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何唐代宗李豫要追谥早逝的弟弟李倓为承天皇帝?其中有何缘故?
迪丽瓦拉
2025-09-22 06:02:43
0

自古以来,皇室内部很难真正产生亲如手足的兄弟感情。历代皇帝对自己的兄弟们往往充满戒心与猜忌,生怕他们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然而,唐朝却出现了这样一位特殊的王爷——他生前从未称帝,死后却被其皇帝哥哥追封为承天皇帝。

这位王爷就是唐代宗李豫的弟弟建宁王李倓。那么,为何李豫会在弟弟李倓去世后,特意追封他为皇帝?其中到底隐藏了什么深意呢?

李豫和李倓的爷爷是唐玄宗李隆基,正值其晚年时,唐朝爆发了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叛军先后攻陷东都洛阳,继而攻破长安门户潼关。眼见大唐首都长安岌岌可危,年迈昏庸的李隆基大为恐慌,匆忙带着深爱的杨贵妃以及众多王公贵族逃向遥远的成都。

李隆基逃至马嵬驿时,随行的禁卫军对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的误国行为极为愤怒,遂引发禁军哗变,杨国忠当场被乱刀砍死。李豫与李倓的父亲、当时的太子李亨,以及禁军将领陈玄礼共同劝说李隆基赐死杨贵妃。

杨贵妃被赐死后,禁军仍对李隆基的逃跑行为极为不满,认为皇帝只会逃命,完全不顾前线将士们的死守与奋战,军心动摇,士兵不愿再随李隆基前行。

见此情形,李隆基为了顺利脱险前往成都,颁布一道圣旨,命令太子李亨代替自己留守前线,与士兵们共御叛军。

此令令李亨大为震惊,他不敢真正留下抵抗叛军。当众人劝他坚守时,李亨却以“至尊迁徙,吾不忍离左右,俟吾见上奏闻”推托,意指自己要陪伴皇帝逃亡以尽孝道,实则心中惧怕不敢留下。

可想而知,若皇帝与太子双双逃亡,军心必将大乱,大唐覆没几乎无疑。

这关键时刻,年轻的李倓挺身而出,力劝父亲李亨不要逃往成都。当时年约二十的李倓,尽管年纪尚轻,却展现了超越父辈和祖父的远见卓识。他坚决反对李亨逃避,他说道:“逆贼犯阙,天下分崩,岂能因人情废事?今若殿下随至尊入蜀,倘若叛军焚毁栈道,中原将拱手让敌。人心既离,难复团结。虽欲回头,何以为继?不如收集西北守边兵力,召郭子仪、李光弼于河北合兵讨逆,攻克两京,平定四海,使国家得以安宁,宗庙得以延续,扫除宫禁以迎至尊,此乃大孝也,何必顾及儿女私情?”

李倓的劝说言之成理,令李亨哑口无言。李豫当时还被封为广平王,连李亨的心腹太监李辅国也支持李倓的主张。最终李亨只能硬着头皮采纳建议,决定留下抵抗。

然而,长安周边已被叛军包围,留下来该如何行动?李倓又提出让李亨前往朔方召集兵马。为何选择朔方?李倓认为李亨曾任朔方节度使,那里将士对他较为拥护,且叛军尚未攻入朔方,适合建立根据地。

于是,李亨听从李倓建议,踏上北上朔方的艰难行程。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时,仅有千余护卫,途中又聚集败退官军,兵力不过三千,皆为败兵,士气低落,物资匮乏,且每日还要应对叛军进攻,境况极其艰苦。

此时,李倓再次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担当殿后护卫,甘苦与士兵同担。每逢战斗,李倓必冲锋在前,英勇奋战,才使李亨得以顺利抵达朔方治所灵武。

《旧唐书》记载道:“败卒胆破,兵器不全,太子北上渡渭,一日百战。倓自选骁骑数百随行,每经苍黄颠沛之际,血战在前。太子偶尔错过饮食,倓涕泗不自胜,上尤怜之,军士属目归于倓。”

这段文字说明,李亨能顺利抵达灵武,多亏李倓的浴血奋战与英勇护卫,同时李倓作战勇猛,深受军士敬爱。

抵达灵武后,李倓与大哥李豫及谋士李泌商议,建议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同时尊成都的李隆基为太上皇。如此,李亨才能更具名分,凝聚大唐军队反攻叛军,收复失地。

在李倓、李豫和李泌的共同劝说下,李亨终于在灵武登基,即唐肃宗。登基后,他册封李豫为皇太子,并计划任命三弟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帅前线军队平定叛乱。

然而,谋士李泌反对这一安排,他认为兵权应归太子李豫,以防兄弟间重蹈唐太宗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兄弟争权覆辙。

