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选母抄,圆圆留念”——这句字,出现在钱钟书所选、杨绛所抄的《钱钟书选唐诗》封面上,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这本《唐诗选》历时整整七年才完成,其背后,是两位文化巨匠对唐诗深刻的热爱与尊崇。
2020年11月21日,恰逢钱钟书诞辰110周年,这部精心编选的唐诗集终于正式出版。随着这本书的面世,“为什么要读唐诗”这一问题,再次在公众之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其实,关于“为何要读唐诗”,历史上不少文人早已提出过他们的见解。鲁迅曾明确指出,唐代诗歌可谓是“天下之最”,因此,他鼓励世人: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亦大可不必动手。”
朱自清也有过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尤其是杜甫的诗歌,影响力无人能及。在评论《唐诗三百首》时,他曾这样写道:
“杜甫却各体诗都是创作,全然不落古人窠臼。他以时事入诗,议论入诗,使诗散文化,使诗扩大境界;一方面研究律诗的变化,用来表达各种新题材。他的影响的久远,似乎没有一个诗人比得上。”
而现年99岁的教育家叶嘉莹则从生活的角度来解释“读唐诗”的意义。她指出,经历过一些人生的风雨后,人们常常会在脑海中回忆起曾经背诵过的唐诗中的美好句子,这时候,读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感受到美,它还能够给人一种深刻的顿悟感:“噢,原来人生是这样的!”
她的这番话,后来被台湾学者蒋勋进一步佐证。他在书中写道,自己曾在巴黎留学多年未能归家。某年春天,蒋勋在巴黎街头看到一棵树,树上的花瓣全然飘落,这一瞬间,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轻时背诵的《春江花月夜》中的那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他突然间陷入深深的感悟之中,仿佛在那一刻,自己与古代诗人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那种思乡的情感,正如唐诗所传达的那般真实与细腻。
蒋勋随后在他的作品《蒋勋读唐诗》中,写道:
“当你跨过生命中的千丘万壑,你会发现,有一首唐诗正在前面静静等着你。”
与这些名家不同,钱钟书在回答“为什么要读唐诗”时,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为了让唯一的女儿钱瑗能够好好读唐诗,他和杨绛从1983年到1991年,日复一日,精心完成了这项工作。七年之间,杨绛手写了钱钟书从《全唐诗》中精心挑选的1997首唐诗。
除了诗歌的内容外,杨绛在抄写过程中,还在手稿上做下了时间、感悟以及他们的旅行记录,仿佛是通过这些文字,传递出他们对时光流转、岁月变迁的深刻理解。也许,他们希望女儿在翻阅这本唐诗选集时,能感受到父母亲手为她编写的诗意岁月。
然而,命运弄人,完成这本唐诗选集不到七年,钱瑗便英年早逝。为了避开“睹物思人”的痛苦,杨绛将这本珍贵的手稿赠予了吴宓的女儿吴学昭。吴学昭在得到了杨绛的同意后,决定将这本唐诗选集公开出版。她不仅热爱唐诗,还知道,这本唐诗选集所代表的,是钱钟书和杨绛夫妻俩七年如一日的心血,是对唐诗的推崇与传承。
《钱钟书选唐诗》收录了308位唐代诗人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杜甫和白居易。杜甫的诗选了174首,白居易的诗选了184首。单从数量上看,足以体现出钱钟书对这两位诗人的深厚敬意。
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正因为如此,钱钟书在编选过程中,特意将杜甫的《兵车行》放在了前面,而杨绛在抄写时也分外用心。钱钟书更是用红笔标出了杨绛书法中那些尤为出色的部分。
《兵车行》一开篇便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描绘了一个紧张激烈的战争场景,令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画面。每次读到这句诗,钱钟书都会忍不住发出“精妙”的赞叹。
至于白居易,他的《琵琶行》无疑是钱钟书最推崇的诗作之一。尤其是诗中的两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表面上看似在描写琵琶声,但钱钟书却看出了其中隐藏的情感波动。他认为,这并非单纯的音响描写,而是白居易在表达自己心中的孤独与哀愁,尤其是在看到琵琶女的命运后,他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叹。
钱钟书夫妇通过七年如一日的执着,不言而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读唐诗”这一问题——因为“诗就在那儿,生生不息,跨越千年。”它在那里,我们就应当去读它,感受它。
然而,今天的时代,信息化爆炸,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很多人追求快速的获取知识,真正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唐诗的,的确是少之又少。但唐诗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最应当被拾起的一部分,因为它能够平息浮躁的心情,让人内心安宁。同时,它还能赋予人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样的自信,给人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定信念,而这种坚定和自信,正是如今社会中尤为缺乏的。
哲人曾说:“去读唐诗吧,读着读着,你的问题或许就能解决了!”正如他说的那样,唐诗不仅能让人心境平和,它所蕴含的智慧,也常常能为我们找到生活的答案。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他强调“诗教”的重要性,认为诗歌不仅能够启迪心智,还能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诗能用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也能用来表达对君主的忠诚,甚至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中国诗歌,始于《诗经》,经过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几千年间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统。而其中,唐诗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一部分。
如今,我们如何继续传承唐诗这一文化瑰宝呢?2023年2月5日,元宵节当天,抖音与西安交响乐团联合推出了《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并以此为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的春节特别企划,试图通过诗词的吟诵与交响乐的结合,将唐诗的美丽传递给更多人。此后,许多名家也将参与到唐诗的朗读与传递中,进一步拉近唐诗与现代社会的距离。
让我们共同期待,唐诗的光芒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重新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