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发起了人生中的第四次北伐,再度挥师关中。按照惯例,曹魏方面必须迅速调派主将应对这一挑战。过去,抵御诸葛亮北伐的核心将领主要是曹真和张郃。自第一次北伐以来,这两位大将一直亲自督战,经验丰富,几乎是曹魏的坚固屏障。然而到了此时,曹真因病重即将辞世,主将人选骤然缩减,张郃成为了唯一能够挑大梁的人选。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当时的舆论几乎一致认为张郃是蜀军最强劲的克星。史书中,陈寿曾评价道:“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意即张郃善于识别局势变化,布置营寨与兵阵精准周密,甚至连诸葛亮也对他心存忌惮。作为五子良将中的长者,张郃是曹魏军中数一数二的大将,其声望极高,有他坐镇,魏军士气自然而然高出蜀军一筹。
起初,魏明帝曹叡也确实如此考虑,任命张郃为主将,率领军队进驻略阳迎敌诸葛亮。然而,临阵之际,曹叡突然变卦,改派司马懿为大将军,张郃则降为从将随行。这种临时更换主帅的做法,历来为兵家所忌讳,令军心顿时混乱。就在这样的局面下,曹魏大军浩浩荡荡踏上征途,开启了新一轮的北伐防御战。
司马懿其实早有抗击北伐的经验,早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他就被曹叡任命为大将军,亲自领兵出征。但这一次,司马懿却并未亲自露面。当时,魏军分三路进军,由曹真、司马懿、张郃分别带队。张郃出发前,曹叡曾问他:“等司马懿大将军赶到前线时,诸葛亮是否已占领陈仓?”张郃回答颇具见地:“臣细数粮草,诸葛亮支撑不过十天,此战注定难以展开。”
事实证明,诸葛亮确因粮草不足被迫撤兵,而司马懿则因连日大雨未能及时抵达战场。第三次北伐在双方默契撤退下草草结束。相比司马懿的无功而返,张郃的谋略运筹显得尤为出色,世人公认他不仅勇武,智谋也不逊色于司马懿。
那么,曹叡为何仍执意临阵换帅?这主要源于司马懿的政治地位。曹丕临终时遗命曹真、司马懿等人辅佐太子,司马懿在曹叡心中地位远胜张郃这个旧臣。眼见曹真病重,曹叡并未为张郃寻找新搭档,也未让他独自带军,而是空降司马懿为上级统帅。对曹叡而言,这不过是一场无伤大雅的“小算盘”,既给心腹机会,也扩张势力,何乐而不为?
然而,曹叡没预料到的是,这场“小聪明”将给魏国带来巨大的隐患。换下张郃,军心开始动摇。史料中最早表达不满的是将领郭淮,他当时也在司马懿麾下,地位与张郃相当,曾言:“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足见即便在军中,张郃也深受器重。
如果曹叡一开始就任司马懿为主将,可能不会引起太多异议,但先任命张郃,再临时撤换,并让司马懿空降指挥,无疑是在当着军中老将的面玩弄权术。其实曹叡对张郃从未掩饰过爱护之情。张郃在街亭大捷后,曹叡赞其“虓虎之师”,赐予丰厚封赏;太和三年出征时,更给了三万卫兵及精锐护卫;他还被破格提升为“博士”,以彰显其文武双全。可见曹叡并非有意打压,只是为了稳固统治,权衡利弊所致。
不过事情发展并未如曹叡所料,最大的问题并非伤了张郃的面子,而是激化了张郃与司马懿的对立。司马懿是纯粹的政治动物,对张郃并无私人恩怨,但张郃的存在直接威胁其统帅地位,也分走了曹叡对司马懿的宠信。如今张郃挡在眼前,司马懿断然无法容忍。
