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观看了一段《破晓东方》,剧情推进到了在上海发生的“银元之战”。对于这一部分,我内心感到困惑。导演与编剧们似乎忘记了他们创作的是历史正剧,而不只是历史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值得注意的是,现今上海的许多耄耋老人曾亲历当年的历史,他们是重要的见证者。这样的戏剧创作不能漫不经心、草草了事,更不能随意编造虚假的情节。因为大家都知道,领导我国党和军队在上海取得“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煤炭之战”胜利的主角是陈云,而陈毅只是发挥了辅助的作用。更不提书中虚构的女经济学家纪南音。再重申一遍,您们正在演绎的是历史剧,而非奇幻剧或者历史小说!
从目前的妆容来看,完全不符合历史上我国女干部的形象。至今为止,很多剧情都在突出这位经济学家的角色。但她不仅是一位经济学者,竟然还能在极为危险的环境中进行策反工作,这真是荒诞不经,堪比现代特工的故事情节。
到目前为止,这部剧的剧情更多是为了给张嘉益和刘涛增加戏份,导致对历史进行大幅度的篡改。陈毅在解放上海以及稳定局势方面确实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陈云。我们不妨进行对比:在1945年的党的七大上,选出了44位中央委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位列前茅,而陈云则排名第八,陈毅则位列第二十二。然而,在中央政治局的选举中,陈云成为政治局委员,陈毅却没有。这一对比已经可以清晰地展示两者间的地位差异。在重庆的谈判期间,为了保持党中央的正常运作,毛主席与周副主席临时增补了两位书记,而其中一位就是陈云。
到了1950年,情况更是清晰无疑。那时任弼时身体虚弱,陈云正式成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位居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周恩来之后,而陈毅依然未能成为政治局委员,这也进一步显示了两者之间的地位高低。
许多人可能以为陈云在经济方面特别出众,但实际上他是个通才。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我军面临艰苦的战斗局面,正是陈云抵达南满,稳定了军心。在仅靠四个县的根据地情况下,他领导三纵和四纵逐步扭转了局势,最终在“四保临江”之后,我军在东北彻底打开了局面。
在解放初期,上海面临的挑战显然不是单靠一座城市能解决的,因此毛主席派遣陈云前来稳定经济局面。陈云调动全国资源,在上海成功打赢了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煤炭之战,令那些投机者和国民党的潜伏势力血本无归,甚至毛主席称赞这次行动“不亚于又打了一场淮海战役”。显而易见的历史,不能随意改动,这对我们的革命先辈是极大的不尊重。
据说该剧后续可能还会继续演绎米棉之战,恐怕又是那个所谓的纪南音提出的策略。如果剧情再继续如此胡乱演绎,势必会引发观众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