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时,评价毛主席时说:“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这一评价,虽然显得客观公正,但也无疑体现了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党史中的巨大作用,成为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广泛共识。然而,仔细推敲后会发现,这句话其实未必完全准确。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所面临的不是“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的问题,而是很可能根本就走不出来,甚至被反动势力彻底消灭掉!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历史事件中找到线索。第一个例子就是1927年的“三大起义”。
1927年,为了应对蒋介石发动的白色恐怖,我党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动了三次重要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这三次起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中国革命在绝望境地中的一次次奋力反击。尽管这些起义都充满了历史意义,然而由于当时敌我力量悬殊,最终三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特别是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许多参与的领导人或死亡、或流亡、或分散,革命队伍几近崩溃。甚至连朱德等少数几位领导人虽然勉强保留了一支队伍,但那时谁也看不到革命的未来,前途一片迷茫。
在这样的黑暗时刻,毛主席却在井冈山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这支火把熊熊燃烧,不仅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也给予了所有革命者前所未有的希望。最终证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仅是中国革命走上正轨的标志,也是毛主席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最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之一。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极为重要的举措,在当时却遭到了党内中央的批判。中央认为毛主席的做法是“落草为寇”,并指责他违背了党的革命路线,甚至决定撤销毛泽东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
假如没有毛主席带领中国革命走上井冈山,谁还能带领革命队伍走出绝境呢?是南昌起义的周恩来、贺龙、朱德?还是广州起义的张太雷、叶挺、叶剑英?或者是当时的中央领导人?不,答案是没有!
另一个值得提及的历史事件是我党在建立中央苏区后的严峻危机。
毛主席成功建立了中央苏区,并带领红军打赢了三次反“围剿”战争,初步实现了革命的稳固和发展。可是,当时中央一些领导人却在这时剥夺了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权,否定了他所提出的游击战争战略,结果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遭遇了惨痛的失败,不得不开始长征。今天我们知道,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但在当时,长征的前景一片暗淡,没人知道能走到哪里,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尤其是在湘江一战中,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的八万余人几乎遭遇了全军覆没。红军损失惨重,几乎面临灭顶之灾。此时,毛主席意识到,如果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下去,红军必将灭亡,中国革命也将走向绝路。毛主席主动找到张闻天、王稼祥等人,极力劝阻他们不要再执行王明、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最终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才成功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局面。
如果没有毛主席,谁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张闻天和王稼祥吗?他们并非具备开创性思想的人,更多的是执行者,毫无战略眼光。周恩来吗?尽管他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但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并没有能力承担起此重任。周恩来在与王明、博古的斗争中,未能展现出足够的强硬立场。朱德和彭德怀等前线将领也无法决定中央的政策,彭德怀虽然敢于公开批评李德,但这并未改变整体局面。在这个极其关键的时刻,只有毛主席挺身而出,才得以引领红军走出困境。
对于这段历史,周恩来曾对博古深刻地讲道:“你我都是做具体业务的人员,不适合担任统帅。中国历史上成就大事的人,往往是最了解底层人民的,而你我都是留洋出身,对中国的真实状况理解不足。但是毛泽东他深入了解中国,他领导下的红军历次兴衰都表明,只要毛泽东在,红军就能兴旺,而一旦把他排除,红军一定陷入低谷。”
这段话后来得到了历史的验证,红军的成功与毛主席的领导密不可分。正如黄克诚所说:“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这是党内任何其他人都无法比拟的。如果有人硬要说,谁比毛主席更高明、更有功劳,那简直是在开历史的玩笑!”
回顾邓小平对毛主席的那番评价,我们不禁要反思:如果没有毛主席,真的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吗?恐怕这种说法过于乐观。正如朱德所言,毛主席才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领袖,只有他,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可以说,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远远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他的历史地位,非其他任何人可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