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要读唐诗?鲁迅、钱钟书等名家,都曾给出过确切答案
迪丽瓦拉
2025-09-22 00:33:13
0

“父选母抄,圆圆留念”——这句字,出现在钱钟书所选、杨绛所抄的《钱钟书选唐诗》封面上,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这本《唐诗选》历时整整七年才完成,其背后,是两位文化巨匠对唐诗深刻的热爱与尊崇。

2020年11月21日,恰逢钱钟书诞辰110周年,这部精心编选的唐诗集终于正式出版。随着这本书的面世,“为什么要读唐诗”这一问题,再次在公众之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其实,关于“为何要读唐诗”,历史上不少文人早已提出过他们的见解。鲁迅曾明确指出,唐代诗歌可谓是“天下之最”,因此,他鼓励世人: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亦大可不必动手。”

朱自清也有过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尤其是杜甫的诗歌,影响力无人能及。在评论《唐诗三百首》时,他曾这样写道:

“杜甫却各体诗都是创作,全然不落古人窠臼。他以时事入诗,议论入诗,使诗散文化,使诗扩大境界;一方面研究律诗的变化,用来表达各种新题材。他的影响的久远,似乎没有一个诗人比得上。”

而现年99岁的教育家叶嘉莹则从生活的角度来解释“读唐诗”的意义。她指出,经历过一些人生的风雨后,人们常常会在脑海中回忆起曾经背诵过的唐诗中的美好句子,这时候,读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感受到美,它还能够给人一种深刻的顿悟感:“噢,原来人生是这样的!”

她的这番话,后来被台湾学者蒋勋进一步佐证。他在书中写道,自己曾在巴黎留学多年未能归家。某年春天,蒋勋在巴黎街头看到一棵树,树上的花瓣全然飘落,这一瞬间,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轻时背诵的《春江花月夜》中的那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他突然间陷入深深的感悟之中,仿佛在那一刻,自己与古代诗人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那种思乡的情感,正如唐诗所传达的那般真实与细腻。

蒋勋随后在他的作品《蒋勋读唐诗》中,写道:

“当你跨过生命中的千丘万壑,你会发现,有一首唐诗正在前面静静等着你。”

与这些名家不同,钱钟书在回答“为什么要读唐诗”时,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为了让唯一的女儿钱瑗能够好好读唐诗,他和杨绛从1983年到1991年,日复一日,精心完成了这项工作。七年之间,杨绛手写了钱钟书从《全唐诗》中精心挑选的1997首唐诗。

除了诗歌的内容外,杨绛在抄写过程中,还在手稿上做下了时间、感悟以及他们的旅行记录,仿佛是通过这些文字,传递出他们对时光流转、岁月变迁的深刻理解。也许,他们希望女儿在翻阅这本唐诗选集时,能感受到父母亲手为她编写的诗意岁月。

然而,命运弄人,完成这本唐诗选集不到七年,钱瑗便英年早逝。为了避开“睹物思人”的痛苦,杨绛将这本珍贵的手稿赠予了吴宓的女儿吴学昭。吴学昭在得到了杨绛的同意后,决定将这本唐诗选集公开出版。她不仅热爱唐诗,还知道,这本唐诗选集所代表的,是钱钟书和杨绛夫妻俩七年如一日的心血,是对唐诗的推崇与传承。

《钱钟书选唐诗》收录了308位唐代诗人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杜甫和白居易。杜甫的诗选了174首,白居易的诗选了184首。单从数量上看,足以体现出钱钟书对这两位诗人的深厚敬意。

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正因为如此,钱钟书在编选过程中,特意将杜甫的《兵车行》放在了前面,而杨绛在抄写时也分外用心。钱钟书更是用红笔标出了杨绛书法中那些尤为出色的部分。

《兵车行》一开篇便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描绘了一个紧张激烈的战争场景,令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画面。每次读到这句诗,钱钟书都会忍不住发出“精妙”的赞叹。

至于白居易,他的《琵琶行》无疑是钱钟书最推崇的诗作之一。尤其是诗中的两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表面上看似在描写琵琶声,但钱钟书却看出了其中隐藏的情感波动。他认为,这并非单纯的音响描写,而是白居易在表达自己心中的孤独与哀愁,尤其是在看到琵琶女的命运后,他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叹。

