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是曹操的堂弟。年少时,他性格叛逆,不满官场上的种种规矩,属于那种对现实体制抱有强烈不满的愤怒青年,同时也喜欢骑马射箭,行踪不定,行为放荡不羁。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改变,变成了一个严格遵守纪律、令众人敬佩的模范军官。
在曹操征讨陶谦、吕布以及马超的战争中,曹仁多次担任主力将领。比如,他率军击败了陶谦的猛将吕由,成功平定了徐州地区;又活捉了吕布麾下的重要将领刘何;还击溃了响应马超的苏伯和田银。虽然这些对手不是顶级猛将,但在曹操麾下云集众多智谋过人的谋士和勇猛的将军中,曹仁几乎是他队伍中唯一的顶尖战将。即便是后来著名的官渡之战和南郡之战,曹操给他的助手也只是史焕、牛金之类的中坚力量,远不及夏侯惇、夏侯渊等夏侯家族五子良将的强大配置。由此可见,有时过于信任一个人反而不是好事。
当曹操出兵攻打张绣时,曹仁被任命为战略预备队的指挥官。张绣在追击撤退的曹操时,遭到曹操亲自指挥的军队迎头痛击,曹军几乎崩溃。幸亏曹仁及时出现,振奋士气,挽救了局面,避免了大败。多年以后,曹操的后代们遇到紧急状况时,却未能像曹仁那样稳住军心,说明他的统御能力实属难得。
攻城战方面,曹仁击败过周瑜和关羽这两位东吴和蜀汉的名将,历史上对曹仁的评价极高。关羽和张飞都只被称为“万人敌”,而曹仁却被誉为“天人”,这个称号极其尊崇。
不仅如此,曹仁的勇猛甚至被认为超过了五子良将中最著名的张辽。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傅玄曾评价说:“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意即曹仁的勇敢无人能及,张辽也只能排在其后。在曹操那代曹氏宗亲中,除了曹操本人,曹仁无疑是最出色的军事将领,连夏侯惇和夏侯渊也无法与之匹敌。
公元222年9月,曹丕派遣曹仁、曹休、曹真三位宗室将领分三路伐吴。曹休和曹真的战事已被详细记载,这里重点讲述曹仁攻打东吴的重要关隘濡须坞。
濡须坞位于东吴的边境,地位极为重要。其得失直接影响长江防线的稳固,关乎东吴都城建业和国家社稷的安危,因此孙权特别重视,多次派遣勇猛善战的将领镇守此地。自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筑起濡须坞以来,朱然、蒋钦、吕蒙、周泰、朱桓、骆统、张承、钟离牧等名将都曾驻守于此。
濡须的位置处于交通要冲,北靠险峻山岭,南控江口,掌握着连接中原和江南的重要水路。每当魏军大举进犯,东吴都会出动建业附近的中军主力前来支援,确保濡须不失。这么难攻的地方,连曹操都曾四次攻打失败,为什么曹仁和后来的魏军还要反复进攻呢?其实原因很明显,就像孙权反复攻打合肥却未成功一样,合肥是战略重镇;濡须对于曹魏来说也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门槛。
占据濡须,意味着可以封锁江上航道,东吴的船队将无法北上,失去发挥海军优势的机会,给魏国带来极大军事优势。
曹丕这次南征采取了不同策略,避免以往曹操集中兵力单点进攻的弊端。以往如赤壁、巢湖之战,曹操军队过于集中,反而让吴军容易集中防守。而这次,曹丕采取三路分进,分散东吴兵力,战略效果显著。史料记载,濡须守军兵力有限,且无援军到来,守将朱桓和士卒“各有惧心”,士气低落。
镇守濡须的是朱桓,切勿与江陵之战中抵抗曹真的朱然混淆。朱桓出身名门朱治家族,朱治曾辅佐孙坚和孙策,朱桓长期镇守东吴边陲,忠诚勇猛。
曹仁此次带领数万步骑兵自合肥出发,先派蒋济佯攻羡溪,试图诱使吴军调兵分散守军力量,真正目标是攻占濡须中洲,因为中洲是朱桓军的家属所在,攻破这里可威胁吴军投降。计划严密,一旦成功,将对东吴造成致命打击。
朱桓初时中计,调兵救援羡溪,只留下五千兵力守城。得知曹仁大军临近后,他急忙召回援兵,仍未及至,曹军已逼近城下。朱桓镇定自若,安抚士气,强调地利优势和守军的韧性。
随后,朱桓采取偃旗息鼓策略,假装怯战以迷惑曹军。曹仁则依计划派常雕统领五千兵力乘油船进攻中洲岛。中洲岛居民为吴军家眷,若落魏手,将极大动摇吴军士气。
朱桓派严圭、骆统防守中洲,自己率步兵坚守濡须城。骆统生于吴郡,为东吴名臣,政治军事皆有建树,曾随陆逊大破刘备军,治理地方时节俭爱民,颇受器重。
中洲守军获悉援军将至,士气大振,开始积极抵抗魏军。骆统率水军强攻常雕舰队,双方激烈交战。骆统表现英勇,极大振奋吴军士气,令魏军王双和诸葛虔产生退意。
魏军企图用船只撞击吴军战船,造成混乱,但吴军迅速反击,登舰厮杀。魏军船只受损严重,多名士兵被打落水中,常雕虽勇猛抵抗,终被吴军杀死,王双亦被俘。
中洲之战吴军胜利,成功守住要地。曹泰得知消息后,撤退至橐皋。朱桓率军出城追击,斩杀数千魏军,魏军惨败。
曹仁对儿子曹泰的作战不利表示理解,并感慨东吴军队狡猾难缠。这场战败对曹仁影响极大,作为一生征战的将领,晚节不保的打击令他忧郁。
《三国志·曹仁传》因避讳未记此战败绩。相比曹真和曹休,曹仁表现最差。
公元223年三月,因三路伐吴战事不利,曹丕命令三军撤退,历时数年的魏吴大战才宣告结束。
被俘的王双史料未详其结局,但后续仍随曹真出战,最终战死。曹丕虽败未气馁,誓要终结孙权势力。
不久,曹仁在刚回营后去世,享年55岁。此时,魏国失去两大名将曹仁和张辽,正值曹吴对峙关键时期。
正当孙权、曹丕心情沉重时,刘备这一共同劲敌却去世,给双方带来暂时的缓解。
史料引证:
- 《三国志·朱桓传》记载曹仁围攻濡须,伪攻羡溪计策,以及朱桓的反应。
- 《三国志·吕蒙传》提及吕蒙抵抗曹公于濡须。
- 《三国志·朱然传》描述濡须及三关的地理险要。
- 《建康实录》记载曹仁派子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