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祐樘及其泰陵
朱祐樘,生于1470年,卒于1505年,明宪宗朱见深之子,1487年至1505年在位,是明朝重要的皇帝之一。
朱祐樘出生在一个极为特殊的环境中。当时明宪宗的后宫中,没有任何嫔妃敢轻易怀孕生子。原因是宪宗的宠妃万贵妃,年长宪宗十七岁,独享皇上的无尽宠爱。她自己无法生育,却禁止其他妃嫔有孕,如果有人怀孕,万贵妃便会残忍地对母子二人下毒手。在这样的残酷环境中,朱祐樘的诞生和存活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故事。
朱祐樘的母亲纪氏,是宫中一名职位低微的女史,负责管理皇宫藏书。1469年秋天,宪宗朱见深偶然进入书房,得幸于纪氏,纪氏由此怀孕。纪氏生下朱祐樘后,因害怕万贵妃的威胁,不得不忍痛将婴儿交给门监张敏,命其将孩子溺死。张敏心地善良,知道皇上没有子嗣,便暗中秘密抚养朱祐樘,救了他的命。
六年后,有一天宪宗召见张敏梳头时感叹:“朕年事已高,仍无子嗣。”张敏跪地坦言:“皇上其实有子!”他告诉宪宗,朱祐樘正藏身安乐堂内。宪宗大惊,张敏详细讲述了朱祐樘的来历。宪宗听后喜出望外,立即下令接回儿子,册封纪氏为淑妃。然而好景不长,纪氏不久在新居永寿宫中突然暴死,门监张敏也选择服毒自尽。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深知万贵妃的凶狠,便将孙子接至仁寿宫亲自抚养,才保住了太子的安全。
1469年,朱祐樘正式被立为太子。1487年,他继承皇位,成为明孝宗。
孝宗登基后,果断整肃前朝奸臣,如太监梁芳、礼部右侍郎李孜省和太常寺卿邓常恩等,严惩贪污腐败。同时,他清除冒领官俸的3000多名艺人和僧人,将罪大恶极的继晓处死,恢复了朝廷的廉洁风气。
孝宗执政期间,注重选拔贤能,王恕、马文升、刘大更、李东阳等一批名臣活跃朝堂,形成了“朝中多君子”的局面。孝宗推行的强国富民政策得以持续贯彻,这离不开那些忠诚正直的大臣们的辅佐和努力。
孝宗每年减免河南等灾区的税赋,救济灾民。1492年,他任命刘大夏驻守山东阳谷,整治黄河水患。经过两年努力,多项水利工程顺利完成,成功遏制了水患,保障了百姓安居乐业。
在即位后期,孝宗倾力整顿朝纲,渴望振兴帝国。他重用贤臣,严惩横行的权贵,清理懒散无能的官员,裁减宫廷“织造”机构,节省了大量开支。
孝宗朱祐樘被誉为明朝中期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1505年,孝宗因病去世,年仅3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的泰陵。
关于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
1505年,即弘治十八年,泰陵正式开工。工匠和兵役人员超过万人,经过四个月紧张施工,玄宫完工。同年10月19日,孝宗安葬于此。次年3月,陵园地面建筑全部竣工。据《明武宗实录》记载,陵寝建筑包括“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圣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长142丈,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带五室,左右厢房及纸炉各两座,宫门一座设三室,神厨、奉祀房、伙房各一所,桥梁五座,神功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
清乾隆年间(1785~1787年),泰陵进行了大规模修葺。碑亭被拆除,祾恩殿和祾恩门的金丝楠木柱更换为石柱。传说这些拆下的楠木柱被用于乾隆皇帝自己的陵寝建筑。
1541年8月,孝康敬皇后张氏去世,也被安葬于泰陵。
经过数百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泰陵曾严重损毁。2006年,进行了耗资3800万元的修复工程,对明楼挑顶换瓦,碑亭遗存进行了妥善安置,残墙得到保护,方城墙体砖石被剔补,哑巴院及影壁修复,陵区排水系统疏通。
目前,明泰陵实行封闭管理,不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