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要读唐诗?鲁迅、钱钟书等名家,都曾给出过确切答案
迪丽瓦拉
2025-09-22 00:33:13
0

“父选母抄,圆圆留念”——这句字,出现在钱钟书所选、杨绛所抄的《钱钟书选唐诗》封面上,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这本《唐诗选》历时整整七年才完成,其背后,是两位文化巨匠对唐诗深刻的热爱与尊崇。

2020年11月21日,恰逢钱钟书诞辰110周年,这部精心编选的唐诗集终于正式出版。随着这本书的面世,“为什么要读唐诗”这一问题,再次在公众之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其实,关于“为何要读唐诗”,历史上不少文人早已提出过他们的见解。鲁迅曾明确指出,唐代诗歌可谓是“天下之最”,因此,他鼓励世人: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亦大可不必动手。”

朱自清也有过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尤其是杜甫的诗歌,影响力无人能及。在评论《唐诗三百首》时,他曾这样写道:

“杜甫却各体诗都是创作,全然不落古人窠臼。他以时事入诗,议论入诗,使诗散文化,使诗扩大境界;一方面研究律诗的变化,用来表达各种新题材。他的影响的久远,似乎没有一个诗人比得上。”

而现年99岁的教育家叶嘉莹则从生活的角度来解释“读唐诗”的意义。她指出,经历过一些人生的风雨后,人们常常会在脑海中回忆起曾经背诵过的唐诗中的美好句子,这时候,读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感受到美,它还能够给人一种深刻的顿悟感:“噢,原来人生是这样的!”

她的这番话,后来被台湾学者蒋勋进一步佐证。他在书中写道,自己曾在巴黎留学多年未能归家。某年春天,蒋勋在巴黎街头看到一棵树,树上的花瓣全然飘落,这一瞬间,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轻时背诵的《春江花月夜》中的那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他突然间陷入深深的感悟之中,仿佛在那一刻,自己与古代诗人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那种思乡的情感,正如唐诗所传达的那般真实与细腻。

蒋勋随后在他的作品《蒋勋读唐诗》中,写道:

“当你跨过生命中的千丘万壑,你会发现,有一首唐诗正在前面静静等着你。”

与这些名家不同,钱钟书在回答“为什么要读唐诗”时,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为了让唯一的女儿钱瑗能够好好读唐诗,他和杨绛从1983年到1991年,日复一日,精心完成了这项工作。七年之间,杨绛手写了钱钟书从《全唐诗》中精心挑选的1997首唐诗。

除了诗歌的内容外,杨绛在抄写过程中,还在手稿上做下了时间、感悟以及他们的旅行记录,仿佛是通过这些文字,传递出他们对时光流转、岁月变迁的深刻理解。也许,他们希望女儿在翻阅这本唐诗选集时,能感受到父母亲手为她编写的诗意岁月。

然而,命运弄人,完成这本唐诗选集不到七年,钱瑗便英年早逝。为了避开“睹物思人”的痛苦,杨绛将这本珍贵的手稿赠予了吴宓的女儿吴学昭。吴学昭在得到了杨绛的同意后,决定将这本唐诗选集公开出版。她不仅热爱唐诗,还知道,这本唐诗选集所代表的,是钱钟书和杨绛夫妻俩七年如一日的心血,是对唐诗的推崇与传承。

《钱钟书选唐诗》收录了308位唐代诗人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杜甫和白居易。杜甫的诗选了174首,白居易的诗选了184首。单从数量上看,足以体现出钱钟书对这两位诗人的深厚敬意。

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正因为如此,钱钟书在编选过程中,特意将杜甫的《兵车行》放在了前面,而杨绛在抄写时也分外用心。钱钟书更是用红笔标出了杨绛书法中那些尤为出色的部分。

《兵车行》一开篇便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描绘了一个紧张激烈的战争场景,令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画面。每次读到这句诗,钱钟书都会忍不住发出“精妙”的赞叹。

