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自立为帝,建立了“大顺”政权。
到了二月份,他迅速攻下阳城、汾州、太原等战略要地,锋芒直指大明的首都北京。
三月初一,李自成攻克了宁武关,随后连下居庸关、昌平等重要关隘。仅仅到了三月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便已挺进宣府。面对形势的急剧恶化,崇祯皇帝深知大明江山危机四伏,立即召集辽东总兵吴三桂入京勤王。
吴三桂出身于名门将相之家,父亲是辽东总兵吴襄,舅舅则是著名明将祖大寿。自幼臂力过人,凭借家族背景及自身勇猛无畏,很快升任总兵,统领宁远兵马。
明末清初时期,吴三桂、吴襄和祖大寿都是明朝为数不多的名将,实力不容小觑。
大顺军进入宣府后,崇祯皇帝察觉京城危机愈发迫近,遂亲自下令册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率兵火速入京助阵。
“诏征天下兵勤王,命府部大臣各条战守事宜”,旨在动员全国力量抵御李自成。
然而,吴三桂行事狡猾。他虽接获圣旨,却并未急速南下护驾,而是采取观望态度。尽管声称麾下有五十万大军,实则精锐不过三四万,他率兵向西推进,进展缓慢。
从宁远到山海关不过两百里,若日夜兼程,一天即可抵达,但吴三桂却用时整整十一天,远非“火速勤王”可言。
三月二十日,军队行至丰润后,吴三桂开始停滞不前,让部队分别驻守昌黎、开平等地。
八天后,他获悉京城已陷,崇祯皇帝与皇后双双殉国的噩耗传来。
“京师陷,帝后殉难”成为大明覆灭的标志。
夹在清军和农民军之间的吴三桂,深感前途未卜。无论对清军还是大顺军,他都是关键人物:不仅掌握三四万精兵,战斗力强悍,而且控制着兵家咽喉要地——山海关。
若吴三桂归顺农民军,便可阻止清军入关,稳固大顺政权;若归降清军,则清军得以无阻直取北京。
尽管清军尚在关外,大顺军已先行一步攻入北京,吴三桂为何未归顺李自成,反倒选择投向多尔衮?其实,吴三桂最初确实曾向李自成归降,但李自成目光短浅,反而将吴三桂亲手送到了多尔衮的怀抱。
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探究,李自成如何一步步逼迫吴三桂投靠多尔衮。
吴三桂最初选择归降李自成。
早在吴三桂驻守宁远期间,多尔衮便多次派人劝降,尤其是吴三桂舅舅祖大寿投降后,更是多次劝说。
但吴三桂的家人仍被扣押在京城,成为崇祯皇帝的人质,他为家人安危不敢轻易妥协。
而李自成同样深知吴三桂的重要性,时刻关注其动向。
三月十五日,明定西伯唐通归顺李自成,李自成遂派唐通带领部众和大量金银宝物去劝降吴三桂,借助昔日同僚情谊增加说服力。
唐通见吴三桂,极力称赞李自成,并许诺吴三桂及其子嗣若归顺大顺,将封侯拜相。
当时吴三桂未作回应,四天后京城沦陷,李自成率军入城,崇祯皇帝自缢。
京城周边各地镇将纷纷归顺大顺,唯独吴三桂坚守山海关未表态。李自成再三用文书和扣押的吴襄劝降吴三桂,并许诺赏赐四万两白银。
眼看重重诱惑,吴三桂秘密召集部将,告知将归顺李自成,同时派使者通报其愿归降。
率军出发时,他在沿途贴告示,称“吴军是前往京城拜见新主,百姓无须恐慌,必定秋毫无犯。”
四月初五,吴三桂带兵至永平西沙河驿,偶遇从京城逃出的家人,急忙询问家中情况。
令他震惊的是,李自成竟对其父吴襄施以严刑拷打,爱妾陈圆圆被部将刘宗敏抢走。
吴三桂感到莫大的羞辱和愤怒,家人遭难,而自己却仍选择归顺农民军,难以自处。
于是他决心与农民军彻底划清界限,誓言复仇,并于初八掉头,重夺山海关。
唐通守关兵力不足,吴三桂轻松夺回关城。
“大丈夫不能护一女子,何以立世?”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叛变,急派援军助唐通,结果全军覆没。
吴三桂旋即招兵买马,扩大势力,将李自成派来的使臣李甲斩首祭旗,明确表明决裂立场。
吴三桂原本意欲归顺李自成,但亲眼目睹家人受辱,感到前所未有的耻辱,最终选择断然反抗。李自成对待吴家人的残忍,暴露其短视,若曾善待,吴三桂归顺未必如此艰难。
有人认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才归顺清朝,但父亲尚且能舍弃,又怎会因一女子轻易动心?
若吴三桂真心投靠大顺,清军入关或将寸步难行。
无论对清军还是大顺军,吴三桂都是关键棋子,谁能笼络他,谁就占据了先机。
吴三桂向多尔衮求援。
李自成派遣使臣劝降被斩杀后,他决定亲自率军征讨吴三桂。四月十一日,李自成带着吴襄亲笔信函及大量金银,再次劝降吴三桂,同时率十万大军,携带明太子,向山海关进发。
吴三桂洞察李自成必将亲征,积极布防,先修书向多尔衮求援,假装归降收下赏赐,实为拖延时间,等待清军救援。
李自成虽未完全相信吴三桂的诈降,却因军队行进缓慢,延误战机。
从京城到山海关仅七百里,理论三四日可达,李自成却用了八天,失去先机。
这次失误为李自成日后失败埋下伏笔。
四月十一日,多尔衮率清军抵达辽河,得知李自成入京,崇祯自缢,明朝朝代已亡。
多尔衮左右为难,求助于归降大清的前明将洪承畴。
洪承畴提出策略,主攻北京,直接夺取胜利果实:“流寇今得京城,财宝充盈,士气骄傲,若我军一至,必将焚烧宫殿府库,逃往西方……应从蓟州、密云取捷径直逼京师,贼若逃走即追剿,若留守城中,攻之更易。”
四月十五日,多尔衮率军至翁后,遇见吴三桂使臣杨坤,接过求援信,心情激动。
他立即召集谋士商议,认为吴三桂虽戒心重,但求援清军是大好时机。
多尔衮调整原计划,从密云改道义州,直奔山海关,欲顺势收服吴三桂,控制兵家必争之地。
多尔衮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