李倓自己也不愿掌兵权,他深知祖辈玄武门之变的惨痛教训,担心若掌军权,局势难以掌控,遂极力推辞,且将战功归于哥哥李豫。

最终在李泌劝说和李倓谦让下,李亨任命李豫为太子兼兵马大元帅,统帅前线军队。李倓特意拜谢李泌,称“此固倓之本心也”。

由于李倓的谦逊和支持,李豫对这位弟弟感激涕零,兄弟情谊因安史之乱的共同经历愈发深厚。此后,李豫在李泌、郭子仪等名将协助下顺利收复长安,迎回李亨与李隆基父子。李豫长期在外征战收复失地,而李倓则留守长安,伴随李亨左右。

李豫远征之时,其太子之位却被后方的张皇后觊觎。张皇后因在乱世与李亨共患难,被册为皇后。但她不满李豫非其亲生,妄图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李侗取代李豫成为太子。

为此,张皇后联手李亨心腹太监李辅国,二人合谋欲扳倒李豫的太子地位。她们频频在李亨面前抹黑李豫,使李倓极为愤怒,常为李豫辩护。后来李倓更请求李亨废掉张皇后并诛杀李辅国。

李亨虽心有不忍,但不敢废后诛臣,每次都呵斥李倓。李倓对二人愈发不满,私下誓言必除掉这两个奸佞小人。

因此,李倓成了张皇后与李辅国的眼中钉,二人决定先除掉李倓,再对付李豫,转而将矛头指向李倓。

趁李豫和李泌在前线征战时,张皇后和李辅国谗言四起,称李倓因未获兵马大元帅职而怨恨李豫,扬言要废太子之位。

李亨对此大为恼怒,原本就忌惮李倓的勇武与才干,担心重蹈玄武门之变悲剧。于是在未与人商议的情况下,仅凭谗言赐李倓自尽。

李倓无奈只能服毒自尽。他为保护前线李豫,独自在后方与张皇后、李辅国斗智斗勇,最终被二人合谋陷害而死。此消息传至前线,令李豫悲痛欲绝,常为弟弟流泪。

李豫收复洛阳后派李泌入朝报捷,李泌便将李倓被赐死的真相向李亨陈述,质问赐死原因。李亨称李倓图谋太子之位,为稳定局势才被处死。

《旧唐书》记载:“明冬,广平王收复两京,遣判官李泌献捷。泌与上有旧,言及建宁事,肃宗改容谓泌曰:‘倓于艰难时实得气力,无故为下人所间,欲图害其兄,朕以社稷大计,割爱而为之所也。’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赵姓是顶级家族吗? 编辑 | 趙英雄 赵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仅显赫,而且源远流长。从政治角度来看,赵姓家族中涌现出了许...
原创 辽... 在中国历史上,每逢王朝后期,必然爆发因为权力分配问题而产生的内耗甚至叛乱:汉人王朝是这样,胡人王朝也...
原创 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您手动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我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
原创 哪... 现代法律强调人人平等,但在古代情况却截然不同。 在历史上的每一个封建王朝,等级制度极为森严,权力和...
曹操背后的男人!荀彧三大神预言...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中,曹操以其雄才大略、纵横捭阖的气魄,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政治与军事巨星。然...
原创 汉... 前言 一场决定大汉王朝此后百年国运的“朝堂对决”! 主角,不是皇帝。 一边,是权倾朝野的“托孤重臣...
原创 明... 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言: 我国古代大家族普遍追求“四世同堂”这一理想。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简单,因为...
原创 亚... 亚洲现今共有48个国家,其中有47个已经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唯独剩下一颗孤独的“独苗”尚未与我国建...
原创 谁... “全军复颂满江红……”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新年档的影片《满江红》再次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激动人...
原创 南... 历史上有两个朝代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那便是晋朝与宋朝。我们先来仔细看看这两个王朝之间那些...
原创 现... 他的压力也很大。 主要是他股权的分配,他要顾及自己的声誉,还要顾及企业的声誉。 但他身后还有两个女人...
原创 海...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毛... 1937年,日军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正式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瞬间,中华大地的山河沦陷,民众陷入无尽的...
原创 清... 在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您与我们一起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获得不同的参与...
原创 黄... 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接近统一全球的君王之一,他掀起的战争波澜壮阔,提升了兵法的高度,改变了无数民族的命...
古埙在波兰吹响的前奏——欧洲文... 一、 其他的插叙 1.新闻发布会 波兹南大学体育学院 作为主办方,我们艺术节的发布会也是在这里举行...
原创 魏...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标志着汉室的衰微与动荡,乱世的序幕正式拉开。随着各方势力的不断争斗,社会陷入...
原创 民... 当泛黄的时光被染上鲜活的色彩,这一组民国上色老照片便成了打开历史褶皱的钥匙。镜头里,每一抹色彩都在诉...
原创 一... 历史开讲 公元541年,正值中国南北朝时期。 这一年是南朝梁大同七年,南梁的武帝萧衍已经稳坐江山...
原创 漫... 引言: 如今,我们在许多古装历史剧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官员,站在皇帝面前,进行谏言,向皇帝报告朝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