阳)进军。面对明军的猛烈攻势,沈永忠不得不向广西的孔有德求援。然而,孔有德与沈永忠素有矛盾,未曾回应援助。无奈之下,沈永忠只能放弃宝庆,带领残兵撤退至长沙。
李定国紧追不舍,沈永忠在长沙也无法稳固阵地,只得继续向岳阳、常德一带撤退。沈永忠的逃亡使得湖南局势彻底崩溃,各地官员纷纷投降或逃亡。李定国顺势占领湖南除岳阳、常德外的大部分地区,几乎完成了湖南的光复。
接下来,李定国继续南下,目标直指广西,准备消灭盘踞于此的孔有德。
(三)
当孔有德得知李定国攻占湖南的消息时,才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但为时已晚。
1652年6月下旬,明军已经接近湘桂边界,并于6月28日攻占了全州,击毙清军将领孙龙和李养性。接下来,明军继续南下,逼近广西省会桂林。
孔有德急忙指挥兵力撤往桂林北部的兴安县,他决定在严关要隘进行抵抗。严关地势险要,是一处重要的关隘。孔有德希望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挡住明军,并命令南宁、梧州、柳州等地的清军迅速集结支援桂林。
然而,明军攻势依然猛烈,6月29日,李定国的部队成功突破了严关。孔有德带领残兵败将狼狈撤回桂林。7月初,明军围困了桂林城,迫使孔有德在绝望中选择自尽。
7月初四,明军攻破桂林城防,进入城内。孔有德命令焚毁王府,并在临终前将儿子托付给侍卫白云龙。孔家全体成员在城破后被满门抄斩,孔庭训被捕并最终于六年后被李定国处死,孔家唯一幸存者是孔四贞,她成功逃脱。
李定国攻克桂林后,乘胜追击,很快收复了广西全境。清军将领线国安等人仓皇逃入广东境内。李定国仅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就成功收复湖南、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逼死了清朝亲王孔有德,堪称战果辉煌。
桂林之战成为清军入关以来,南明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极大鼓舞了汉人抗清的士气。然而,这场胜利却为南明内部的矛盾埋下了隐患,尤其是坐镇后方的孙可望开始感到嫉妒,对李定国开始暗地里进行打压。
孙可望,表面上忠厚老实,实际上却充满野心。在乱世之中,他逐渐萌生了割据一方、称霸一方的梦想。他不甘心仅仅充当一个大西军的领袖,他渴望掌握更大的权力。因此,在四位大西政权的统治者中,孙可望最大的烦恼就是无法完全控制李定国和刘文秀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