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的12万大军如潮水般涌向大别山。这次出征来得异常突然,距离羊山集大战仅有九天时间,令外界惊讶不已。这一决定是刘伯承的果断选择。最初,中央军委计划让刘邓休整一个月,然而,经过不断调整,时间从最初的一个月缩短为15天,后来又紧急修改为10天左右的休整期,然而,到了8月7日傍晚,刘邓的军队便已经整装出发。
这次提前行动的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敌情紧张,二是水情紧迫。刘邓军部的杨国宇在他的日记中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8月2日,赵楼。黄河水位急剧上涨,从滦口的2米猛增至30.3米,水深达8米,水宽超过541米。”他还提到,虽然敌人的活动有所加剧,但这并不构成太大的威胁,然而黄河的水情却完全无法抗拒。“刘邓今天又给军委发报,详细阐明了军队的行动计划……”
8月3日的日记记录了更为紧张的局势。刘邓再次向军委报告,特别提到黄河的缺口,情况异常危险。临涣集和东明集已被敌军控制,这使得刘邓的军队面临极大威胁。根据刘邓的判断,如果黄河决口,他将被迫出动。然而,令他欣喜的是,敌军也正在抢修河堤,这给了刘邓一线希望。刘伯承对此感到颇为高兴,笑言:“蒋委员这回真不错,给他记上一大功!”
在这场紧张的军事对决中,刘邓始终保持清醒的判断。8月6日,这一天成为了关键的转折点。刘伯承果断决定,次日便启动进攻。时任刘邓司令部作战科长的张生华将军在回忆文章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天的会议情况。8月6日,刘邓与张际春副政委、李达参谋长等领导在作战室召开会议,讨论接下来的战略部署。刘邓特意打破了常规,强调此次战役的战略性,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整个上午,气氛异常紧张,参谋人员们聚精会神地听取刘邓的指示,仔细观察他的每一个动作。刘邓在图纸前反复审视敌军的布局,眼神坚定而专注,不时询问参谋人员的意见,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决策。
张生华回忆道:“大家都在安静地听着,观察首长们的讨论,特别是刘邓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紧张的气氛也影响了会议后的讨论,作战参谋王文祯感叹:“整个上午,我的神经都紧绷到极点,特别是刘司令员那种深思熟虑、冷静分析问题的态度,真是让我终生难忘。”
当晚,刘邓终于做出了决定:次日发动强渡黄河,打击敌人的心脏。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详细记载了刘邓出击中原的经过,书中描述了这次战略决战的起因和背景。该书一经发布,便成为了当年最畅销的军事图书之一,屡次登上中国军事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