两人首次冲突出现在抵达前线时。司马懿下令派费曜、戴陵带四千精兵驻守上邽,自己则率主力随后前进。张郃对此不满,主张先派大军守住战略重镇雍、郿二城,防止蜀军渗透。司马懿断然拒绝,以“分军不及合军有利”为由坚持己见。结果,司马懿驻守上邽的消息被诸葛亮获悉,诸葛亮立刻率主力抢先到达,收割并焚毁了城外的麦田。作为魏军后勤粮草的关键,上邽麦田的毁坏让司马懿措手不及,粮食供应顿时陷入困境。即使后来日夜兼程赶到,上邽的粮草早已大半损失,魏军只能费劲从关中调运粮食,甚至向羌胡部族征取补给,吃了不少苦头。
这次失误,让司马懿在张郃面前颜面尽失。第二次冲突则发生在长时间僵持期间。司马懿虽然获得粮草,却始终不主动出击,令军队蜗居营寨数月。司马懿的消极防守令人费解,毕竟他素有“兵贵神速”“侵掠如火”的名声,此时拥有兵力与地利优势,按理应与诸葛亮大战一场。但他反而修筑营垒,似乎想与蜀军对峙到底。
不仅诸葛亮不满,魏军将领也焦躁不已。张郃再度建议司马懿派出奇兵包抄蜀军后路,以速战速决,最大程度削弱蜀军。尽管张郃的建议颇为得体,也未伤司马懿颜面,但司马懿依旧拒绝,连个明确理由都未给。此举引发魏军多位将领纷纷请战,均被司马懿驳回。众将甚至嘲讽他说:“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足见军心已向张郃倾斜,反倒削弱了司马懿的威望,也加深了他除掉张郃的决心。
双方在卤城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为方便调度,集结全军准备持久战。出人意料的是,一向保守的司马懿突然发难,命张郃率军进攻卤城南方蜀将王平,自己率主力迎战诸葛亮主力。此举显然针对张郃,既不早战,也不拖延,偏偏等对方主力齐聚才发起攻击,完全违背先前修筑工事的初衷。司马懿的命令不仅得罪了张郃,也令全军将士难以接受。尽管心有不甘,张郃仍服从军令,出征迎战。
结果毫无悬念,魏军主动出击遭到蜀军反击。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三路合围,大败司马懿主力,斩首三千余级,缴获大量军械。张郃这一战线则遭遇顽强防守,王平坚守不出,令张郃寸步难进,最终无奈撤退。两线失利,司马懿只得退回城内,继续闭门不出。
这场战役堪称魏国近年来最为惨淡的一役,完全暴露出司马懿指挥的拙劣。魏军士气跌至谷底,虽有坚固堡垒和粮草储备,却难以发动有效进攻。更令人意外的是,诸葛亮最终因粮草紧张被迫撤退,证明张郃此前判断的准确。
但更荒谬的是,诸葛亮撤退之际,司马懿竟命张郃紧追不舍,严令不可怠慢。张郃起初以军法为由婉拒:“军法讲究围城必留退路,归军不可追击。”但司马懿借权力强迫出击,张郃无奈带兵追击。结果,张郃在木门谷中了诸葛亮设计的埋伏。借助狭窄地形,蜀军弓弩乱射,混战中张郃右膝中箭,最终被赶来的蜀军斩杀。
这位曾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就这样死于一场本可避免的伏击。张郃的去世使得原本魏军勉强获胜的战役彻底变色,虽未让诸葛亮获得实质性战果,但击毙张郃的消息令蜀汉上下欢欣鼓舞。士官文武无不振奋,为下一次北伐积聚信心。反观曹魏朝廷,则陷入死一般的沉寂。魏明帝曹叡对此极为悲痛,下令赐张郃谥号“壮侯”,虽然本战无功,但张郃的四子仍获封爵赏赐,以示哀悼。
至于司马懿是否有意谋害张郃,外界难以断言。以张郃的威望与功绩,司马懿想直接扳倒他几乎不可能,最明智的方式便是借助诸葛亮之手除掉这块“心腹大患”,而张郃处于司马懿之下时机正好,过此村便无此店。
司马懿无惧被清算,因为张郃、曹真相继去世后,曹魏朝廷不得不接受一个无奈现实:如今唯一能抵挡诸葛亮北伐的,只有这位被众人诟病的“大将军”司马懿了。