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对历史中的谜团、奇闻轶事以及神秘人物充满兴趣。然而,这些历史故事背后未必都是真实的历史,它们往往源于民间传说,经过传世流传、添油加醋的加工,最后才形成所谓的“野史”。这些故事,虽然有一定的吸引力,却并非历史学的正统内容。
真正的历史是指那些曾经发生的事件,是客观且真实的存在。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无法亲身回到过去去经历那些历史事件,所以只能依赖古籍记载和民间流传的故事来感知和推敲历史的真相。因此,许多历史谜团就此产生,直到今天依然无法解开。例如,包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他究竟是如何去世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死于毒杀。然而,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包拯的死因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包拯不仅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一生行事公正、廉洁,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后世也有不少以包拯为题材的影视剧,这些剧集主要展现了包拯断案如神的传奇形象。在影视剧中,包拯常常被塑造成一位黑脸官员,额头上有一个突起的小月牙,因此被大家称为“包青天”。但事实上,包拯并不是黑脸,而是后人根据流传下来的故事逐渐塑造了这个形象。
包拯出生于安徽合肥,从小聪慧好学,勤奋读书。28岁时,他高中进士,获得了进入京城为官的机会。然而,包拯非常孝顺父母,考虑到年迈的父母,他决定放弃这次机会,留在家乡担任地方官。在家乡,他一心为民、清廉奉公,百姓安居乐业,包拯也因此深受民众的爱戴,被誉为“好官”。
当包拯的父母相继去世后,按照当时的礼制,包拯必须守孝。守孝期满后,尽管他可以毫无牵挂地前往京城任职,但他仍然不舍离开父母曾生活过的地方,始终不愿离开。乡亲们见包拯如此固执,纷纷劝说他离开这个小乡村,去更广阔的天地为民造福。最终,包拯才答应赴京继续做官。
包拯的廉洁无私是他为人所知的特点。当初,皇帝派他到“端州”任职,端州盛产砚台,砚台品质上乘,每一块都价值连城。然而包拯在任期内始终没有私藏过一块砚台,令人钦佩。
包拯所在的时代正是北宋时期,这一时期,北宋虽然经济繁荣,但政治却相对软弱。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偏重文官的权力,以避免武将的权力过大而引发叛乱。然而,这一政策导致北宋的军事实力大为削弱,而与此同时,来自北方的契丹族不断骚扰,最终北宋与契丹达成和议,每年支付“岁币”来换取和平。
面对国家的危机,包拯冒着风险向皇帝进谏,提议加强国防力量,扩充军队,并且力主废除贪官,选拔贤才,为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包拯被任命为开封府的执政官。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政治中心,权贵云集。在这里,包拯公正断案、刚正不阿,尽管没有“断案如神”的传奇,但他无疑做到了公平、公正,不畏强权。这一时期,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民间便流传出了“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的谚语。
然而,在1062年,包拯突然因病去世,时年64岁。虽然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年龄,但他病重后的13天便匆匆去世,令许多人感到困惑。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夺走一位贤官的生命呢?这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历史记载中提到,包拯发病后很快病情加重。具体记载道:“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这一段记载显然反映了包拯生病的突发性。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包拯是被毒死的。那么,究竟是谁下的毒手呢?
史料中提到“上遣使送良药”,而“上”指的就是皇帝。有人猜测,是否可能是皇帝毒死了包拯?然而,从宋仁宗的反应来看,这一论断似乎难以成立。包拯死后,宋仁宗亲自前往吊唁,并且停止了听政一天,表现出极大的哀悼之情。
包拯一生廉洁奉公,铁面无私,打击了不少权贵的利益。可以想象,这样的清官无疑会树敌无数,也会引来不少恶意。当时官场的腐败程度极高,包拯的直言不讳和刚正不阿自然得罪了不少人,甚至可能因此招致了不法之徒的毒手。
1973年,在安徽的一个钢铁厂扩建过程中,工人们在土地下发现了遗骸,引起了当地考古学家的高度关注。经过勘探,考古队发现了一副棺椁,里面埋着两具尸骨。根据体型判断,其中一具为男尸,另一具则较为纤细,推测是包拯和其妻的遗骨。考古学家进行了详细的尸体检测,旨在解开包拯死亡的谜团。
经过科学分析,包拯的尸骨中并无明显外伤,这意味着他在生前并未受到暴力伤害。进一步分析发现,包拯体内的钙、铁、汞等元素含量较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则与普通人无异。这些元素在人体内的分布,提供了关于包拯死因的重要线索。
汞元素与朱砂及水银密切相关,古代有些人会通过注水银来防腐,慈禧太后便是其中之一。经过分析,包拯体内的汞元素含量较高,可能与此有关。然而,毒死包拯的传闻并没有得到证实。科学家推测,包拯之死可能并非人为毒死,而是长期过度劳累、体力透支、年事已高所导致的突发疾病。
包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清官之一,他的死因之谜或许永远无法完全解开,但他的清廉形象却深深铭刻在每个人心中。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清正廉洁,世人无法接受他突然离世的事实,才使得包拯的死因显得更加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