至于白居易,他的《琵琶行》无疑是钱钟书最推崇的诗作之一。尤其是诗中的两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表面上看似在描写琵琶声,但钱钟书却看出了其中隐藏的情感波动。他认为,这并非单纯的音响描写,而是白居易在表达自己心中的孤独与哀愁,尤其是在看到琵琶女的命运后,他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叹。

钱钟书夫妇通过七年如一日的执着,不言而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读唐诗”这一问题——因为“诗就在那儿,生生不息,跨越千年。”它在那里,我们就应当去读它,感受它。

然而,今天的时代,信息化爆炸,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很多人追求快速的获取知识,真正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唐诗的,的确是少之又少。但唐诗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最应当被拾起的一部分,因为它能够平息浮躁的心情,让人内心安宁。同时,它还能赋予人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样的自信,给人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定信念,而这种坚定和自信,正是如今社会中尤为缺乏的。

哲人曾说:“去读唐诗吧,读着读着,你的问题或许就能解决了!”正如他说的那样,唐诗不仅能让人心境平和,它所蕴含的智慧,也常常能为我们找到生活的答案。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他强调“诗教”的重要性,认为诗歌不仅能够启迪心智,还能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诗能用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也能用来表达对君主的忠诚,甚至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中国诗歌,始于《诗经》,经过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几千年间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统。而其中,唐诗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一部分。

如今,我们如何继续传承唐诗这一文化瑰宝呢?2023年2月5日,元宵节当天,抖音与西安交响乐团联合推出了《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并以此为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的春节特别企划,试图通过诗词的吟诵与交响乐的结合,将唐诗的美丽传递给更多人。此后,许多名家也将参与到唐诗的朗读与传递中,进一步拉近唐诗与现代社会的距离。

让我们共同期待,唐诗的光芒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重新绽放光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波... 1924年夏天,波兰当局接到消息,说在布列斯特的山脉中,隐藏着一座一战时期的军需库。知情人士透露,这...
原创 诸...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被广泛认为是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之一。他的智慧和策略至今仍为人称道,大...
原创 关... 云长的威名震慑华夏,孟起的名字则传遍关中。马超自有吕布的勇气,曾与“万人敌”张飞激战,势均力敌,难分...
“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馆... 新华社香港11月18日电(黄茜恬)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重磅特展“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馆珍藏”18...
原创 项... 当你完成了一项任务,感到十分得意,甚至略带自豪地大喊“还有谁?”时,可能并不知道,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
原创 西... 西周初期,周武王、周公和周成王通过封建制度来稳定政权,给亲戚们分封土地,以此来防守和巩固周朝的统治。...
原创 关... 这个观点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虽然黄忠已经是年纪偏大,但依然体力充沛,表现出不输年轻人的英勇。然而,庞德...
原创 有...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是满洲入关并建立大清王朝的重要人物,没有他们,明朝或许还会继续存在,历史上也就没有“...
原创 诸... 一部《三国演义》里有太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许多经典桥段也常成为我们饭后茶余的谈资。作为一个三国铁粉...
原创 太...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王朝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封建社会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百姓...
原创 朱...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贫困家庭,年少时经历了流浪和困苦的生活。他对民间经济的不平等有着深刻的了解。即位后...
原创 韩... 韩信是西汉开国的重要功臣和军事家,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武将的战斗力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超一流猛将、一流猛将、二流武将、三流武将和不入...
原创 赵...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的深夜,公元976年11月14日,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去世。《宋史》对赵匡胤的死...
原创 历...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皇帝无疑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们拥有巨大的权力,但也因此常常被各方评价和...
原创 井... 相对于地方军队,国民革命军(也就是蒋介石所说的国民党军队)在组织上要更为规范一些。那个时候,共产党还...
原创 她... 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任皇帝,虽然他只在位了24年,但他的名字和一段至今被传颂的爱情故事,依然让人...
原创 “... 公元前180年,西汉朝迎来了一个重大变化,刘邦的嫡系后代不再继承皇位,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庶长子刘恒。当...
原创 1... 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不断遭遇失败,士气低落,军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国...
原创 明... 明清时期,蒙古人的战斗力大幅下降,这与他们曾经横扫天下的祖先相去甚远。蒙古人虽然曾俘虏过明英宗,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