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朝,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心生自豪。大唐盛世,万国来朝,那个时期的风华盛景,至今令人神往。唐朝的强盛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成就上,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美的认知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人对美的追求,与前代有着鲜明的区别。
在唐代之前的历史中,人们对于美的标准多倾向于“纤瘦”。比如西施那柔美的倩影,楚王“好细腰”的诗句,赵飞燕那轻盈的舞姿,这些都代表了当时的审美趋势。然而,进入唐代,社会风气一转,偏向了“丰腴”之美。这不仅是审美的转变,也让人忍不住感慨:唐代真的是“胖子的天堂”!不过,大家心中的唐朝美女,真的是个个小胖妞吗?不完全是,我们可以从杨贵妃的身高体重看出,唐代“以胖为美”的标准,实际上和我们今天的理解大有不同。
01 骨肉匀称的杨贵妃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使君王带笑看。”这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为杨贵妃所写的《清平调》中的最后一首。传说杨贵妃非常喜欢这三首诗,甚至还奖励了李白。提到唐代的美人,杨玉环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名字。人们都说她是唐代的“胖美人”,但为何杨贵妃会被认为是“胖美人”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杨贵妃的美丽并不容置疑。她原本是寿王李瑁的王妃,李隆基的儿媳。如果没有足够的魅力,李隆基怎敢突破伦理的禁忌,将儿媳娶为贵妃?这足以证明她的美丽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她真的是我们印象中的“胖”吗?根据唐代的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的记载,杨贵妃并非典型的“胖”女性。
不仅李白为她写过诗,诗圣杜甫也曾为她留下诗篇。在《丽人行》中,杜甫写道:“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这两句诗传达了杨贵妃美丽的多维度——她不仅长得美,更有温文尔雅的气质和匀称的体态。这些描述证明了杨贵妃并不是一个臃肿的女性。那时的唐代诗人,身为大唐的臣民,难道敢说皇帝的妃子不好看吗?那么,来看看她的身高和体重,我们就能对唐代“以胖为美”的理解有更清晰的认识。
史料记载,杨贵妃的身高约为1米6,体重大约为120斤。即便按照今天“以瘦为美”的标准,她也并非属于纤瘦的类型,但绝对称不上是“胖”。即便放到当今这个瘦身风靡的时代,她依然可以被视为一个健康、匀称的女性。
02 唐代美人的标准:健康匀称
事实上,我们今天对于“杨贵妃胖”的理解,实际上存在误解。唐朝所推崇的“胖”并非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肥胖”,而是“丰腴”之美。这一点非常重要——“胖”和“丰腴”可并不等同。
“丰腴”更多的是指女性身材饱满匀称,既有曲线美,又不会显得过于臃肿。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身高1米6的女孩体重200斤,那显然是超标了;但是,如果她的体重大约在120斤左右,身材丰满而匀称,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丰腴”美,绝不属于胖的范畴。
就像《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一样,尽管她相比于林黛玉要显得略胖,但她的身材在三春姐妹中并不算突出。放眼整个大观园,薛宝钗的体型依然符合审美标准,因为她看起来有福气,充满了富贵的气息。
在唐代,“胖”并非是圆润和臃肿的代名词,而是指健康、匀称的丰满美。唐代的女性审美并不像今天这样偏向瘦弱,反而推崇那种健康、明快、充满生命力的女性体态。从唐代流传下来的画作,如《簪花仕女图》,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盛唐时代的女性大多身材丰盈、姿态雍容华贵,完全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
03 唐代审美源于民族融合
要理解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我们还需要从更深的文化背景去分析。唐朝的美学并非一成不变,它与之前的魏晋、明清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
魏晋时期推崇的是“秀骨清像”,那时的审美标准偏爱瘦弱,而明清时期则更极端,尤其在贵族阶层,女孩们被要求裹足,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这一时期的女性美学已然偏离了自然健康的美。
然而,唐代却不同。唐朝的美学更为包容,更加注重健康、活力和自然的美。唐朝女性不仅有更多的自由,甚至可以骑马、逛街,完全没有魏晋、明清时期那么多束缚。这种自由的精神,实际上与唐代的民族融合有关。唐初,汉族的父系文化与鲜卑族的母系文化交融,给唐朝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气息。尤其是当时的宫廷,诸如长孙无忌、李光弼等多位民族背景不同的官员,也为唐代的审美带来了更为多元的视角。
同时,唐朝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影响了社会对美的标准,从而推动了女性审美的改变。我们可以从阎立本的《步辇图》到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人物体态变化,看到这种审美的演变。
04 结语
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审美标准,但无论是偏胖还是偏瘦,它们的范围往往不会相差太大。真正的美,往往是健康的、匀称的、和谐的美,这正符合唐代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然而,在今天,减肥似乎成了许多年轻女孩的目标,甚至不惜将自己减至病态的程度,忽略了身体健康。这种极端的审美不仅让人们失去了健康,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我们应当像唐代人一样,将健康视为美的标准,追求自然的、匀称的美,而不是盲目追求瘦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