钱钟书夫妇通过七年如一日的执着,不言而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读唐诗”这一问题——因为“诗就在那儿,生生不息,跨越千年。”它在那里,我们就应当去读它,感受它。

然而,今天的时代,信息化爆炸,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很多人追求快速的获取知识,真正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唐诗的,的确是少之又少。但唐诗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最应当被拾起的一部分,因为它能够平息浮躁的心情,让人内心安宁。同时,它还能赋予人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样的自信,给人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定信念,而这种坚定和自信,正是如今社会中尤为缺乏的。

哲人曾说:“去读唐诗吧,读着读着,你的问题或许就能解决了!”正如他说的那样,唐诗不仅能让人心境平和,它所蕴含的智慧,也常常能为我们找到生活的答案。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他强调“诗教”的重要性,认为诗歌不仅能够启迪心智,还能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诗能用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也能用来表达对君主的忠诚,甚至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中国诗歌,始于《诗经》,经过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几千年间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统。而其中,唐诗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一部分。

如今,我们如何继续传承唐诗这一文化瑰宝呢?2023年2月5日,元宵节当天,抖音与西安交响乐团联合推出了《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并以此为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的春节特别企划,试图通过诗词的吟诵与交响乐的结合,将唐诗的美丽传递给更多人。此后,许多名家也将参与到唐诗的朗读与传递中,进一步拉近唐诗与现代社会的距离。

让我们共同期待,唐诗的光芒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重新绽放光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不断遭遇失败,士气低落,军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国...
原创 明... 明清时期,蒙古人的战斗力大幅下降,这与他们曾经横扫天下的祖先相去甚远。蒙古人虽然曾俘虏过明英宗,也有...
原创 若...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出自《三国演义》的名言,是水镜先生随口对刘备说的一句话,却成了整个...
原创 梁... 南朝的南齐与梁朝是由同一家族建立的,这个家族就是南兰陵萧氏。南齐政权由萧道成在479年建立,后来,萧...
封面直播打卡四川“四普”新发现 蜀地宝藏上新了 封面直播打卡四川“四普”新发现 漫步在四川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与田...
原创 清... 导读: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清宫举行了道光帝继位后的第一次大规模选秀,两位美丽的十四岁少女成功...
一份至真至纯的入党誓词 “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这是1931...
原创 古... 庞贝古城的妓院装饰着描绘色情和异国情调场景的壁画:但现实要残酷和平凡得多。托马斯·沙汉/维基共享资源...
朋友们瞧瞧这几个人的面相图一:... 朋友们 瞧瞧这几个人的面相 图一:希特勒 图二:日本裕仁 图三:内塔尼亚胡 图四:高市早苗...
彭玉麟:中法战争的“操盘手” (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中法战争图画 脚穿草鞋、手握钢刀的67岁老将冯子材。 同...
原创 清... 清朝末期,军阀割据,战火四起,这时候出现了一支崭新的武装力量——太平天国。最初,太平天国宣扬的口号是...
原创 此...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女性统治者以其卓越的能力和非凡的成就,赢得了“女版成吉思汗”的称号。她的传...
原创 美... 中国有句老话:“大水冲了龙王庙”,意思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最近我看到一个新闻,讲的是一个社区的邻居们因...
原创 华... 在介绍龙脉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与龙脉有关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涉及秦始皇,还与龙脉的传说息息相关。...
距今8100年,考古发现“最早... 距今8100年,考古发现“最早的江南” 经过近3年考古发掘,位于溧阳市的鲍家遗址初露峥嵘,这处现存2...
原创 清... 咸丰皇帝去世后,朝政完全由慈禧掌控,他的儿子光绪和溥仪成了她的傀儡。鸦片战争后,摄影技术传入中国,但...
原创 原... 宋朝一直以“弱”著称,尤其是南宋,它只控制了中国的半壁江山。然而,尽管面对蒙古这种横扫欧亚的强大力量...
1275年,元军南下,潭州之战... 1275年,元军南下,潭州孤立。就在这场围困将近尾声的夜里,知府李芾悄悄吩咐家人全体灌醉。他一言未发...
吉鸿昌:铁骨铮铮,恨不抗日死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英雄,他叫吉鸿昌。他的故事,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懂得...
原创 清... 标题:清朝一小官员,因为值夜班,被皇帝发现,连升几级到两广总督。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有一位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